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0期

论建构和谐社会中学校公德教育及其价值

作者:袁王月 薛小娟




  
  三、学校公德教育的价值
  
  从伦理学意义上说,和谐社会即是社会的多元利益主体通过道德的认同和行为的协调而形成的一种有利于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的良好的社会道德关系和精神氛围。而在人类的道德规范体系中,公德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最有价值。因为公德是整个道德体系中最坚实的基础和支柱,它直接影响到个体在社会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和作用的发挥。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加强公德教育不仅有利于改善人们的工作作风,造就良好的职业道德,而且对促进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等私德的形成也有促进作用。
  公德教育作为道德主客体价值关系的反映,体现着一定的社会道德现象对于个人、群体和社会的意义。公德教育对于和谐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在于:(1)启蒙价值。学校的公德教育首先是道德启蒙活动,其首要任务是启发青少年学生知善恶。学校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运用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向学生灌输公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和道德能力,不断提高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公德观念和道德判断能力,从而完善学生的德性。这种以人为本、使人完善的道德启蒙活动,也正是社会和谐存在的逻辑起点和价值的归宿。(2)信奉价值。是指通过公德教育,使青少年学生不仅明确公德的形式要求,而且领悟到公德背后伦理道德的价值指向,从而形成对公德规范的信赖、遵奉。公德教育的信奉价值有三个特征:一是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它针对的是各种类型的青少年;二是教育内容的深入性,既是规范形成的阐述,更是规范背面道德基础的揭示;三是教育目标的升华性,通过解析公德规范的内在精神,使学生形成对公德规范的共鸣与认同感。信奉价值主要是通过充分展示公德规范的合理性和确定性,在青少年学生心目中形成对公德的信赖与崇敬,从而产生道德信仰;通过深入揭示公德的社会伦理关系,促进学生形成对公德规范的认可和赞同;通过解析公德规范内在的思想、宗旨和观念,促使青少年形成对公德规范精神的领悟与情感。④重振道德信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因为道德信奉危机是导致社会不和谐的主要原因。(3)规制价值。是指加强对青少年的公德教育,使学生明确公德规范所设置的行为基础,从而引导青少年调整自己的行为,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规范。公德教育的规制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公德教育具有明晰道德规范所设置的应然行为标准的作用,也就是公德教育的基准价值;二是公德教育具有引导作用,通过作用于青少年的意志,促使学生实施符合公德的行为,避免出现违反公德规范的行为。公德教育的引导价值是基准价值的自然延伸。公德规范所设置的应然行为标准是对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的一种宣告。从这种宣告中,青少年确立了是非善恶的标准,以自觉地实施有益于社会的行为。这种宣告也告诫他们,严重的无价值行为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极为严重的不利后果,从而迫使他们放弃违反公德的意图,顺应规范的引导。⑤(4)发展价值。从教育的角度看,公德不仅仅是建立在相同价值关系上的文化传统,公德教育也不是简化的规范和理念的灌输。在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道德同时表现为一种独立选择价值目标的能力,也是一种个体与外部世界进行联系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如何判断是非,如何面对矛盾冲突,能不能耐挫折和压力,能不能与社会和谐共处等等,表面上看这些是一种处理事务的能力,其根本也是一种道德能力。道德能力在能力体系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因为道德不仅事关个人的健康发展,而且事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道德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同时也有助于自我心理状态的调整。由此可见,道德能力不仅是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必备要素,也是青少年学生成人、成才的基础和前提。
  
  参考文献:
  ①李华兴、吴嘉勋编著:《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②檀传宝著:《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③王健敏著:《道德学习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
  ④张小虎、臧北燕著:《青少年法制教育价值目标考究》,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005年。
  ⑤张小虎、臧北燕著:《青少年法制教育价值目标考究》,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005年。
  (联系地址:江苏省如皋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22651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