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我们一起聆听“班德瑞”

作者:刘 旺




  徐徐是班上一个性格内向的学生,文静,喜欢读书,成绩不错。在和她的交谈中,我发现她知识面很宽,很有自己的见解,但是有时看问题偏激。我觉得这是许多中学生都有的特点,也就没有在意。我想在以后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可以慢慢引导学生改变这种思维方式。
  有一天,她因一点不顺心的小事而出走,留下了一张令人恐惧的字条,上面写着:“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什么值得我留恋的,刘老师,我走了。”看到这张纸条我吓了一跳。没什么留恋的,这是什么意思?难道她……
  于是班上许多同学都出去寻找,找遍了她平时喜欢去的所有地方,终于把她找回来了,我悬着的心才放下来。我对她说:“我理解你的心情,可是,你的做法却不可取。心中苦闷去散散心,我可以理解,你若向我请假,我也会同意,你不能采取出走的方式。你留下那样一张纸条,真的很让人担心!”徐徐却淡然地说:“我当时没想那么多。”
  徐徐喜欢一个人独行,其实并不是她喜欢孤独,而是她觉得自己与大多数同学格格不入,于是她就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在大多数学生都喜欢流行音乐的时候,她却常常一个人一遍又一遍地聆听班德瑞的纯音乐,特别是那种带自然的风声雨声的音乐,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她还喜欢佛教音乐,常常跑到附近的大佛寺去听,一听就是一下午。
  徐徐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父亲一个人把她带大。父亲是一个农民,没有文化,也不爱讲话,她很少与父亲交流。由于性格孤僻,学校里也几乎没有同学和她交往,这在她内心深处留下了一条难以愈合的伤口。在寝室里,当同学们高谈阔论的时候,她却一个人坐到阳台的栏杆上听音乐,双脚都搁上去,双手抱膝。五楼的阳台,那么高,别人都替她担心,她竟然一点都不害怕。
  我针对她的情况安排了班上几个同样喜欢读书和听乐的同学去和她接触,借她的班德瑞的音乐磁带听。这几个同学听了一段时间后,告诉我说真的很美。于是我也自己去买了班德瑞的音乐光盘,有空的时候我也听听。开始听的时候没有什么感觉,听了几遍后,慢慢感悟到其中的美:这是地球最清纯的声音,来自瑞士一尘不染的音符,风靡世界的新世纪音乐。我们的心灵久违了这样单纯的声音……
  于是我们和徐徐之间有了共同交流的语言。她开始和同学交流对这种音乐的体会。她的话开始多起来。她在课余时间向同学和我介绍班德瑞:
  “班德瑞的音乐具有为心灵洗涤灰尘、为暗夜点亮灯光的能量,那能量化为钻石般的瑞士阳光,夹带着一段段精致的乐句,不断撞击着沉寂已久的灵性,于是你能重新担负起更多生命所交付的课题,在自身周围搭建起你自己的仙境。”
  “如果你在宁静的夜里沉思,倾听地球在转了一天之后究竟想说些什么,那么你该会同意,其实真正的寂静并非是全然无声的。夜晚的寂静是由一种如泡沫般细腻、如薄纱般绵密的声响所编织成的。它随空气而存在,无色无味,比醇酒更迷人,比鲜花更芳香……”
  就这样,她把自己听班德瑞音乐的感悟讲给同学们讲给我。她逐渐开朗了。
  有一次,她来找我说想调换座位。我告诉她:“首先我要肯定你做得对,有什么想法,有什么要求,就应该主动大胆地说出来。老师会尽可能考虑你的要求。但是,调座位不是你一个人的事,必然还会牵涉到其他同学,你希望坐这个位置,但是已经坐在这个位置的同学是不是愿意去坐你现在的位置呢。我们不能仅仅考虑自己的需要,还应该考虑到别人的需要,是吧?”她点头表示同意,我说:“这样吧,还是你们双方协商。你主动去找那个同学,我想看看你和同学交流的能力怎么样。对于我们文科班的同学,这种能力很重要,现在就是一个锻炼自己这方面能力的机会。你愿意抓住这个机会吗?”“明白了,刘老师,我自己去找他。”结果那个男生很爽快地答应了。
  后来我问她:“怎么样?和同学相处没有你想像的那么难吧?”她笑了:“没想到,我们班的同学这么好。”我启发她:“是呀,只要我们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又考虑到班级和他人的需要,通过交流,总可以找到解决的方法的。”
  一个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改变,行为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徐徐真的改变了,开始融入到班集体中。后来徐徐考上了武汉的一所大学。
  从徐徐的转变不难看出,当学生的思想行为出现问题时,要想真正转变学生,就必须首先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学生真诚地交流。这时候,共同的兴趣爱好往往就是交流的起点,有了这个起点,就找到了学生思想转变和成长的契机。
  在农村学生占多数的农村中学,由于学生的父母是农民,相对文化层次较低,学生和父母之间很少有较深入的交流,绝大多数父母除了说几句“努力学习”的话之外,几乎没有别的话题可以与孩子交流。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就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教育经验多和学生进行真诚的对话和交流,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给予学生心灵世界以引导,这对于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我发动学生去听班德瑞的音乐、当我自己也去聆听、当学生主动把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告诉我的时候,我深深地体会到这种对话和交流的意义。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教育是一个不断展开对话的过程,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师生、生生共同探求真理,培养道德品质,对话正是探求真理、养成道德行为的有效途径。
  (联系地址:重庆市潼南中学 402660)
  [责任编辑:何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