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继承 借鉴 创新

作者:顾晓峰




  德育文化是人类在德育实践中形成并得以流传的德育思想、内容和方法的总和。先进德育文化是代表社会发展方向、推动社会进步的德育文化,是一个国家精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开放性、发展性、科学性等基本特征。先进德育文化是在对传统德育文化的继承和外来德育文化的借鉴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先进德育文化的建构,应遵循继承、借鉴与创新三位一体的文化战略。
  
  一、批判继承,超越传统
  
  先进德育文化,不仅体现时代的精神,还应是历史的积淀。我国先进德育文化的建构,既要反映时代的要求,又要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德育文化。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中国的传统德育文化曾在世界德育史上闪烁过令人瞩目的光辉。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国传统德育文化毕竟是在小农经济和封建宗法制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不可避免地带有保守性和局限性。所以,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德育文化的继承不是“复古”,而是在与现实沟通与融合的前提下,对传统德育文化的批判继承和超越更新。因此,建构先进德育文化,要从总体上把握和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德育文化蕴含的精神资源,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实现传统德育文化的拓展升华。
  在中国悠久的文明史中,经过千百年的积淀,有些光辉的思想已经构成我们的民族之魂,具有超越特定历史时代的久远价值乃至永恒价值,成为构建先进德育文化的思想材料。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修齐治平”、“天下为公”的集体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先人后己的精神,“见利思义”、“先义后利”的道德价值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高风亮节,“勤劳俭朴”、“诚实守信”的求实精神,“仁者爱人”、“成人之美”的友爱思想,“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道德品质,“内省”、“体悟”的达成理想人格的重要途径等等。只要我们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剔除封建性的糟粕,挖掘合理的内核,就能使这些闪耀着人类智慧之光的德育思想与时代精神融合到一起,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先进德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科学借鉴,有机融合
  
  在坚持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世界优秀文化,创造新的、适应中国现代社会需要的民族文化的观念已越来越成为共识。但是,如何吸收世界其他国家优秀的德育文化来促进我国先进德育文化的建构,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课题。
  对于西方德育文化,过去我们很少深入研究,更谈不上吸收和借鉴。其实,人类总有一些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德育作为一门育人的科学,总有规律性的东西。反映共同规律的成果,就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借鉴意义不可低估。例如,美国把对学生爱国精神和民族意识的培养作为德育目标,通过国旗、国歌等形式将爱国主义具体化;通过美国独立纪念日、阵亡将士纪念日、退伍军人节、国旗纪念日等活动进行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这种德育方式和手段对建构我国先进德育文化不无启发。又如,美国重视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自立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拓进取、公平竞争、权利义务、效益效率、互惠互利等价值观念,这些对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现代中国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当然,由于每一个民族的德育文化都是在特定的种族、地理及历史条件下逐步形成的,包含着特定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所以,任何一种外来文化要真正融入本民族文化之中,还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正如汤因比指出的:“一个文化因素,在它本土的社会体内本来是无害或有利的,但是在它闯进的另一个社会体中,却很容易产生意外的、极大的破坏作用。”因此,吸收和融合世界的优秀德育文化,必须要有充分的心理阵痛的精神准备。
  
  三、有容乃大,有创乃新
  
  建构先进德育文化,不能离开传统,也不可拒绝对话,然而,它绝不是对传统德育文化的简单继承和对外来德育文化的全盘吸收,而是一个对传统德育文化进行创造性的现代转换、对外来德育文化进行本土化的吸收融合的综合创新过程。
  
  1. 德育价值取向:个体价值与整体价值的统一
  德育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核心为价值取向。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随着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念的渗透,我国传统的以社会为本位的整体主义价值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价值取向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紊乱,不少青年学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以及漠视、否定群体价值的倾向。
  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究竟应坚持一种怎样的价值导向?传统德育所倡导的以社会为本位的整体主义价值观是否已经过时?因此,理性地分析我国传统的社会本位的整体主义价值取向和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取向,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时代精神的德育价值取向,是建构先进德育文化的第一要务。我们认为,先进德育文化的价值取向,应该是建立在个体价值与整体价值辩证统一基础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集体主义价值取向是革除了传统德育文化中扼杀个性自由发展的弊端,高扬个体价值与个性发展的集体主义;是剔除了西方德育文化中漠视、否定群体价值的糟粕,倡导重视整体价值与无私奉献的集体主义。这绝不是向传统的倒退和对个人主义的简单否定,而是克服了个体与群体的抽象对立,坚持个体价值与整体价值的辩证统一,是一种旨在促进个体与群体协调发展、彼此一致的价值取向。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的学校德育应理直气壮地坚持集体主义的一元价值导向,既合理地吸收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中蕴含的积极成果,以超越中国传统的整体主义价值观;又批判地继承传统德育重视群体和谐的社会义务感和历史责任感,使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个体价值与整体价值达到更合理、更完美的统一。这正是先进德育文化中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真谛所在。
  
  2. 德育基本内容:功利原则与道德精神的整合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们不仅深切地感受到了市场经济发展对焕发人的主体性和推动社会进步所起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不无担忧地看到传统的崇尚道义、追求崇高的道德精神在当代一些青年学生身上的失落。于是,“义利之辨”这一古老的问题以更尖锐的形式再一次摆在每位德育工作者面前。
  建构先进德育文化,应该坚持功利原则与道德精神的整合。我们既要理直气壮地实行利益优先的价值原则,即在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合理合法地追求自己的利益,决不能再“谈利色变”;同时,我们又要防止极端功利主义思潮的侵蚀。
  对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形成关键期的青年学生,特别要注重引导他们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科学的“义利观”,用道德精神的原则来规范谋利的物质活动,正确处理好人生与金钱的关系,形成完整的人格,促进自身和谐、全面地发展,以达到义利统一的崇高境界,实现功利原则与道德精神的和谐统一。
  
  3. 德育路径方法:知情行三位一体
  德育目标的实现和道德价值的传播,或者说道德教育实际效果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采取的德育路径方法。因此,建构先进德育文化,必须在吸取古今中外德育方法精华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创新。
  现代心理学将品德的构成分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4个方面,所以,只有从知、情、行诸方面入手,才可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促进道德主体的整体协调发展。
  急剧变化是现代社会的一大特点,教会学生在道德冲突面前进行道德选择是德育的重要使命,这是一个道德思维水平提高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充分发挥情感对道德认知的动机激发作用,促使道德主体积极地接受某种道德教育,有力地推动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信念,使学生面对冲突之中的各种价值取向能够作出正确的取舍选择,进而自觉地产生道德行为。所以,只有通过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道德情感的体悟与道德行为的实践三者的有机结合,形成知、情、行三位一体的德育方法和实践模式,让学生在知、情、行三者的共同作用下获得、内化社会道德规范,才能培养出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真正道德的人。
  当前,我们面临着建构我国先进德育文化体系的历史任务,这也是我国广大德育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我们应以中国传统德育文化的精髓为参照,融合东、西方优秀德育文化,创造出具有中国独特个性的、先进的德育文化。
  (联系地址: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214431)
  【责任编辑:赵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