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种瓜得豆的教育随想

作者:严兴云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但是,依我看,当老师的有时也会发生“种瓜得豆,种豆得瓜”的情况。比如,我们给“优生”关爱和照顾,收获的却往往是不满和冷漠;对所谓的“差生”给予的多是批评,收获的却往往是热爱和感恩。得到“特别关爱”的学生,到头来缺少的恰恰是爱心;受到“特别伤害”的学生,却往往生出了爱心。你恨的,他爱你;你爱的,他恨你;爱你的,你不爱他;你爱的,他不爱你。一项问卷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差生”中有70%认为老师值得尊敬;但“优生”中却只有20%的比例。这个现象值得我们思考。
  “优生”往往是成绩优秀、不犯错误的“完美”者。于是,表扬落在他们头上,“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等荣誉桂冠成为了他们的“专利”。过多的表扬和荣誉容易使优秀学生滋生自负、自满、自傲的心理,有的甚至连老师、父母都不放在眼里。他们经受不起挫折与失败,忍受不了委屈和批评,稍不如意,心理就失衡,行为就失常。有人说,在人的心里,最敏感的是自卑,最可怕的是自傲。在人生的路上,只有经受了挫折,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全部,才能看到不足,才能修正自己。有一种爱叫批评,有一种义务叫接受批评,有一种幸福叫遭受挫折,这个道理应该让学生明白。
  中国古代有一句名言“名师出高徒”,还有一句“严师出高徒”。“名师”首先应该是“严师”。“名师”的基本特点应该是严格。如果遇不到“严师”,一些所谓的天才型人物,也许成不了气候,最终变成非常庸碌的人。对“优等生”的过分宽容,恰是我们的一种“失职”,也是我们对“优生”的一种伤害,甚至是一种无意的“谋害”。在不知不觉中,他们遭遇了老师温柔的一刀。《伤仲永》的故事,我们的确不应该忘记。
  老师对所谓的“差生”,要求一般比较严格,这恐怕是一种“正常”的教育方式。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逐步地省悟,慢慢地明白,老师的批评正是对自己的关心,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导,自己还在“黑暗中摸索”。正是由于老师的“严格”,也许是一次严厉的批评,甚至是一次不客气的惩罚,使他们走上了人生的正道。
  不要因为他是一个“后进生”,我们就对他横挑鼻子竖挑眼,吹毛求疵;也不要因为他是“优等生”,我们就对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好百好。
  还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好。
  (联系地址:甘肃武威三中 733009)
  【责任编辑:李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