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快乐的雪域园丁

作者:卓 玛




  西藏——世界第三极,一个离天最近的地方,多少年来她一直披着神秘的面纱。
  索朗曲达就是一位从这神秘的面纱后走出的全国优秀教师。在30多年的执教生涯中,这位雪山之子亲身经历了西藏教育的巨大变迁,把自己的青春、热血……都献给了他脚下这一片土地,献给了这里的教育事业,他也因此获得了诸多荣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候选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西藏自治区及拉萨市和林周县“优秀教育工作者”、拉萨市骨干教师等20项荣誉称号,并于2000年被评为中学一级教师,2005年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2006年被评为中学特级教师。面对西藏仍然相对落后的教育现状,他忧心忡忡。他清楚地知道,和自己一起奋斗在高原教育第一线的园丁们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
  
  和学生一起奋斗
  
  索朗曲达出生在林周县吉龙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母都目不识丁,但是从小,书本就对他有莫名的吸引力。他的启蒙老师曾跟他说过:“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总需要知识。”这句话他一直牢记在心里。认识一些字以后,索朗曲达接触的第一本书是《毛主席语录》。这本书,他读了无数遍,也抄写了无数遍,以至于到现在还能流利地背诵其中的许多段落。虽然没有上过正规的学校,但是通过自学,索朗曲达学会了简单的藏语和算术。在20世纪70年代,在村里要找出一个识字的人相当困难,于是,索朗曲达便成了吉龙村民办学校的老师,开始了他的执教生涯。
  说是学校,其实是只有两间小屋的藏式小平房。各门学科的老师、生活老师,还有校长全部由索朗曲达一人担任。开学了,当他踌躇满志地准备上课时,却发现没有一个学生来上课。9月份,正是西藏农忙期,村子里的大人都在忙着收割、打谷,家里的小孩也都被派去放牛羊或是给家人送饭、看弟弟妹妹。本来就对孩子上学不感兴趣的村民们,在这样忙碌的时刻,谁还愿意让小孩来上学?索朗曲达痛苦地在教室里坐了一天。苦思过后,他没有选择放弃。晚上,他一家一家地上门去说服家长们。终于,家长们被这位和善然而执拗的、年仅17岁的小伙子的话深深地打动了,慢慢地,来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多了。22个学生,一个老师,两间漏雨的小平房,这就是学校的一切。开始上课了,可是教室里除了那块黑木板之外没有任何教学用具,连书本、粉笔都没有。年仅17岁的索朗曲达,看着下面22双懵懂的眼睛,无奈地想哭。本来,早已做好充分准备的他打算第一天给孩子们来一个精彩的开始,可在兴奋之余他忘记了学校什么教学用具都没有。没办法,这一天他只好一直跟孩子们讲知识如何如何重要,告诉他们为什么要来学校学习。总之,把他想讲的和所知道的都说了,一天的课才算勉强上完。
  学生们都放学回家了,他独自一人呆坐在空空荡荡的教室里,想着如何解决书本和粉笔问题。不得要领的他,万般无奈地走出教室,走在村里。突然,村里的民房给了他启发:藏民的习俗是每年藏历年之前都用石灰把墙重新刷一遍。不是可以用石灰粉作粉笔吗?第二天他弄来石灰,和学生们一起把石灰完全捣碎,加进水,和成石灰泥,再用石灰泥做成粉笔状,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晾到太阳底下。粉笔有了,他和孩子们都很兴奋。可是哪来的书呢?他想起自己有一本《毛主席语录》,就把书找了出来。书和粉笔总算有了,可以给孩子们上课了。上课的内容很简单:前两节课教藏文,后两节课教数学,上下午都如此。藏文课上是让孩子们先学完30个藏文字母,再抄写他在黑板上写的毛主席语录,算术课就学简单的加减乘除。尽管学校设备简陋,但他和学生们在一起过的非常开心。有时候学生功课完成得好,他就趁着阳光明媚的天气,带孩子们到草坪上玩耍,教他们唱歌……
  每天早上,索朗曲达六点多就起床烧水,七点钟到村里叫孩子们来上学,七点二十分开始早读,八点吃早饭,九点正式上课。天天如此,他一直坚持着。孩子们都是在木板上写字的,写满了就到水边洗洗,再开始写。家长们愿意让孩子上学就很不错了,哪里还有钱给孩子买本子。可索朗曲达却很着急,因为学生慢慢长大了,不能老让他们在木板上写字啊。想到这,他就利用学校里的一块闲地,种上土豆、萝卜,等到秋收,雇一辆马车拉到市场上卖。他用挣来的钱买了书包、本子等学习用具,发给学生,让他们安心地学习。农村的孩子都很懂事,尽管春天播种时帮不上忙,但秋收时他们都会帮着老师挖土豆、萝卜。每年秋收这一天,吉龙村小学就像过节一样热闹。
  到1984年,索朗曲达已身兼数职地做了10几年民办教师,把一批又一批的孩子送到了条件更好的县小学念书。他既为孩子们高兴,又有些不舍。因为他是用全身心的爱来培养这些孩子,跟他们有太多的一起奋斗而快乐的记忆。在林周县40多所民办小学中,他所带的农场一队小学毕业生成绩连续三年获得第一名,而且他所带班的学生几乎一个不落地考入了县完小。这使他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民办教师开始变得小有名气。
  
  和学生一起成长
  
  1984年,县中学刚好需要一名老师,领导们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索朗曲达,就一致决定把他调到县中学任教。自此,他离开了辛勤耕耘了10几年的民办学校,开始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县中学是当时全县条件最好的一所学校,当没有任何文凭的索朗曲达走进这所神圣的学府时,心里别提有多激动了,当然还掺杂着一丝丝的不确定感。他不确定自己能否教好这些学生,不确定自己的知识储备能否应付中学的教学要求。每天他在课堂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几天下来,深切地感受到了自身知识储备的贫乏。因此,他在新的岗位上工作的同时也开始踏上自学之路。1988年他通过自学,获得了藏语文专业中专文凭;1990年赴拉萨师范学校读书,1993年毕业,正式获得中专文凭;1999年他通过了西藏大学的自学考试,拿到了藏语文大专文凭。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完成了人生的一次飞跃。1993年他毕业后再次回到林周县中学教授藏文,比起9年前,这时的他更加自信,也更加充满干劲。10几年的民办教师生涯,他积累了一套自己的教学与管理方法,这些经验使他很快适应了中学教师的工作,并且开始担任班主任。
  对班主任这个职位,他一直情有独钟。比起单纯做任课老师,班主任能更多接触学生,不仅要管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管他们的生活、思想。也许在民办学校当惯了“全职教师”,他喜欢和孩子们保持零距离接触。
  在担任班主任的日子里,他享受着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的快乐,也享受着班主任工作带给他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