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浅谈课改中班主任的教学角色

作者:黄和平




  在中小学,绝大部分班主任同时兼有一门或几门学科的教学任务。因此,从教学角度讲,班主任也是新课程的探索者、实践者,是知识世界的畅游者、传授者,是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合作者、参与者。
  那么,班主任应如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强化自己的教学角色意识,人本化地做好班务工作,有效地服务教学,提高学生的学科成绩和综合素质呢?
  
  一、班主任要营造人本化的教学环境
  
  这次课程改革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阐述各门课程的目标,强调每一门课程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价值,注重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的内容整合,突出课程为学生服务的理念。
  因此,班主任不仅要继续重视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效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关注在学习过程中,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何变化,真正将关注知识点的学习转移到关注学生个体接受过程的效能上来。课程标准要求班主任重视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环境建设,为他们顺利学习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一)班主任要重视软环境的建设和管理
  1.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心理氛围是一种综合的心理状态。它是由教师、学生、班级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是由群体中多数人共同的态度和占优势的情绪、情感状态共同组成的。 良好的心理氛围能起到“榜样影响”作用,对学生是一种无形的力量。班主任要努力创设积极向上、融洽和谐的良好班风,才有利于良好心理氛围的形成。
  2.完善班主任自身的人格魅力
  所谓班主任的人格,是班主任个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是班主任个人的行为和品质的高度统一和集中体现,是班主任认识、情感、意志、信念、习惯及其过程的集合体。
  班主任高尚的人格对学生能产生一种心灵的启迪,那是一种在书本中无法找到的人生哲理,为学生的精神生活注入活力。班主任优良的个性、先进的思想、坚定的信念及健康的精神面貌能激发每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约束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实际上就是从这儿开始的。”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班主任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亲近他们、尊重他们。学生感受力很强,他们强烈地要求别人重视自己。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有一架天平,时时对教师的爱心进行测量,这是一种细腻的情感体验,学生一旦感受到了,就会产生心理呼应。因此,班主任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通过多接触、不回避,多平等、不歧视, 多深入、少命令,多鼓励、少批评的情感沟通方式,与学生进行平等、互动的情感沟通。
  
  (二)班主任要重视硬环境的开发和利用
  1.以“壁”育人
  班级优雅的物质环境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塑造高尚人格。当学生步入窗明几净的教室,看到雪白的墙壁上醒目的班训、名人的画像与格言,看到黑板报上精美的图画、整洁的字体、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短文,看到作品栏中同学或自己的得意之作,看到墙角充满绿意的自然角等,他时刻会受到激励, 内心深处会产生一种愉悦的情感,就会自觉维护所处的环境,注重自身言行,从而有助于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2.以德育人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以德育人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德育必须有载体。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是德育的重要载体。除常见的主题性教育活动外,班主任还应结合本班实际,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计德育活动。如举行具有班级特点的“读书节”“艺术节”“敬老节”;开展竞选升旗手、值日长、路队长、广播员等活动;举行班歌、班徽、手抄报的创作设计大赛;进行野外采风、慰问孤老、现场采访等社会实践活动等。在活动中,班主任主要是抓导向,多参谋,让学生自己想,自己动手做,学会与人合作。我们组织的活动要突出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理念,使学生时刻感受到自己的班级是一个充满温馨、关爱、文明、向上的集体,激发并强化学生这样一种思想:我在这个班集体里要好好学习每门课程,我一定能学好每门课程。
  
  二、班主任要实施人本化的教学策略
  
  《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倡导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以上内容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班主任应当高度重视并通过下列途径来实施教学过程中以人为本的理念。
  
  (一)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
  1.培养实践意识
  实践意识的培养,是学生参与实践的前提和基础。班主任在教学过程中要批准培养学生实践意识的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重视过程教学而不再是只重视知识结论的教学。找切入点的最佳时机,一般应选择(1)在学生掌握知识前。(2)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3)在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延伸处。
  2.创设实践情境
  “兴趣是活动的原动力。”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指出,“儿童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情境的创设,在于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活。 因此,在课堂上,班主任要少讲少问,让学生多读书、多讨论、多提问、多动手。
  3.设计实践问题
  班主任要努力将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把学习活动变成是知识“再创造”的实践行动。设计有利于学生实践活动的“开放题”是个良好的途径。设计时,应注意四点:(1)开放性。表现为情境开放,形式开放,结果开放。(2)层次性。讲究梯度,由浅入深,积极向上。(3)灵活性。可以是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不拘一格。(4)实践性。设计的题目可以是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班主任在教学工作中应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创新活动。
  1.在问题情境的营造中激活创新潜能
  教学时应根据教学内容,提出贴近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提供能问的氛围,培养敢问的勇气,训练会问的能力。
  2.在师生愉悦的交流中产生创新心理
  课堂上班主任应与学生愉悦交流,心平气和,缩短心理距离,尽量减少学生创新思维方面的心理障碍。
  3.在求异思维的训练中形成创新意识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催化剂”。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是普遍的,每个人都有与他人不同的个性特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教师的责任不是教,而是教学生学。因此,班主任要用不同的方法,设法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沿着不同思路思考,重视全体学生的不同发展。
  4.在观察想像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班主任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并在观察中利用大脑中储存的信息,展开丰富大胆的想像。应切实尊重学生的差异,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纲要》在“课程管理”中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可以这样讲:实现校本课程的开发,是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作为一名事业心、责任心强的班主任,理应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校本课程的开发,重要依据之一就是学生的各种兴趣、各种需要。班主任既不同于学校领导,又不同于一般科任教师。他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最长,对学生的思想认识最深,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最透,所以学生需要学什么,想怎么学,最愿意告诉班主任。
  班主任最具条件参加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工作。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班主任应努力让广大学生来参与。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选择,既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先进教育观念,又在一定程度上给班主任增加了开发的压力,促使班主任不断学习,认真研究与开发校本课程,提高校本课程的质量。
  (联系地址:江苏省南通市曙光小学 226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