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教育的愚蠢是“改变”

作者:史 峰




  一些教师总有种错误倾向,总在期望“把小草变成灌木,把灌木变成乔木,把乔木变成钢铁树,再把钢铁变成金子”,于是教师天天为“改变”学生而忙碌着。
  我们总是朝着虚无的目标做着许多无用功。其实,小草就是小草,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把小草变成乔木。当然,乔木也不可能变成金树。当为改变学生而做出的努力失败后(也必然会失败),教育者不仅不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是不是切实可行,反而从童话中寻找可以改变的“理论根据”——安徒生写的童话《丑小鸭》。这些教师认为:只要努力,丑小鸭就能变成白天鹅。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不是的。即使是童话中,那只丑小鸭能变成白天鹅,也是因为它本来就是一只天鹅。我们为什么就如此忽视“小鸭无法变成天鹅”这一事实呢?
  教师的教育观如果老是定位于“改变学生”这一点上,他就会试图改变学生的一切,他就会一门心思地让学生朝着自己划定的“理想方向”发展。这样做最终会让学生讨厌教育,讨厌老师。许多老师自认为“改变学生”是自己对教育作出的贡献,并为此而沾沾自喜,其实这没有什么可值得称道的,我们只是做了让“小鸭”变成“假天鹅”的无用功。在生活中总会有“小鸭”不想变成“假天鹅”,于是不买老师的“改变账”,老师就生气:我要把你变成天鹅,你却不领情,不识抬举!老师生气,学生也不快,师生之间就有了隔阂,继而冲突也就层出不穷。
  200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英国的剧作家哈罗德·品特。按照我们的教育观点,这位伟大的剧作家上学时是个必须改变的人物:他性格叛逆,反抗个性极其明显,在学校里总是不断挑起事端。最后,因与学校的创作意见不同,而假装精神崩溃,想要退学。这样一个学生若是在我们学校里,早就可能受到无数次的“大力改造”,改造的目的就是想让“品特”变成循规蹈矩的“顺民”,把“品特”这只“丑小鸭”,变成一只“天鹅”。但是,品特显然是幸运的。当他的父亲找到他的老师,要求老师帮着改变品特时,品特的老师却说:如果我是你的话,我绝对不会试图去改变他,而是让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品特对这位不改变自己的老师非常感激,称其影响了自己的一生。给一个伟大的剧作家带来正面影响的竟然是一个“不负责”的老师。
  我们的教育工作对学生有许多“负面影响”,究其原因是我们“太负责任”了,我们负的责任是“想尽一切办法改变学生的一切”,于是乎出现了“转化差生”这类的中国特色教育,如果我们不是为了盲目地改变学生,眼中哪里会有什么差生呢?——想把小草变成乔木,小草就成了差生;想把乔木变成钢铁树,乔木也成了差生,于是在我们的校园里“差生遍地”。我曾经对学校领导说:我们学校里只有一个优秀生,其他都是差生。领导说:怎么会这样?我说:唯有成绩第一名的才是优秀生,第二名比第一名差,他不是差生吗?再向后数,一个比一个差。领导愕然。
  我认为教育的本质应是“让小草成为快乐的小草,让金子成为快乐的金子”。“我能把小草改变成金子”,如果我在大街上这么大喊一通,大家都会认为我神经有问题,但在校园里我们几乎天天都在做着这种神经质的事情。“把小鸭变成天鹅”——这种梦魇般的做法是教育的愚蠢,认真地想一想,不是吗?
  (联系地址:山东省莒南县路镇一中 276600)
  [责任编辑:苏学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