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生命观照下的教师成长

作者:李斯颖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那么,教育就不能称其为教育。只有美好、充盈的灵魂才能唤醒另一个灵魂。正如叶澜所说:“不实现教师的精神解放,不激活教师精神生命的活力,就不可能有真实意义的、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的转型”。因此,我们要从生命的角度去审视教师成长,引导教师实现生命价值。
  
  一、关注教师成长中的生命需求
  
  任何生命都有一种竭尽所能地发展、最终实现生命价值的本能。这一点被大自然中所有生命的发展所证实。就内在的发展要求而言,人的生命是无限的。教育就是要培养生命的尊严,营造一个适合每一个人发展的环境,使人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拥有无限的可能,进而提升生命的意义。具体到教师成长来说,关注教师的生命需求,激发教师自身内在的生命活力,是教育领导者的天赋任务。
  关注教师的生命需求,就是要承认教师也是一个“人”,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人,就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人格。教师期望得到他人的尊重,期望获得他人的关爱,期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作为生命体,教师同其他人又不一样,教师扮演着教育者的角色。在成长过程中,教师有被尊重的需求、被关爱的需求、创造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追求卓越的需求。
  
  二、教师成长中生命的缺失与屏蔽
  
  教育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教育的过程就是生命发展的过程,教育与人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历程密不可分。为此,教育必须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但是,在工具理性与科学主义的影响下,教育远离了人的生命,师生变成了在场的失语者,从而丧失了生命的意义。
  1.主体性的消逝
  长期以来,教师职业被工具化了,如同工业流程中的人一样,是为完成某种程序而存在的,教师成了注释规定文化的工具。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成为程序与知识面前的“过客”,被边缘化了。教师尽管被人们视为学生的权威,但他们同样受目标、课程以及知识的控制,同样是受控者。他们更多的是作为教书的工具而接受社会的规约,遵从社会判断,这其中蕴涵着的是对生命的忽略与蔑视。每个教师都是现实生命的存在体,他们原本有各自的意识和特性,对世界有不同的理解,他们应该有发出自己声音的权力。在教育的“场”中,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被异化成工作机器,失去了教学自主权和人身自由,从而“感受不到因从事这一职业带来的内在尊严与欢乐的满足。”
  2.独特性的泯灭
  在经典科学所倡导的“还原论”“决定论”的影响下,传统的教学体现出高度的技术取向和工业化生产的特征,强调教学流程的高度规范化、统一化、精确化和程序化设计,具有高度的可操作性和可接受性。教学过程每个环节的前后衔接、起承转合都要设计得严丝合缝,每个段落用时多少都要做精心计算,体现出过分的封闭和预设。上课成为执行教案的过程,教案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操纵着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序化。这种高度技术取向的教学从根本上束缚了教师创造性的发挥,从而造成教学中教师独特性的泯灭和“千人一面”的现象。
  3.自我价值的屏蔽
  “人的价值包含人生价值和人格价值两方面,前者是指个人对他人、社会的价值,后者是指人自身的价值。”教师的人生价值和人格价值是统一的。可是,现实教育过分强调教师的社会责任、社会付出和社会价值,着力刻画其奉献的一面,要求教师用自己的生命去满足学生、满足社会需要,似乎教师自身的生命价值只能在飘洒的粉笔灰中自我掩埋。事实上,如果忽视了教师的需要,忽视了教师自身价值的实现,从而也就失去了教师追求卓越的内在动力。
  
  三、教师成长中生命价值的实现
  
  “人作为人的生活意义,主要不在于他的第一生命,而在于第二生命的创造活动,人不会满足于仅仅活着——像动物那样的生存,而总是要把第一生命引向第二生命,通过第二生命的创造去实现第一生命的价值。”在生命观照下,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教书已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应该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变得更加美好的生命存在的形式。而教师生命价值的实现,需要社会、学校与教师三者的统一发展。
  1.营造宽松的精神环境
  随着教育在人的发展中作用的增长,人们对教师的期望达到空前的高度,教师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社会对教师的价值取向、价值认同、价值选择、价值评价和价值践履等等的规范越来越多,使教师不再是他们自己,而是一种工具。过大的压力会使教师感到紧张、倦怠和无奈,从而放弃对卓越的追求。因此,社会各界应有意识地为教师提供宽松的精神环境,对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作出正确的归因,减少教师的精神压力;社会也要为教师提供宽松的舆论氛围,使人们的思想感情得到最普遍的相互沟通,行为方式得到最直接的相互协调,最终使教师的内心世界得到最便捷的自我认同,从而为教师提供自我超越、自我反思的社会前提。
  2.关注生命意蕴的生成
  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着不同的情感体验与智慧,这些充满着灵性的生命构成了一个意义世界。学校一定要将生命意义的觉醒与提升作为核心目标,要认识到学校中的生命不是被改造与控制的对象,不论学生还是教师,都不能任由外在意志所操纵,使有意义的存在异化为工具性的生存。生命是一种有待展开的人性力量,是充溢着生命张力的内发萌动过程,而不是被评判与规约的对象,不是按对象性要求任意打造的毛坯。因而学校要尊重每一个生命,并赋予生命以丰富的意义,创造合适的土壤与条件,让师生获得愉悦与解放,使强制性的生命外烁控制过程变成生命陶冶与成长的过程。
  3.激励教师在叙事中体悟生命
  教师的叙事是其生命中真实的、独特的经历,其意不在分析“群”,而是尊重每一“个”的独特性;不是从“群”中寻找“共性”,而是分析、解释甚至是体验每一“个”的“个性”,尊重每一“个”存在的现实性、可能性或必然性。通过叙事,教师审视和分析自己的课堂生活实践,体会自己教学的成败得失,感悟教师这一职业带来的快乐与苦恼,从而获得更清晰的自我意识,树立更明确的职业追求;通过叙事,教师从日常教育的反思中获取经验,从对复杂教育活动的追问中感悟自由;通过叙事,教师把原本是陌生于人的外在的世界转换成属我的生活的世界,与职业之间建立起丰富的联系,这样教师就能感受到生活的完满和意义的充盈,教师职业就成为其无法割舍的又一个生命。
  (联系地址: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410081)
  [责任编辑:李汉生]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