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和谐校园建设刍议

作者:刘 仁 孙俊强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机构,首先应当是和谐的。和谐社会是由和谐发展的人组成的,而和谐发展的人是由和谐校园培养出来的。和谐社会的建设应当从校园抓起。
  
  一、和谐校园的缘起
  
  和谐校园的缘起除了建设和谐社会这一大前提外,还在于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表现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和谐观”。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学校不仅要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更要重视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再生,使之成为凝聚学校全体成员的重要精神力量。
  “和谐”直接表现为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使社会处于融洽状态。和谐校园建设正是以此为出发点,从关注现实、立足减缓现实矛盾出发,以和谐校园建设为抓手,打造各种类型的优质教育,为每一个孩子的健康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
  
  二、和谐校园的内涵
  
  所谓和谐校园,就是这样一种学校运作状态:民主办学的理念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校的观念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学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各种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安全稳定得到长久维护,学校领导、管理人员、教师与学生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学校各项事业实现良性发展,师生员工的物质文化生活切实得到改善和提高,使优者更优,弱者得到尊重和支持。
  和谐校园是一个生命健康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这一系统应当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
  1.民主。表现为对师生人格的尊重与平等,对各种意见的宽容和兼听;协调多于控制,在协调中化解矛盾,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学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一视同仁的公正对待,弱势群体得到保护,依法治校,校园矛盾得到公正处理。
  3.关爱。校园中洋溢着浓郁的人文关爱,心灵沟通取代了僵硬的计划指令,师生融洽相处,精神世界得到提升。
  4.进取。师生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力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校园内生动活泼,洋溢着生命活力。
  5.有序。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实施教育教学,校园生活有张有弛,丰富多彩。
  6.开放。学校教育关注社会生活的变革,反映现代科技的发展,打破单一的课程观、禁锢的教材观、机械的学习观,实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学校与家庭的有机结合与多维互动。
  和谐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是一种极富生机活力的状态。在和谐校园中,发展与新的矛盾同时存在,但矛盾总是向着积极的方面转化。和谐校园中的学生体验着校园生活的愉悦,和谐校园中的教师享受着为人师表的精神满足。
  
  三、和谐校园的构建
  
  和谐校园建设要因地制宜,立足于学校自身的条件,以某一方面的和谐为突破口,带动校园整体的优化发展。如民主校园的制度研究、爱心校园的行动研究、书香校园的文化研究等等,都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范式。如果说“和谐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教育理念,那么和谐校园建设则更多的是一种实践,需要创设一定的操作平台。
  (一)和谐校园建设需要开放、民主、和谐的学校文化来规范
  学校文化建设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和目标,即“人文化”和“人性化”。人文化主要指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水平;人性化主要指以人为本,以师生的发展和幸福为出发点,给他们充分的精神关怀。
  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人文精神是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养。因此,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要特别强调构建、提高教师的人文精神,丰富教师的精神世界,进而依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相互作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水平,达成学生的和谐发展。
  人性化取向更多地体现在制度和管理层面,是一种管理理念或者管理方式。对学校管理者来说,师生都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他们的价值、潜能、作用、行为、动机、需求,他们的情绪和情感体验,他们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都需要管理者用心去评价、理解、尊重、关注和满足。然后创造一种兼顾各方利益的校园运作模式,让师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积极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并达到最大化、最优化;让师生既获得一种被尊重、被理解的感觉,又充满成就感、价值感和幸福感。
  人性化不能停留在口号和理念上,而要让师生真正感受到人性关怀,要使整个学校充满经久不衰的人性之光。因此,应该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1.要用心、用情。站在教师、学生、家长的角度思考、决策学校的各项工作,学校领导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掌握情感技巧,自然而真诚地流露出对学校、对师生发自内心的关爱。
  2.要关注细节,细微处见真情。校长和他的管理团队必须强化自己的细节意识,要走进师生中间,倾听他们真实的想法,主动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要重视制度建设。良好的制度能系统地保障人的利益获得和责任付出,能以其特定的制度力量规范人的行为,从而使人性化取向落实在平衡有序的整体环境中。
  4.要重视教育模式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构筑的过程与结果也是一种学校文化的积淀与成型过程。在这个过程历练和结果反馈中,师生的思想意识、言行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种集体感悄然形成,融入学校的文化血脉中。
  (二)和谐校园建设的关键在于创造丰富、高质量、高品位的校园生活
  学校的各个系统、各种关系、各种资源应置于一种符合规律的赏心悦目的平衡状态中,让学校生活远离粗放、简单、机械、刚性,让其成为科学的、精致的、审美的、温暖的、生动的、能给人无限想像、享受和怀念的生活。
  和谐校园的本质是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创设最适宜的土壤。生命的本质在于其情感、态度、思维、思想等高级精神活动。所谓生命成长,不仅仅是授受知识,更重要的是启迪智慧、润泽生命。因而,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是调整校园内外的各种关系,使之成为一个生命健康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
  从与学校生态系统相关的各个因素考虑,和谐校园建设至少涉及校园内、外两大要素:从内部环境考虑,校园内的教师与学生应和谐发展,形成共赢的关系,我们称之为“鱼水般”的师生关系,即教学关系上合作对话,伦理关系上趋向平等,情感关系上理解信任,法律关系上民主互尊。从外部环境考虑,学校应与家庭、社会和谐发展。打造和谐校园应让家庭、社区有效参与学校管理。这也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需要。
  促进学生生命成长还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的最大化:一个是在校发展的最大化,另一个是终身发展潜力的最大化。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为有良好个性品质和基本素养的人才,实现生命价值的最大化。
  和谐校园应该是竞争中有合作的校园。要建立良性竞争机制,让师生学会合作,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建立研究性学习的合作共同体。
  (三)和谐校园需要构建相应的评价机制以引导发展方向
  创造一个和谐的教书育人的环境,才能构建起一个和谐的教学秩序;构建一个和谐的教学秩序,才有可能产生一个和谐的评价标准;只有一个和谐的评价标准,才能涌现出一大批精神健康愉快、教学积极进取的具有个性魅力的教师来,才能构建起无愧于这个时代的、具有健康、积极、和谐的人文精神的一代新人。所以,和谐校园还需要构建起和谐的评价机制。其中尤其要注重以下两点:
  1.和谐校园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校园生活有没有幸福体验,有没有拥有令人敬佩的能力,有没有结成促膝谈心的朋友,有没有发现乐此不疲的活动项目,有没有废寝忘食地读书,这些都是和谐校园建设所关心的。和谐校园建设力求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获得巅峰体验,在交往生活中获得归属体验,在休闲生活中获得审美体验。和谐校园建设最终是让学生体验一份生命的精彩。
  2.和谐校园的评价,关注点还应放在弱势学生身上。建设和谐校园应从心理层面实现公平。学生的个体差异大,分化不可避免,但要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在校园环境中都得到应有的发展,不因为个人或家庭条件差就产生自卑心理。和谐校园的评价机制应该兼顾学困生的发展能力,把他们的发展作为一个校园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准,以实现教育的真正公平。
  (联系地址:山东省莱阳市柏林庄初级中学 265205)
  [责任编辑:周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