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7期

心灵成长: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作者:曹丽屏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管理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在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中,许多班主任尽心尽责、任劳任怨,小到衣食住行,大到人生目标,为了使学生健康茁壮地成长,不遗余力。为什么还会出现《爱的困惑》(《班主任》2004年第11期)一文中的现象呢?我认为不是爱出了差错,也不是关心不够,更不是不该关心这个学生,而是忽视了学生的“心灵成长”。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然而,对于“成长”到底包含那些内容,“健康成长”的标准又是什么,人们往往有一种片面的理解,只要一提到青少年的成长,人们就会想到“长身体,长知识”,而很少会想到“长心灵”。人的发展包括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的发育,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会直接影响其行为。对于许多人来说,学生身体健康、头脑聪明,就心满意足了。这种只见身体和头脑而不见心灵,把成长等同于身体健康和智力发展,忽视心灵成长的习惯,反映了人们对待青少年的一种思维定势,也反映了一种重身体轻心灵、重智商轻情商的教育模式。可以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在今天之所以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与这种教育观念密不可分,这种观念及由此观念导致的教育模式,对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心理健康问题不是一时形成的,而是一定时间积淀的结果。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寻常的生活事件,尤其是负面事件,会使学生产生诸如压抑、紧张、焦虑、孤独、悲观、抑郁、自卑、恐惧、愤怒、嫉妒、退缩和人际交往困难等心理状态,而此种心态便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正如《爱的困惑》一文中的王同学,家庭的变故极大地影响了他的心理,师生伸出友爱、援助之手,同时还鼓励他发奋图强。老师期待的目光、激励的话语,无时无刻不出现在王同学的脑海中。然而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遵循科学的规律。生活上的温暖和爱心不一定能换来学习上的提高,它们之间不一定成正比,这是王同学没有认识到的。一方面他获得了老师的关心和期待;另一方面他的成绩不见迅速上升,他无法面对这个现实。当一个人感到自己的体格、能力、容貌、生活经历等方面都比别人差的时候,就会产生自卑感。有自卑感的人容易对别人拥有的一切持“羡慕”的态度,再进一步,内心就会产生想达到又很难达到的那种痛苦,很容易产生嫉妒心理。王同学家境贫寒,遇到变故更是雪上加霜,无形中会产生自卑心理,在大家伸出爱心之手时,更是想通过学习成绩的突飞猛进来报答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从而达到心理的平衡,于是便采取种种不正当的手段来提高学习成绩,以至于我们看到了文中不愿意看到的一幕。
  近年来,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些调查数据和个案材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已经达成了共识。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教育方式方法要切实适应学生身心发展需要,不能把心理问题当作思想品德问题来处理,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索、去判断、去听、去看、去分析、去理解,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关注其心理变化,一旦发现问题,及早积极地进行干预和辅导。一个好的班主任,应该是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者,应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心理上出现的异常现象,并对症下药,帮助和教育学生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联系地址:河南化工高级技工学校 47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