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课间信息”的两份样本与分析

作者:鞠永东




  一、样本1与分析:孩子们的“话”,你留意了没有?
  
  样本1:我听到的
  2005年4月3日 星期一 晨7:30
  (1)曹天成(急匆匆地走近我):冯汝佳又用湿布擦窗子,您说过只能用干布擦的。看,她还在那儿擦。
  (2)夏辰辰:老师,我把双休日的作业记错了。我把第二自然段当第三自然段背下来了。
  (3)吕莹:老师,今天黄杰又没交作业本。我们组就他一个人没交。
  (4)刘浩:刚才,在您没有来的时候,我看到刘鹏他们几个玩蹦蹦球了。
  2005年4月15日 星期五 第一节语文课与第二节数学课之间
  (1)张珏:老师,列宁登的山叫什么山?
  (2)郑茜:今天早上,刘鹏、韩舟、张欣的卫生包干区地面上有树叶,我提醒过了,他们还不听。
  (3)杜心雨:今晚我们要不要留下来拖地?(我问:为什么?)我们昨晚拖得不干净。(早上我“批评”了昨天的值日生。)
  (4)曹天成:老师,昨天我们班眼保健操被扣了分。
  (5)王培元:老师,我不想当小组长了。
  (6)赵浩(跑进教室):老师,施仲慧打人。昨天他还打了周某。
  2005年4月18日 星期一 午间与下午第一节课前
  (1)张欣:姜慧上午第三节课没去上电脑课。估计我的水壶就是她弄坏的。
  (2)杜心雨:施仲慧和陈俊杰拖地时,水没挤干净,弄坏了拖把,还把拖把藏了起来。
  (3)朱庆:刘昊今天又带了钱在摊上买吃的,我看见了,说他他还不听。
  (4)许鑫鑫:老师,我的练习册能不能明天带来?我又忘了。
  (5)陈景:老师,万成浩带了饮料。
  以上是在2005年4月份的三个不同课间时段,笔者对本班——四年级(9)班学生主动反映的“信息”所做的如实记录。我对这些“信息”作了如下归纳分类与分析。(单位:个)
  
  1.大多数学生反映的信息局限于“纪律”“学习”“卫生”等方面。这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关注的问题比较单一,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班级建设中的舆论导向单一。这种状态显然不能满足素质教育对当代学生的发展要求。作为班主任,我们给孩子们什么样的示范和引导,孩子们就会有什么样的追求和表现。因此,加强对学生“关注面”的引导,应是今后一段时间需着力引领的方向。
  2.“纪律”是孩子们关注较多的内容,一方面体现了他们与生俱来的上进心和荣誉感,另一方面也再一次证明了“老师”在他们心中的权威地位。我们应惜用、慎用孩子们奉送给我们的这份班级管理资源。
  3.有关“学习”的5条信息中,有4条是关于家庭作业的,只有1条是关于课堂学习的。这反映出学生与老师的学习信息交流中,事务性成分多,探究、创见性的成分少,学生还不善于进行深入的、延伸的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
  4.没有一名学生主动与老师分享成功或倾诉烦恼,即使有一名学生向我表明了“不想当小组长”的心理,但也未告诉我他的心事。是学生心理闭塞?还是我的过分“威严”拉开了学生与我的距离?抑或二者兼而有之?此外,还应深入思考的是,长期以来,我们把一个班级看成一个“面”来管理,对构成这个“面”的个体的“点”关心不够,这恐怕也是造成课间信息“不健全”的原因之一。
  5.三天的三个时间段共有13名学生主动向我反映信息,不足本班总人数的五分之一,其中有两名学生反映了两次,这表明愿主动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的人数较少。另外,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反映情况时,学生的表现也各不相同:有的学生风风火火,张口便说;有的学生犹豫再三,欲言又止。而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正是因材施教的依据。
  6.若深入分析反映的问题便可发现“打小报告”者不乏其人。15条信息中,有10条是反映他人的“问题”,而且条条指名道姓,九成以上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大声“举报”。学生协助班级管理、举报不良行为是对的,但不注意场合和方法不仅不利于团结,也不利于班主任思考对策、处理问题。同时,这么多“信息”都是针对别人,有的甚至是“吹毛求疵”,也暴露出一部分孩子争功邀宠的心态。
  
  二、样本2与分析:自己的“眼睛”,你留心了没有?
  
