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2期
教师素质
作者:孙建华
一、素质教育呼唤高素质教师
素质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针对基础教育领域中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提出来的。应试教育以单纯应付升学考试,争取高分为惟一目的,围绕“应试”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它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偏重高考科目和分数,忽视全面素质的提高,是一种片面的淘汰式教育。相反,素质教育则是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开发人的潜能,形成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二者在教育思想、性质、任务、内容、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的截然不同表明,素质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教育。因此,它对教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呼唤着高素质教师的普遍涌现。
二、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生命线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所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①诚然,素质教育是一种以素质培养素质,以灵魂塑造灵魂的过程,教师素质直接决定着学生素质状况。试想,以己之昏昏,岂能使人昭昭;教师素质不高,怎能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因此,不首先提高教师素质,实施素质教育就只能是徒托空言。为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台湾曾提出过“师资第一,师范为先”的教育口号;美国曾不惜巨资组织教育专家研讨师范教育改革和在职教师素质提高问题,先后发表了《国家为21世纪的师资做准备》、《明天的教师》等研究报告。所以,教育家毕比博士(Dr.Beehy)在其《开发国家的教育品质》一书中曾指出:教育的品质是教师品质的反映;没有好的教师,不会有好的教育。总之,一流的教育需要一流的师资,教师乃教育之本。要实施素质教育,发展提高学生素质,最迫切需要的就是努力提高教师素质,造就一大批“素质教育型教师”。
三、当前教师素质亟待提高
由于历史原因、现实因素和应试教育影响,我国仍有许多教师素质状况不佳,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主要表现如下:一是教育思想落后,缺乏创新意识,教育方式因循守旧,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教育手段传统滞后,教育行为放任随意,缺乏现代教育理论的支撑;二是教师学历标准偏低。截止2003年底,我国小学、初中、高中仍分别有2.15%、8.02%、24.29%的教师未达到国家规定的中师、专科和本科学历标准,②这与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普遍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状况相差甚远;三是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不高,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和歧视后进生的现象比较普遍;四是教师文化专业知识结构狭隘陈旧,科技素养较低,知识更新能力较差。相当多的教师只是死抠干巴巴的几本教科书,文不晓理,理不通文,信息闭塞,对现代社会日益涌现的新知识新信息茫然不知,更不用说懂外语、会电脑了;五是业务能力较差,缺乏动手操作和实践创新能力,一些教师甚至缺乏起码的教学基本功,不能胜任教学工作;六是身心素质令人堪忧,应试教育的重压使许多教师积劳成疾,健康受到损害,身心遭到摧残,未老先衰、英年早逝者不乏其人。总之,教师素质结构的这些严重缺失,对未来人才素质培养的不良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四、与素质教育要求相适应的教师素质
1.正确的教育观念。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首先摈弃应试教育观,树立素质教育观,包括社会需要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的人才观,既教书又育人的德育观,注重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教学观,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生命主体的学生观以及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
2.崇高的职业理想。这是献身教育事业的强大动力,它包括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性,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认识、浓厚兴趣和坚定信念的统合,表现为教师不仅仅把教育当作一种谋生的职业,而视为一项崇高的事业;对教育事业无限忠诚,全身心投入,矢志不移,苦心孤诣,无私奉献;对学生充满爱心,对其成长全面负责,为人师表,以自己完美的人格去塑造学生,做学生的楷模。
3.完善的知识结构。这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这种知识结构应是专博结合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它最基础的层面是关于科学与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工具性学科基础知识和熟练运用的技能技巧,这一层面应当广博;第二个层面是本人所从事专业的专门性知识,这个层面应当精深;第三个层面是教育科学知识,这个层面应当与前两个层面知识贯通。三个层面应相互支撑和渗透,并有机整合,从而做到广博以蓄涵养,精深以厚基础,贯通以明教情和学情。
4.精湛的教育能力。这是从事教育活动的核心要素,它包括教师自学能力、知识更新能力、言语表达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与人交际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等。总之,教师的教育能力应当是以善学、善教、善研为中心的三维结构。这种能力结构有机整合就是教育机智,它是一个教师业务能力的集中展现,也是教师教育能力达到成熟水平的标志。
5.健康的身心素质。教师应走出应试教育下那种“眼睛一睁,忙到熄灯”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三点一线式生活空间,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加强体育锻炼,强健其体魄。同时,还要培养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灵活的思维力、坚强的意志力和高尚的动机、广泛的兴趣、丰富的情感、开放的性格及完善的个性,从而拥有强者的品格和健康的心理。
总之,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成长的关怀,良好的文化素养,完善的知识结构,健康的身心素质,在现代教育观念指导下并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凝聚生成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机智,这就是我们期望的“素质教育型教师”的理想风采。
五、提高教师素质的基本途径
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提高教师素质必须坚持标
本兼治的原则,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提高师源起点,改善师范教育。师范教育是教师成长的摇篮,是教育工作的“母机”,必须加强和改善。(1)推荐优秀高中毕业生上师范大学;(2)严格师范院校学生入学资格,把好入学关;(3)加大师范教育投入,延长师范教育年限;(4)调整师范院校课程,树立师范教育的素质观;(5)培养学生职业意识,锻炼基本教育技能;(6)加强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校的结合,试行实习试用制。
2.健全完善教师在职进修制度。进修是教师的生命,是不断提高教师素质的动力源。(1)制定教师培训法规,使培训工作法制化、规范化;(2)更新师资培训观念,改变传统的学历进修旧观念,树立以素质提高为宗旨的新观念;(3)大力开展职务岗位培训,逐步探索和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新教师培训机制、骨干教师进修机制和教师职务岗位培训机制;(4)扩大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招生规模,制定优惠政策,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报考进修,以提高中学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比例。
3.提倡个人奋斗,建立激励机制,创造条件使教师自修成才,岗位练兵成才。教师素质的提高最终取决于教师本人的主观努力,要积极创造条件,通过评先激励、晋升激励等机制,促使教师个人不断进取,在教育实践中提高综合素质。
4.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积极投身教改实践。首先要转变传统观念,强化科研意识,实现由教书匠、“经验型”向“学者型”、“科研型”的转变;其次,要从实际出发,结合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使科研为教改服务,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教师一旦形成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就会为素质教育的成功实践增添一颗重要的砝码。
参考文献:
①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
②教育部.200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教育报,2004.5.27,(2).
(联系地址:山东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52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