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期

重铸民族的脊梁

作者:李志彬




  最近,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了《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这是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重大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优秀的传统美德,这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必须积极地担负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重任,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操和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自觉性,为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应有的贡献。
  针对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所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 我们应着重加强对学生进行以下四个方面的传统美德教育:
  
  一、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教育
  
  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人的一般责任时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认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就是说,社会责任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可推卸的。在这方面,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们当中,有上下求索的爱国诗人屈原;有投笔从戎、杀敌报国的班超;有闻鸡起舞、立志北伐的祖逖;有以天下为先的范仲淹,等等。到了近代,有“天下为公”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有弃医从文的鲁迅;还有千千万万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前仆后继的先烈。这些先人们无不从小就有着崇高的理想、远大的抱负、强烈的使命感,并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奋斗终身。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正是他们,使得中华文明能够长盛不衰,中华民族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然而,这些年来,我们却放松了对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教育。许多青少年面对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深刻变化,在接受很多新鲜事物的同时,淡薄了传统的中华美德。一些青少年追求享受和索取,漠视奉献;他们热衷于追星,发型怪异,衣着前卫,语言先锋,许多与代代相传的美德格格不入的东西都被他们欣然接受。提起音乐,一些青少年只知道有四大天王,不知道有冼星海、聂耳;提起诺贝尔,他们只知道奖金,却不知他为人类的进步所做出的贡献。一些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聊天交友……这种没有生活目标、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能担当起21世纪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吗?许多孩子从小就被送到国外读书,他们当中,又有几个是怀着学成回国、报效国家的愿望呢?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民族已经到了危险的时刻。因此,必须发扬中华民族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培养当代青少年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的成长与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树立远大的理想,一改“两耳不问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自尊自爱的民族意识教育
  
  中华民族是有骨气的。他们当中,有留胡节不辱的苏武、有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有蓄须明志的梅兰芳、有“耻歌寇盗学犁锄”的程砚秋……更有无数志士仁人、革命先烈,以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己任,勇敢地与国内外反动势力进行了殊死搏斗,使得中华民族得以生存,古老的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从而把一个积贫积弱、四分五裂的旧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中拯救出来。
  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入的今天,全球化趋势使国与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多。在许多领域,传统意义上的国家界限日益淡化甚至消失。与此同时,国际敌对势力通过各种渠道,对我未成年人进行“西化”、“分化”宣传,与我争夺接班人的斗争越来越激烈。因此,如何保持自尊自爱的民族意识,维护民族利益,进而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冯小宁的《紫日》在天津首映时,当出现日本侵略者野蛮屠杀中国人民的场景时,引来的不是沉思、悲痛和愤慨,而是中学生的哄堂大笑。人们不禁要问,在这样的大是大非面前,我们的中学生竟然表现出无动于衷,表现出麻木甚至是幸灾乐祸,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的失败、民族的悲哀吗?鲁迅在《藤野先生》中描述的民族悲歌在一百年后的中国再次响起。而一些外资企业中,中国员工被外商强迫搜身、体罚、甚至下跪的现象屡见报端。这些都反映出,在当前社会上许多人的观念中,民族意识已经淡漠甚至完全泯灭。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中学生进行民族意识教育,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保持高尚的民族气节,使他们以后能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是多么紧迫。
  
  三、舍生取义的义利观教育
  
  在中国古代,评价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很大程度上是看他对“义”和“利”的选择。一方面,思想家们勇敢地承认对利益的追求,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孟子更直白地说出“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好利恶害,天人之所有也,喜利畏罪,人莫不然”。另一方面,他们更看重的是“义”,把它看作是立德立国的基础,如“国之所以存者,礼义也,民无礼义,倾国危主”;“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此外,即使是对“利”的追求,也必须建立在“义”的基础上,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那种为一己私利而不惜背信弃义的言行,千百年来为人所不耻。
  古人这种重“义”而轻“利”、舍生取义的传统美德,在今天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当前许多领域的道德失范,在背后都能找到一个“利”字的驱使。比如,为了追求“利益”,可以置人民生命财产于不顾,于是乎“毒大米”、“毒奶粉”等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吞噬了无数生命的地方小煤窑、小金矿仍然照开不误;坑蒙拐骗,损公肥私,损人利己……凡此种种,无不是“利”字从中作祟。要想从根本上规范经济秩序,除了健全法制外,还要加强全民的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而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存亡。因此,今天我们对青少年加强“义”的美德教育,使他们的思想言行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要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对于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遏止一些社会丑恶现象的蔓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艰苦奋斗的生活态度教育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曾以经济发达,科技昌明而长期走在世界的前列,这些成就的取得,无不是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结果。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历史。“愚公移山”就是对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精神的高度概括。可以说,艰苦奋斗是我们民族的自立之本,中华文明是我们辛勤劳动的结晶。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不够发达,国家落后面貌还没有彻底改变,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保持艰苦奋斗精神更具现实意义。即使将来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我们也没有理由丢弃艰苦奋斗的本色,应当把艰苦奋斗作为当今乃至将来养成一切美德的基础。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永远是中华民族不断进取、攀登人类文明高峰的精神柱石。古人说:“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江泽民同志也曾经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提倡艰苦奋斗、勤俭建国,人们只想在前人创造的物质文明成果上坐享其成、贪图享乐、不图进取,那么,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民族,是毫无希望的,没有不走向衰落的。”然而,当前在青少年中,也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现象,如讲究吃穿,攀比用度,甚至连作业、值日都有人代劳的现象屡见报端,这样的人是毫无希望的。10年前,一篇《夏令营中的较量》引起了许多人的深思。这些娇生惯养的少年,在和日本同龄人的较量中惨遭失败,能够在长大后实现我们的强国理想吗?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要想建设强大的国家,必须有一代又一代顽强拼搏的青少年。因此,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要引导学生树立吃苦耐劳、勤奋学习的精神,从小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生活态度。
  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五千年文明史所孕育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无价宝藏。笔者认为,当前加强上述四个方面的教育尤为重要,笔者想借此粗浅文章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并一道加入弘扬中华美德的行列,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2.《论语•里仁》
  3.《论语•述而》
  4.《韩非子•饰邪》
  5.《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6.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廉耻》
   (联系地址:江苏赣榆海洋经济开发区赣榆县青口第三中学 22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