首页 -> 2008年第1期

摆脱儿童的消极控制增强教育行为的理智性

作者:刘力平




  在心理学中,儿童的消极控制是指:在工作中,教师不自觉地被学生的某些特点或行为牵着走,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其不良影响和控制。事实证明,当教师的教育行为受到儿童行为的较大影响和控制时,便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主导作用,难以较好地履行自己的教育职责。
  小B是全校闻名的“淘气大王”。他很聪明,但是不用功,学习成绩平平,课堂纪律涣散,喜欢搞恶作剧,尤其在课堂上,他不时用嘴发出汽车的“嘟嘟”声,一会儿趴在桌子上用笔当汽车“嘟”个不停,一会儿又用课桌当方向盘左右摇摆,惹得同学们总是用好奇的目光看着他。老师们拿他没一点办法。一次,上课时他又开起了汽车,我耐着性子说:“我不明白你为什么一定要在课堂上‘开汽车’,吵得大家无法听课?”小B无中生有地说:“是同桌总碰我,使我没法听课。”他这种蛮不讲理的态度激怒了我:“你胡说!我看你的同桌一直在认真听课。”……接下来是一番更加激烈的争论。其实,诸如此类的事件不仅在我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出现过,相信在许多班主任的工作中也会经常遇到。这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引起不少学生的反感,而且给教师的情绪带来不良影响,降低了教师的威信,还助长了那些“后进生”的逆反及对抗心理。
  自从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董奇教授关于《小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其矫正》的课题研究,我认识到,当一些学生因为自身的心理问题而产生了不良行为时,作为教师千万不能被学生的消极行为所控制,被学生的消极行为牵着鼻子走。教师要冷静下来进行反思,寻找有效的教育对策。为了使小B改正不良的课堂行为,我首先确定了每周与小B的固定谈话日。通过谈话,我了解到他行为背后的动因——老师总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他,使他感到很难堪。为了挽回面子,他就顶撞老师。在一次次与老师的顶撞中,他得到了某种心理上的满足。找到了小B的病根后,我及时与各位任课教师交换意见,尽量避免在课堂上直接批评他,避免了小B顶撞老师的事情再次发生。他如果犯了错误,我就在课下通过谈心的方式及时指出,分析错误的性质和不良影响。为了获取家长的支持,我与小B家长多次联系、沟通,共同帮助其成长。他有了一些进步,我就鼓励他:“振作起来,把精力用在学习上,你一定能行。”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调整了教育策略后,孩子心中的疙瘩渐渐解开了。一段时间以后,小B终于有了明显的进步。
  教育实践证明,问题儿童身上的不良行为常会出现反复,教育者对其行为的矫正必须有足够的耐心与爱心。像小B这样的“后进生”,从心理上分析,他们的“自我中心倾向”比较严重,自我控制力较差,感情易冲动,不愿服从别人的领导,但又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教师必须了解其心理,采取心理疏导的方法,改变其不良行为。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增强教育行为的理智性,减少学生消极控制的影响,避免教师的盲目冲动。认识到这一点后,我对小‘B采取了“迂回策略”。一天下课后,我刚要回办公室,班长急急忙忙向我报告:“老师,小B和某同学在操场上打起来啦。”我问明原因,并没有马上去解决这个问题。在下午大扫除时,我有意将小B和那位同学叫到面前,他俩低头站着,一副准备挨批的姿态。我看透了他们的心思,故意避而不提他们的纠纷,笑着让他俩合作完成教室四壁的清扫工作,并用鼓励的口气说:“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出色完成任务,因为你们都很关心集体、热爱劳动。”劳动结束后,看着干干净净的墙壁,我高兴地表扬了他们,他俩在功劳面前还你推我让。我顺势谈到刚才打架的问题,还未表态,小B就主动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得到了同学的谅解。此后,他和那位同学成了好朋友。
  总之,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在互动过程中,一方行为必然会影响到另一方的行为。因此,教师应自觉根据学生的各种特点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做到因材施教,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努力摆脱学生的消极控制,积极主动地调整、改变师生互动过程中的教育行为,这是提高教育效果的关键所在。当一个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对自己与学生的交往带着理性的思考,仔细观察“学生行为——教师行为”的行为链,并试着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改变学生的行为时,教师就会在这一过程中发现让学生更好发展,让自身不断完善,让师生互动更具乐趣与魅力的秘密。
  
  责任编辑 苏学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