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12期
要重新审视自己
作者:张志严 梁红书
正是孩子们的三言两语,正是这些旁人眼里的“涂鸦”,却能令部分教师震惊,令部分教师猛醒,更令部分教师称道。而对那些缺乏人文素养的教师无疑是亮出黄牌,对那些随波逐流、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教师无疑是猛击一掌,对于那些有较强人文素养的教师则是鼓励和褒奖。与此同时,也引起家长乃至社会上所有关心孩子成长的人们的反思?
面对孩子们的作品,老师们的态度有一点是相同的:不能不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重新审视我们的学生—他们是人,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学生就是教师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不折不扣地映在其中。孩子们绝非像某些教师所想的那样:“小孩子嘛,什么事情一转眼就忘了。”小朋友放学后总是喜欢与家长谈一天的校内生活,有褒有贬,有议论有评价。即使幼儿园的小朋友也会说出这样的话:“老师不应该说一条鱼搅一锅腥,应该说有一个小朋友没做好。”这次活动恰恰给老师们以启迪和警示:要重新审视学生,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感受。从这个意义上讲,活动应坚持搞下去,才能警钟常鸣。活动不仅让老师们意识到要重新审视学生,更意识到要重新审视自己,再忙也要“每日三省吾身”。
学生总是希望教师和蔼可亲,可现实是严峻的,教师的人文素养与孩子们的希冀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下面的例子并不鲜见。
一个刚刚入学的小女孩面对被老师的大红“×”划破了几页纸的作业本异常平静地坐着,对周围的一切没有任何反应。她远离同学,害怕与老师接触,害怕学习、讨厌学习、憎恶学习,上课虽然坐得直直的,却什么都听不进去,学习成绩很差。老师建议家长让孩子休学重读,家长更是头疼,不惜花费,各科轮番请家教,仍于事无补。什么原因?原因可能很多,然而不能否定一个个大大的“×”所起到的负面作用。“√”“×”是衡量对错的标志,是老师用来鼓励学生积极向上、帮助学生认识错误奋起直追的“武器”,但却不是用来杀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刀剑”。如果老师用的是体现人文关怀的小小的“×”或“\”来提醒学生改正,很可能就不是今天的结果。
为了让孩子得到全面的发展,为了使孩子爱学、乐学,教师的方式、方法、途径应充满人文关怀。
一位老师拍着学生的肩膀,说:“你有时间吗?来,帮我一个忙,把你认为写得很工整的作业本挑出来放在一摞,其余的放在另一摞。”学生很认真地一本一本地翻看,与此同时,教师也在认认真真地批改作业(以行动影响学生),当学生把作业分成两摞之后,作业潦草的只有一本。“你做得很认真,很负责任,也很诚实。来,咱们一块看看你的作业,写得怎么样?”“不好。”“不,并不是每个字、每一笔写得都不好,你看,这一笔就写得很好,看得出你很认真,也很有功夫,再写一遍给老师看看,好吗?”学生爽快地答应并认认真真地写起来。“哇!写得这么好,比作业本上的那个字还要好。我想只要你认真写,一定会有进步,如此坚持下去,你的作业书写一定是班级里最出色的……”“老师,我把今天的作业重写一遍,行吗?”“好啊!”……
老师心中的顽石(各科老师均反映该生作业潦草,每每批评指责都无济于事)已不再是顽石。
我们衷心希望北京教科院《班主任》杂志社的编辑们以征文征画为起点,开展进一步的研究,以新的视角评价教师的人文素养,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联系地址:北京市延庆县教科研中心1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