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制订班规如何落实教育对话精神

作者:尧卫国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这里的对话不是简单地体现为课堂教学中的“我听你说”或“我问你答”,而是民主平等中的情感相融,相互尊重中的心灵相通,动态生成中的共学知识、分享智慧。班规制订作为班级管理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必然也应落实课改倡导的平等对话、合作互动精神。如何落实呢?
  1.班规的形成应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的结果。民主型的班级规章制度,多诞生于学生的讨论。凡是遭到学生抵触的班规,大部分都是产生于班主任的办公室,制订过程几乎没有学生的参与。要定出一份具有针对性、可行性、指导意义的班规,可先由班主任指导班干部及学生代表拟出讨论稿,提交全班共同讨论后再修订、定稿。
  2.班规的规约性不仅指向学生,也应作用于教师。教师是班级中必不可少的成员,班规又是班级的规章制度,所以班规中写入与教师相关的条款也就理所当然,这是体现师生人格平等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现在不少学校已经制定了教师教育教学日常行为规范等相关文件,但这些文件更多地是从学校管理层面来考虑的。如果从班级教育教学角度来看,学生有权知道“为什么这堂课老师没来”“预备铃后我们都按班规要求及时进了教室,为什么仍不见老师的身影”“我们都按时交了作业,可老师什么时候批改完才算及时呢……”诸如此类问题,如果能够在班规中找到相应的、有关教师言行的条款,才能更显示出教师与学生平等这一现代教育理念。
  笔者认为,一份体现师生平等的班规,对教师的规约性至少应涉及三方面:(1)教师的责任与权利;(2)教师教育教学日常行为标准;(3)教师教育教学事件(问题)的解决方法。如,在班规中我们常要求学生“尊敬师长,按时上交作业,知错能改……”同样,也就应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不侮辱、不体罚学生,及时批改作业并向学生反馈,及时反思教学并改进……”。
  3.班规的语言要体现出师生的平等与相互尊重,要富有亲和力。不少传统班规从构想时起,便把学生放在了教师的对立面。仅从其语言表述上看就存在一定问题,如,使用的多是禁令性的语言、模糊不确定的语言以及精神恐吓性语言等。
  禁令性的语言常表现为粗暴的命令,其实质是对学生能力与自觉性的怀疑和否定。如,“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上课不做小动作。”“不抄袭、不拖欠、不缺交,作业认真不潦草……”言下之意,学生将会迟到,将会缺交作业。这类“十不准”的禁令式语言不仅从能力与自觉性等方面怀疑学生,更主要的是使学生心理上产生一种压抑感。 班规制订宜采用正面引导性语言,以“良好形象”和“常见陋习”并行给出示范,这既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显示了班规的亲和力与魅力。(例子见列表)
  传统的班规常常使用一些模糊不定、不可感知的抽象词语,使得条款内涵难以把握,操作起来随意性很强。如,“学习态度端正,习惯良好”“以上条款,如有违反,后果自负”等等,哪种程度才能称得上“端正”?怎样才算“良好”?违反了校规班纪,到底会受到怎样的处理?由于缺少具体明确的提示,面对这种班规,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将会手足无措,自然无法很好地执行。
  在班规中使用具体的、指向明确的语句,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执行效果。如,“学习习惯良好”可细化为“积极发言,善于思考;上课专心,自修安静;书籍资料,分类整理;笔记内容,定期整理……”学生在执行这类班规时,更容易明确学习和行为的标准。
  
  精神恐吓性语言常表现为居高临下的胁迫,其实质是对学生精神的奴役。如,“望大家自觉遵守班规,如有违反,严惩不贷!”这样的条文,让人生畏,条款与新课改提倡的平等对话精神实在相去甚远。
  4.班规的内容应呈现多元的正面引导。为了增强对违纪学生处理时的可操作性,不少教师常倾向于把班规制定成处罚条文。有的是明确定出体罚、罚款条款,如,“迟到一次,罚站立面壁思过20分钟;上课闲聊干扰课堂,罚款一元”等;也有的是隐性的变相体罚或罚款,如,“一周内违纪一次,为班级义务劳动两天;违纪两次,为班级捐课外读物一本”等等。
  一份完整的班规,应涉及“学生岗位责任制”“学生日常行为标准”“教师岗位责任制”“教师日常行为标准”“教学问题解决方案”五个方面。具体内容应既有对学生思想、行为的正面引导,也有对教师的要求。
  5.班规的公布应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解读的过程。班规公布时,一方面,师生应共同解读制订班规的指导思想及意义,如,“为什么要写入有关教师的规约”“为什么要同时给出良好形象和常见陋习两方面”等等;另一方面,师生还要共同解读班规的实施构想,重点对师生责任、日常行为等进行正面解释。不少班规产生后,班主任往往将其交给班干部在班上宣读一下,然后张贴在教室里,就以为大功告成。这种简单的做法,降低了学生对班规的重视程度和理解程度,自然影响到班规的执行效果。所以,即使是在对话状态中产生的班规,班主任也应利用专门的时间与学生共同解读。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班规生成,应着力体现新课改倡导的对话精神。对话意味着交流、沟通和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共识。
  (联系地址: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信箱 100875)
  [责任编辑:周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