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是优化班集体的有效途径

作者:王娟英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班级文化构成了班集体形成和发展最稳固、最有活力的基础,体现了一个班级特有的风格。它是以班级为主要活动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班级物质环境、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等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这种群体文化能将学生个体行为融入班级集体行为,产生并升华为集体意志,从而建立起健康的、积极的班级文化。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学生每一个学习过程都将得到重视,每一个成长体验都将得到珍惜,每一次情感的波动都将得到关注。
  
  一、班级文化构建的策略
  
  (一)精心设计——构建班级物质文化
  班级物质文化是指通过对所在班级环境的设计、布置以及在此过程中的相关要求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是一个班级精神面貌的具体反映,也是衡量班级文化的最基本尺度。班级物质文化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特点,能使学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一般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开学前夕,直接由班主任对教室进行布置。如,利用黑板报写上几句热情洋溢的班主任寄语,把课程表、作息时间表等张贴在布告栏中,把教室里的桌椅摆放整齐,窗子、地板擦扫干净,创造一个舒适、整洁的学习环境。还可以在教室里系上一些彩带,给初来乍到的学生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让学生一进教室就能体会到大家庭的温暖。
  第二阶段:开学后,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布置、改善、保护教室环境,力争创设一种温馨的特色,让班级环境成为学生表现创造力、体现个性化的舞台。如,师生共同讨论“班级口号”,共同设计“雏鹰争章表”,共同开辟“班级兴趣角”等。
  第三阶段:把班队干部名单公布于壁报,职责分明;定期更换各类喜报,设立专栏“学习园地…‘星星台…‘作文世界”等等,使班级环境成为学生获取新知、陶冶情操、表现才能的天地,成为建设勤学乐读、团结友爱班集体的无声力量,让墙壁真正会“说话”。
  (二)自主管理——创立班级制度文化
  班级制度文化是指那些以规章制度、公约、纪律等为内容的,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使每个学生时时都按一定的准则规范自己的言行,朝着符合班级群体利益和教育目标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在制订规章制度时不仅要注意制度本身的科学完善,还要赋予制度以文化色彩,使其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
  1.交给学生选举权和调整权
  交给学生选举权和调整权,给学生以充分的民主,是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的保障。班委会成员和其他小干部应通过推荐、自荐,再由全体同学民主选举产生。班委会有权通过评分、考核,调整小组长和科代表。班干部的产生要体现出班级管理的“民主”与“集中”,才能为班级管理带来生机。
  2.交给学生《班规》的制订权
  《班规》是建立自主教育的标杆。被学生接受的《班规》才会真正起到引导、调整、规范学生行为的目的。所以,要交给学生制订权,放手让学生自己制订《班规》,使它成为班级集体意志的体现,成为学生进行自主教育的依据,成为规范自己言行的准绳。比如:开学初让每位学生至少制订一条上学期做得不够好,这学期须约束的制度;确定班委会例会制度;采用“值日班长制”“班干部轮换制”等。又如,《值日班长日记》记录学生的出勤情况、好人好事,记录学生学习的苦与乐、喜与忧、得与失、勤与惰,成为见证班级成长的文字相册,成为联系师生情感的纽带和桥梁。再如,“活动记载本”里栩栩如生的描绘,点点滴滴的渲染,会使班级文化拓展、升华。
  3.交给学生品行考核权
  “民主量化管理制度”是本着民主的原则,在《班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谓“量化管理”即依据《班规》进行品行量化考核,并实行奖励制。我们把考核权给予每个小干部,对表现好的、进步快的,都用“笑脸”作为奖励。每周总结,向“笑脸”总数排在前十位的学生颁发“喜报”,并向家长祝贺。这些都由班长组织、操作。我们坚持实行民主量化管理,把管理自己、教育自己的权利还给学生。
  (三)营造氛围——焕发班级精神文化
  班级精神文化是指班级所形成的价值观、道德观、行为方式、人际关系、集体舆论以及各种认同意识所表现出的文化形态。它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深层结构要素,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班级精神文化的主体是班风,优良的班风能在班级成员的心里产生一种内在的激励因素,从而增强班集体的向心力。良好的班风是无声的命令,是不成规章的行为准则,它能使学生自觉地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抵制和排除不符合班级利益的各种行为。班风巨大的激励作用还能使班级中的每个人都精神振作,身心愉快,使大家紧紧地团结在一起,相互信任,关系和谐。
  1.人际氛围的营造
  这里的人际氛围实际是指班级内的精神环境。轻松、愉悦的精神环境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前提,只有在这样一种精神状态下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1)重新定位教师。在现代教育观念中,对教师的定位不再是单一的施教者,而是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引领者。因此,教师不仅平日与学生交流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更要在处理具体事情时把握自己的言行与情绪。班级内可以设“师生对话箱”,让老师成为孩子们的知心人,或者定期开一个茶话会,畅所欲言,让老师成为孩子心声的倾听者,等等。
  (2)重新认识学生。我们往往把学生看成是一个个孤立的人,实际上,学生之间最容易产生碰撞和摩擦,而正是在这种碰撞与摩擦中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有时是受教育者,有时却成为施教者。更可贵的是,这是一种同龄人之间相互的教育和学生的自我教育。
  2.心理环境的营造
  人的各种行为往往都是在一定心理状态的驱动下产生和完成的,健康的心理状态使人的行为显得理智而积极。孩子的心理是敏感而易变的,这既是我们教育的突破口,往往也是教育失败的根源。
  (1)以微笑面对孩子。微笑总给人轻松、温暖和被信任的感觉,真诚的微笑能帮我们打开孩子的心灵。
  (2)用理智处理事情。面对孩子,永远都不要是怒火中烧或心急火燎的样子,因为你的言行和表现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举止。用理智处理事情,不仅能让事情真相大白,更能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班级文化建设与优化班集体之间的关系
  
  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的排列是根据从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顺序排列,它们层层递进,但三者之间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例如:班级环境的设计、布置体现师生共同的欣赏品味,而环境的维护要靠制度作保证;班级制度中有维护环境方面的要求,同时又是形成班级精神的必要保证;良好的班风必然依托洁净优美、精心布置的教室环境和师生共同参与制订、修改的完善制度。如此,才能将“硬制度”和“软管理”完美地结合起来。制度是硬性的,但制度的实施不应是简单的执行,而应通过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和精心设计的教育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制订制度的原因和意义,从而使学生逐步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
  班级文化具有间接、内隐的教育影响,是“潜在的教育”“隐形的教育”。良好的班级文化不仅能为学生的素质发展、为形成一个勤奋向上、充满活力的班集体创建良好的氛围,其舆论导向作用更能使学生明辨是非,分清道理。因此,班级文化建设是优化班集体的有效途径。
  (联系地址:浙江省平湖市实验小学 314200)
  [责任编辑:李绿宁]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