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在温哥华感受素质教育
作者:袁 红
一、素质教育的前提是成才观和优质教育观的转变
通过观察和交谈,我发现这里的人们,无论从事的是什么样的工作,都很快乐、悠闲。而在中国,“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还主导着人们。长辈经常告诫孩子的一句话是:“现在不好好读书,将来扫大街去。”中西方成才观的差异必然导致教育的差异,体现之一是人们对优质教育的认识。
中国绝大多数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考上重点大学,其他学校则备受冷落。在温哥华,既有像卑诗大学这样的一流公立大学,也有大学学院、专业学院、社区学院、开放教育机构等各类公立高等教育机构及800多所私立学院。考上卑诗大学自然是很荣耀的事情,其他各类学院也同样能为青年提供优质的教育,每位青年在求学的不同阶段都有多种选择,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成才道路。
温哥华多层次的优质教育格局给予我们的启示是:优质教育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一方面, 中国的素质教育需要坚持和弘扬奋发图强的精神。 因为我们还处于发展阶段,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奋斗;另一方面,这种奋斗需要扩大内涵,分开层次。重点大学可以提供优质教育,其他各类学校同样也应该能提供优质教育。只有将各级各类教育都办好,才能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二、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的素质
素质教育的直接执行者是一线的教师。因此,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着素质教育的质量。给我们上课的两位老师就是典范。教授教学理论的Mar-ilyn知识丰富,教学非常灵活,头脑风暴、分组讨论、上台演示、课例重现等等。在课堂上,每个人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教授口语的James更是一位全能型的教师,他能随手几笔画出形象的简笔画来帮助学生理解习语,能通过生动的表演来传递各种信息,还能带动学生上台表演,他的课堂常常充满欢声笑语。精彩的课堂对于每位学生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因此,素质教育对教师来说是观念的问题,更是能力的问题。我们这一代教师自身接受的就是传统教育,转变观念已不容易,提升能力更是当务之急。这正是我们这一代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面对这种挑战,素质教育的对象首先应是教师。一方面,师范院校应做出积极回应,调整课程,对在校学习的准教师进行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各学校在提升本校教师素质方面也可以大有作为。以潞河中学为例,学校聚集了各类文理精英,这样的优越资源不仅为学生所用,而且也为教师提高各方面素质提供了便捷条件。只要充分挖掘,进行资源整合,就能取得成效。
三、素质教育的大舞台是社会
从温哥华的教育中能够清楚地看到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在温哥华,由于市民的素质高,使得教育无处不在。生活中任何一个场所都可能成为教育的课堂,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教育者。素质教育不仅仅在学校,更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中。
温哥华的学校教育经常把课堂搬到室外。以James教授高尔夫球课程为例:上午,他拿着全套高尔夫球的用具在课堂上演示;下午,他带着我们去高尔夫球场,我们每个人都打了一遍高尔夫球,在实践操作中理解了有关高尔夫的专有名词和规则。如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如此灵活的课堂,效果当然很好。
素质教育是灵活的、全方位的、立体的。作为学校,应积极利用一切资源,使课堂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同时,更需要全社会的积极配合。只有学校、社会、家庭协调一致,形成合力,素质教育才能卓见成效。而这正是中国素质教育的薄弱环节。
在学习结束的时候,我们有幸与中国驻温哥华总领馆的一位教育参赞进行了交流。这位教育参赞谈到,中国教育是“传道、授业、解惑”,西方教育是“讨论、启发、创新”;东方教育需要创新,西方教育需要规范。这番话颇有道理,我们不否认中国教育的缺陷,但,中国教育的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西方教育的确充满活力与创新,但也有其不足。中国的素质教育应适合中国国情,集中西教育之优点,以坚实的知识为基础,以创新的精神为内核。这其中,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付出艰辛的努力。我愿意为此而努力,并享受着这种努力。
(联系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 101149)
[责任编辑:赵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