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也谈鼓励与表扬
作者:杨东亚
一、表扬与鼓励的内涵与区别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鼓励”的解释为“激发、勉励”,“表扬”的解释为“对好人好事公开赞美”。在汉语语境中,如“孙文”所说,鼓励和表扬往往“和良好的行为表现联系在一起”,它们都是褒义词。但是,鼓励与表扬作为教育方法使用时,教师必须认清其价值的中立性,即方法没有好坏之分,它们既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成长,也可能为学生的发展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鼓励与表扬的教育价值是不一样的。鲁洁教授认为,教育不仅包括“实然的教育”,还包括“应然的教育”。教育“不仅要培育人的实然性,更应当培育人的应然性”。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表扬是对学生已有的实然的行为表现——“好人好事”予以书面的或口头的肯定、赞美。它只适用于一部分学生中的“好人好事”,而且主要指向学生过去的表现。鼓励是教师在学生已有的行为基础上,对学生的应然行为表现出的一种期望。鼓励适用于所有的学生,指向学生未来的发展。据此,笔者认为,鼓励应比表扬更具有教育价值。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表扬和鼓励的理论依据和心理机制是不同的。“周文”和“孙文”意识到了表扬和鼓励有其心理学理论基础,但两篇文章中都只是笼统地提及,没有阐述清楚。表扬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强化理论认为,如果一种行为反应之后伴随一种强化,那么,在类似环境里发生这种行为反应的概率就会增加。根据强化理论,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产生良好的行为表现后及时予以强化(即表扬),这种良好行为发生的概率也就会增加。鼓励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认为,如果人们对某人或某物始终怀着憧憬、期待、热爱、关怀之情,就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运用到教育过程中,该效应表现为:若教师对学生表现出具体的期待,并为这种期待付出具体的行动,如给予积极的评价、肯定、帮助、指导等,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并从内心接受教师的爱心和帮助,以至做出相应的努力,把内在潜能激发出来,那么他们就能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
二、表扬与鼓励具体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关于表扬
表扬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可是许多时候教师却发现表扬没能取得积极的教育效果,反而得到许多失败的教训。这是什么原因呢?根据心理学中的过度理由效应,学生的一种行为本来有充分的内在理由,如兴趣支持,如果教师给学生的行为增加额外的过度理由——表扬,那么,学生对于自己行为的解释就会减少或放弃原来的内在理由,转向教师给予的外部理由——表扬。此时,学生的行为就从原来的受内部动机维持变为受外部动机控制。如果外部理由——教师的表扬不复存在,学生的行为就失去了理由,趋向于终止这种行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内部动机是维持学生良好行为的持久动力,教师如果希望学生的良好行为得以保持就不要给行为过多的外部理由。因此,教师要谨慎地运用表扬,防止表扬成为学生行为的过度理由。
(二)关于鼓励
鼓励以充分认同学生的个人潜能为前提,一般运用在学生行为发生之前或行为过程中。许多情况下,鼓励伴随着学生的“困境”而出现。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教师的鼓励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进而克服困难,实现既定目标。要使鼓励在实现教育目标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价值,应注意以下具体策略的运用。
首先,教师要有意识地告诉学生自己对他们的期望,并使之变成他们的“自我期望”。许多学生对自己估计不足,低估自己的能力,做事缺乏信心。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要使他们充分相信自己。心理学研究表明,来自教师的信任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地自我评价,帮助学生建立自重感,找到自信。学生只有建立了自信,才能对自我有“高期望”,才能激发出自身的潜能,进而实现自我发展。
其次,教师要重视学生努力的过程,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的品质。在学习生活中,每个学生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当他们受到挫折暂时未能达到目标时,教师要充分肯定他们已取得的成绩,让其明白努力是有价值的。教师要使学生坚信,只要自己努力,目标一定会实现。学生在教师鼓励下实现目标的过程,就是确认自我价值,形成良好品质的过程。
第三,言语鼓励是鼓励学生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充分运用好言语鼓励,要多使用表示信任学生的能力、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强调学生的潜能的语句。如“我知道你一定能想出办法”,“这也许很难,但我了解你的能力,我相信你能做得好”,“我知道你付出了很多努力”,“看得出你学xx很有潜力”,“你为班级设计的这期黑板报,表现出了你的创造才能,谢谢你”。
最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并把目标具体化。教师的鼓励不应只停留在口头上,更要有实际行动,即为学生创造实现目标的条件和培养学生实现目标的技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实际的支持和切实的关爱。
(联系地址: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802号信箱 221116)
[责任编辑:赵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