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改变”是教育的睿智
作者:张 宇
首先,文章用《丑小鸭》童话证明一些教师“改变”学生的教育行为是愚蠢的,论证不妥。史老师说:“这些教师认为:只要努力,丑小鸭就能变成白天鹅。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不是的。即使在童话中,那只丑小鸭能变成白天鹅,也是因为它本来就是一只天鹅。我们为什么就如此忽视‘小鸭无法变成天鹅’这一事实呢?”我认为,作者将“只要努力,丑小鸭就能变成白天鹅”这一错误看法强加在“这些教师”身上了。理由一,每个接受过小学教育的人都知道《丑小鸭》的深刻寓意决不是强调努力就可以完全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童话中“丑小鸭”乃是尚未焕发生命光彩,其价值尚未获得社会广泛认同者的代名词。一个被称为“丑小鸭”的人,意味着他(她)在变成“白天鹅”之前曾经有过一段曲折、坎坷的经历。那么在这个寓意中,我们不难发现“丑小鸭”早就被人们认定是只“白天鹅”了。理由二,既然我们明知某个学生是一只未成长起来的“天鹅”,我们当然要提高对他的要求,帮助他祛除身上趋向于“鸭子”的思想和行为,让他以“天鹅”的姿态去对待生活,早日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这一切只能说明,教育工作者所做的“改变”学生的工作是有着深刻意义的。可见,史老师的结论太过武断。
其次,文中在谈到不要把学生分为优等生和差等生这一观点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我曾经对学校的领导说:我们学校里只有一个优等生,其他都是差生。领导说:怎么会这样?我说:唯有成绩第一名的才是优等生,第二名比第一名差,他不是差生吗?再向后数,一个比一个差。领导愕然。”表面看似乎有理,其实是文字游戏。如此定义“优等生”“差生”,我亦愕然。此外,作者在文章结尾处又提到教育的本质是“让小草成为快乐的小草,让金子成为快乐的金子”。试问:孰为小草?孰又为金子呢?难道优等生是金子,差生是小草?
全文的最大不妥之处是“教育的愚蠢是‘改变’”这一论断。这句话的最直接理解就是“改变”学生的教育行为是愚蠢的。而笔者认为“改变”正是教育的睿智之处。
美国克服自挫行为专家雪莉·珊贝利在《挫折》一书中说:“人们不能取得自己应该取得的成功,多数是由于我们在不自觉地从事自我挫折行为。要想成功,让你的人生从下一刻就发生变化,我们就必须进行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讲,要想成功必须改变我们身上的自我挫折行为。我们有计划、有步骤地让学生早日“开窍”,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去学”,要求、引导学生上课要把身体坐正,作业书写要认真规范,养成早起、自己整理内务的习惯,做事有计划、有目标,采取有效的学习方法……所有这些都是在通过“改变”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而这种“改变”决不是“把小草变成灌木,把灌木变成乔木,把乔木变成钢铁树,把钢铁变成金子”,更不是“把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只是在帮助学生不断完善他们的心智,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我们的“改变”不是什么本质的改变,而是改善、完善,让小草和乔木早日绿草如茵、苍松参天。
由此,我们足以得出结论,教育的睿智正在于:让每一个心智未开者,在道德素养、能力修为上不断地社会化、完善化,让懵懂孩童健康地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也正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立足于现实生活,在“改变”学生的过程中,改变我们自身的教育策略和管理理念,不断探索出更有成效、更为人性化的“改变”手段,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寥寥千字属一家之言,还望大方之家批评指正。
(联系地址: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 211200)
[实习编辑:王广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