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关注学优生的抑郁心理

作者:肖 静




  学优生(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通常因为良好的学习成绩而掩盖了其行为和心理上的“不良”,尤其是他们的抑郁心理比“学困生”、“中等生”更难让人觉察,更应引起广泛的关注。
  学优生抑郁心理的主要类型及原因:
  1.家庭、学校高期望值下的无奈型
  2003年5月,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对上海七所重点中学352名在班上成绩排在前列的学优生进行了调查,其中41.3%的学优生认为“由于社会和家长对我的期望太高,我经常为自己有可能达不到而郁闷”。在我国应试教育过分功利化的导向下,许多家长为了让自己学习优秀的孩子挤进重点小学、 重点中学、名牌大学,包揽了孩子生活上的一切,以便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学习;不少老师为了让学优生获得更好的成绩,加班加点地为他们开小灶……于是,学优生们唯有用高分、用好名次来回报家长和老师们,无奈地担起了使家庭光耀、使学校扬名的重任。这,使他们心理失衡,形成了抑郁心理。
  例如,小郑从小聪敏伶俐,学习成绩优秀,爸爸妈妈对他寄予厚望。然而,他却说自己是“一个白天郁闷无精神,晚上失眠的人,一个非常自卑、孤独的人”,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原来,他的父母都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文化大革命将他俩的大好时光荒废了,于是他们把未酬的壮志全部寄托在他身上。小郑也很懂事,总想实现爸爸妈妈的愿望,成名成家。可自从进入初中以后,数学测验成绩却出现了不理想的状况,他便开始变得总是担心自己学不好、跟不上,产生焦急、忧虑、烦躁、失眠,影响到他正常的学习生活。
  2.自我评价不当的完美型
  一些学优生由于平时自己学习成绩好,脑子里的自我形象也就变得高大完美起来。他们觉得自己是“常胜将军”、是“全才”, 喜欢“鹤立鸡群”,习惯了自己的月亮地位,做不了周围的星星……然而,一旦环境有所改变,比如参照群体的水平提高了,他们就有可能变得消极、逃避。一次测验不理想了,他们就可能觉得同学会不再欣赏他了;一次班干部落选了,他们就可能觉得老师会不再器重他了。
  笔者的一位学生曾在一篇标题为 《郁闷》的周记里写道,“我是个来自农村的学生,尽管以前一直做班长,但考入这所省重点中学唯一的尖子班后,发现这里不仅有许多数理化高手,还有许多琴棋书画高手,而我自己甚至连普通话都说不流利。在这别人的世界里,我几乎艰于呼吸视听了,我只想用沉默来表达我的郁闷……”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难免产生矛盾, 由于自我评价不当产生的妄自尊大或者妄自菲薄,就很难使他们调节内心的抑郁了。
  3.“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短浅型
  在现行考试制度下,许多学优生的成绩是以牺牲个人的兴趣爱好、课外活动换取的。当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想得高分”时,只有“高分”才能让他们快乐。然而在得到这种“高分”的同时,也许还会得到人们常说的两个字——“低能”。心理适应能力当然也在其中。“一心只读教科书”的学优生们只生活在家庭、学校两点一线上,这样一方面形成了“在家靠父母,出门(在校)靠老师”的依赖心理;另一方面,由于视野短浅,难免心胸狭隘,甚至行为怪僻。当面对一些突如其来的挫折时,由于思想准备不足,心理适应能力差,他们就可能感到措手不及、方寸大乱、情绪低落,不知不觉地被拖入了抑郁的泥潭。
  4.人际孤独的闭锁型
  《学记》有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发展心理学也告诉我们,高中阶段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而社会化的顺利完成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然而一些学优生平时把自己沉浸在自我的专注之中,无暇与同学交流。即使有时间,又由于自己学习成绩好,老师的宠爱、同学的羡慕以及由此心里滋生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等原因,不屑与普通学生交流或者在交往中总有距离感。2004年12月24日《羊城晚报》报道:广东鹤山市一位成绩优秀的17岁女中学生被发现在家自杀身亡。很难使人相信,导致她自杀的一个最直接的诱因,竟然是学校的一次例行班级座位调整中,将她编到她讨厌的两个人的前后座。同时记者还了解到,这位女生平时在校朋友不多,也很少与同学交流。其实,从人的生理角度看,人人都有交流、宣泄、归属的需要,哪怕是身处荒岛,也会有自言自语或者向花草树木倾诉的需要。特别当看到别的同学相处得那么融洽、快乐而自己却是孤家寡人时,郁闷就自然涌上心头。
  针对上述成因类型,该如何预防和消除学优生的抑郁心理呢?
  1.端正学习动机,拥有强大的精神支柱
  一般来说,学优生的智能品质、意志品质等条件较好,但如果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没有分数以外的理想信念的话,就很容易陷入重智轻德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误区。“伟大的动力来自于伟大的目标。”(列宁)当学优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并不是满足个别人、少数人的愿望,而是把今天的成功和明天的伟业联系起来,把个人的奋斗和大多数人的共同理想联系起来后,身上的压力将变成巨大的动力,将会拥有强大的精神支柱,有了这些精神支柱,抑郁也就没了安身之所。
  2.正确评价他人和自我,激发积极的情绪体验
  我们应帮助学优生对自己的学习实力充满信心,但切不可自傲。学习成绩好并不代表学习中不存在不足,更不代表自己十全十美。学习本身是一个对未知世界不断认识和探索的过程,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懊恼总会贯穿其中,关键要善于在成功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在失败中追寻进步。笔者在回复上文说到的那位写《郁闷》周记的农村学生时,除真诚地表示班主任工作不细致的歉意外,还送给了他两句话——“真诚地欣赏别人,努力地超越自己。”这以后,他们一直把这两句话贴在教室里最醒目的位置上。
  学优生对学习的患得患失加重了他们的抑郁心理。我们要引导他们积极面对自我,学会自我调整、自我教育,学会在不利、不快中寻找有利的因素,努力加强积极情绪的体验,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现在和将来。
  3.学会转移,增强心理活力
  学优生学习时间一般很长,但在长时间的紧张学习之后,他们的身心都容易感到疲劳,甚至气闷、茶饭不思、无精打采。帮助学优生消除心理疲劳的一个好办法就是转移,把注意力从消极的心理状态转向积极的心理状态。
  科学家认为呼吸性锻炼,如散步、慢跑、游泳或骑车等可使人肌体放松、精力充沛,从而消除焦虑。因此,除了指导学优生通过体育锻炼来调节外,还要创造条件让他们放声大喊、高声歌唱,听听自己喜欢的音乐,上街买本自己心仪的《军事天地》、《名人传记》,甚至抬起头望望窗外那盛开的鲜花、那满天的星斗……这些都能使他们心理放松,内心平静。
  4.主动与同学交往,学会倾听和诉说
  马克思说,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只有在交往中才能进步。我们要指导学优生懂得,优良的学习成绩并不能成为自己和同学交往的鸿沟。要放下“高分”的架子,主动走近同学,向同学展示一个真诚而又真实的自己,这样就会感觉到天地的宽广、友谊的温馨,就会消除抑郁心理。
  此外,教育学优生要热情,主动关心、帮助、体贴别人;要诚恳,要严律已、宽待人;要学会倾听,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启发自己的思想;要学会诉说,以赢得理解和支持。学优生在积极主动地与同学交往中会如释重负,排除抑郁。
  (联系地址:广东省茂名市第一中学 525000)
  [责任编辑:李绿宁]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