  样本2:我看到的
  2005年4月3日 星期一 晨7:30
  (1)大多数同学在读书,值日生在走廊上做值日。
  (2)许鑫鑫与赵浩正合读一本语文本,见我走近,许鑫鑫脸一红——原来,他把语文书忘在家里了。
  (3)新上任的轮值班长刘璐正在埋头做纪律记录。好家伙,足足写了半页纸!
  (4)施仲慧与姜嘉伟认认真真地在走廊拖地,看起来,施仲慧更卖力些、更认真些。
  2005年4月15日 星期五 第一节和第二节课间
  (1)朱建宇、周结、刘浩等几个男同学在黑板前一字排开,“克隆”语文课上“列宁过险路”的表演。
  (2)走廊及小操场上,羽毛球纷飞。
  (3)姜慧、黄家辉、崔鑫鑫三个女孩在玩“对掌”游戏。课堂上表现“木讷”的姜慧,对起掌时的机灵劲儿丝毫不亚于别人。
  (4)夏辰辰、顾琪正悄悄地翻看讲台上的《妙语人生》。今天早上我刚读了其中的一篇美文。
  (5)教室里只有三四位同学,值日生又忘了自己的职责——擦黑板。
  2005年4月18日 星期一 中午
  (1)夏辰辰在教室里哭,身旁围着几个女生。见我来了,大家都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经了解,原来曹天成说她抄了同学的数学作业,她觉得受了委屈。
  (2)许多学生手里都有一本《淘气包马小跳》。
  (3)黑板上赫然板书着卫生管理员张尧的宇:包干区检查了没有?
  以上是在与样本1同一时间段里,我看到的“信息”。
  1.这些“信息”提示着班级管理新的关注点。如羽毛球这段时间又“火”起来了,得提醒孩子们注意活动安全;“马小跳”在我们班也“热”起来了,它会给我们老师带来什么样的“挑战”或者什么样的教育“契机”?值日班干部只顾埋头写“罪状”,个别值日生总是忘记自己的“职责”,看来还需引导他们讲究工作方法,同时强化一下值日工作的要求。
  2.这些信息揭示出学生的真个性。姜慧原来也有“一技之长”;施仲慧爱吵点小架,但挺热心“公益”;夏辰辰嘛,还得开导她心胸宽阔一点,气度大一点……这些信息仿佛从一个侧面打开了一扇窗户,透过这扇窗口,我对孩子们的了解更真切了。
  3.这些信息验证着班级建设的成果。愈是细微之处,愈是能显露本性。班风、班纪的建设,班容、班貌的治理,班规、班训的落实,也尽在这平平凡凡甚至稍纵即逝的课间信息中表露无遗。学生们爱读书,下课后还“偷偷地”到讲台上翻一翻老师念过的书,不正是我在开学初提出的打造书香班级目标所取得的可喜成果吗?男孩子们在黑板前一字排开,“克隆”课上的表演,不恰好是课上专心致志、课后意犹未尽的表现吗?个别学生受了委屈或忘了带课本,不直接告诉我,是否意味着我与他们的距离较远呢?
  
  三、几点思考
  
  1.教育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育资源就渗透在乎凡的小事当中,就隐藏在生活的角落里。
  2.教师,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老师,应善于在日常的、大量的“细枝末节”“鸡毛蒜皮”中,发现教育的“蛛丝马迹”“风吹草动”,探寻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行为。
  3.捕捉“课间信息”,需要班主任细心、善察,能够见微知著、由此及彼。这正是反思专业作为、提升专业境界、炼铸专业技能的过程。
  (联系地址:江苏省东台市实验小学 224200)
  [责任编辑:赵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