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巧借姓名做“文章”

作者:徐汶辉




  姓名是一个人的代表符号,不仔细琢磨不会觉得有什么特别的教育价值,但在我这个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的眼里,姓名却是一个教育学生的切入点,是一支激励学生的助推器。本学期教学中,我借学生姓名做了几篇“文章”,现摘四篇供同行借鉴与批评。
  
  第一篇:“三朵梅花”
  
  课堂上,正在讲王安石那首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突然想到班内有三位姓名中带“梅”的女生,便脱口而出:“我们班有三朵梅花。”学生们会心地笑了,大声喊出:“孙春梅,王晓梅,赵爱梅。”“对。”我接着说,“愿春梅、晓梅、爱梅像梅花一样,不畏严寒,傲然开放,散发香气,装点人间。”她们三个相视而笑。后来校园里经常见到她们三人一起出入的身影,她们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暗暗展开了合作和竞争。
  
  第二篇:“刘氏兄弟”
  
  班里仅有两位刘姓同学:刘启军和刘锦程。但他二人却有较大差别,刘启军头脑灵活,基础扎实,成绩优秀;而刘锦程学习上有一定的困难。有一次,我特意把他俩叫到办公室,说:“你们两个都姓刘,‘同姓是一家’,又在一个班级,这算是一种兄弟缘分吧。现在锦程学习有些困难,启军你可不能坐视不管啊。”我又对刘锦程说:“锦程,好好向你这位兄弟学习。”他俩使劲地点了点头。
  一个学期后,刘锦程进步很大,刘启军也有提高。因为要辅导别人,首先自己要把知识弄明白,刘启军学得比以前更认真、更扎实。刘氏兄弟互帮互助,最终实现了双赢。
  
  第三篇:“攀龙附凤”
  
  在讲到名人的时候,我故意把班内一些与之同姓的学生拉出来,攀一攀亲。譬如,讲到李白时,我就冲李姓同学说:“你们老李家可是出了不少名人啊!”他们就七嘴八舌,如数家珍:“李耳、李渊、李世民、李隆基、李白、李贺、李商隐、李煜、李清照、李白成……”有的还随口讲起名人逸事。我说:“咱们是不是有点攀龙附凤的味道?既然古人默许咱们攀,咱们可不能给他们脸上抹黑,好好学习,争取成为名人,将来让人家也攀你们一把。”他们听了哈哈大笑。以后,他们学习更努力了,生活中也更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第四篇:“一字之差”
  
  那天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我对班内一个叫徐志德的同学说:“改一个字,你就成徐志摩了。希望你将来能成为第二个徐志摩。”谁知后来他竟把这首《再别康桥》背得滚瓜烂熟,参加学校组织的诗歌朗诵比赛,获得第一名。他还把徐志摩的其它诗文搜集来读、背,时常模仿徐志摩的笔法写几首诗,发表在校刊上。这下同学们都知道我校有一个小“徐志摩”了,徐志德同学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并以此为动力,愈加勤奋和积极。
  每个学生的姓名都寄托着家长的期望,只是我们把它淡忘了。教师要充分发掘姓名的教育功能,善于运用尊重和热爱的金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灵,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激励和教育的目的。
  (联系地址:山东省胶南市第三中学 266425)
  [责任编辑:李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