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12期
孩子们视野中的教师人文素养
作者:佚名
《光明日报》2004年9月11日(摘编):
在第2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一份独特的画册—《孩子们说的好老师》日前在京首发,并由此展开了对教师人文素养的专题研讨。
据了解,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通过所属的《班主任》杂志社在去年开展了“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征文征画活动。一年间收到全国各地约4000份作品。孩子们在作品中表达了对老师的希望:他们渴望老师维护他们的自尊、关心他们的情感需要、给他们自我表达的自由。孩子们在作品中也直观地表示出,有效的教学不仅是书本知识的传授及基本技能的训练,更是一个充满关爱的互动过程。2003年,该杂志曾连续刊出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图画和文章,受到全国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孩子们说的好老师》画册,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教育部和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有关专家一起从几千件作品中精选出40多幅画和短文,汇集而成。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季明明研究员:
学校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儿童。然而,如何做教师却历来都是由教育专家、教育行政部门或教师自己评说认定;儿童如何判定一名好教师,却很少有人关注。从2003年元月开始,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通过本院主办的《班主任》杂志开展了“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主题征文征画活动。到2003年底,收到全国各地约4000份孩子的作品。
从作品中反映出,孩子们的学习需求并不仅仅局限于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识和技能,他们更加关注师生间的情感互动和交流。换言之,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不仅仅要具有相关的知识和教学技能,还应具有真诚的爱心,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孩子们说的好老师》这本画册精选了学生们的文字和绘画作品,主要反映了他们心目中的好老师以及他们理想中的师生关系。一幅好的图片胜过千言万语。孩子们告诉我们:有效的教学不仅仅是书本知识的传授以及基本技能的训练,更是一个充满关爱的互动过程。孩子们期盼与我们教师分享知识的同时,能够享受到来自教师平等的关心。
在您翻阅这本书的时候,将会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正因为如此,这些图片已经成为引导教师反思自身教学行为的有效工具。
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对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北京办事处和教育部师范司对于这项创新性工作所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副书记李凤琴:
今天参加这个会,感到以《班主任》杂志社为主搞的教师人文素养的研究,采用了研究式、探究式的方法,从孩子的画中研究、考虑教师的人文素养应该是什么样的,很有意义。
这个活动对新时期教师的人文素养和教师能力的全面提高,应该说是一个新的思路、一个新的视角。它从孩子的角度考虑教师怎么提高素质,这实际上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怎么才能以人为本,应该听听孩子对教师的要求,这也体现出我们教科院在不断地研究我们的教育、研究我们的教师和孩子,不断地为教育改革发展服务的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新的思路,一个创意、一个想法。
这种活动非常好,参加这个活动很有想法,也很受教育,希望以后继续把这项研究搞下去。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教育处负责人安雅娜博士:
在第2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我代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向在座的各位、向全国的教师致以节日的问候。
这本书给我们印象深刻,因为它表达了学生对教师的一种真诚的期盼。
过去的10年,特别是近几年,中国教育的发展是惊人的,也是有目共睹的。这同大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从儿童的画面也能说明这个问题,在每一个教师的背后还有支持他们的学生。
儿基会不仅仅限于为儿童提供资助,更主要的是为保护儿童的权力而提供帮助,让更多的人能听到儿童的呼声,让儿童的呼声使每一个人都能听到。
在世界各个国家都设有儿基会办事处。儿基会与每个国家的合作都侧重于提高儿童的生存能力,从他们的健康、教育以及保护的角度来为儿童提供支持。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我们与中国教育部的合作最典型的范例是“爱生学校”。这本书就是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下产生的。
何谓“爱生学校”?在此,我从5个层面对“爱生学校”做一简单介绍。
第一个层面,我们关注的是如何提高教育质量。通过为学生提供生活技能来提高教育质量。第二个层面,是强调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发展的成长环境。不仅是生理的,更强调心理的以及情感的发展。第三个层面,是强调提高教育质量不是对部分学生,而是对所有学生。不论他的家庭出身、经济条件、是否是少数民族以及其他,他们都应享受同等的教育。第四个层面,是男女平等问题。主要是看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对男女学生的态度不同,也会产生教育差异。第五个层面,是强调家庭以社区为依托,为学生提供一个快乐的校外学习环境。
“爱生学校”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校,它以学生的需求为主,为学生提供服务。“爱生学校”强调师生在教学中互动,依托社区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
“爱生学校”不仅仅是以学生为中心,它也是以教师为中心。只有教师发展了,才能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
儿基会在争取教育项目上还有很多实例来说明它的成功。我们先后在贵州、内蒙、广西等地建立了“爱生学校”。这些项目证明,学生的积极参与对学生自身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从这本画册我们看到了北京教科院与教育部的合作以及他们对项目的投入和努力。同时,画册中也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学生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如果你的教学出现问题,请不要抱怨学生,因为,只有学生才能为我们提供帮助,帮助教师提高教学。
谢谢大家!
北京市教育学会会长倪传荣教授:
很高兴在教师节前夕这本画册能够出版。这个活动让我想到一点:我们的科学素质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是有些脱节。我们比较重视科学素养的教育,比较忽视人为素养的教育。原因是什么呢?其中一个,是今天我们这个会点出来的,就是教师本身的人文素养不高。今天,我们反思这个问题,在我们的教师培训过程中,确实也是比较重视教师的科学素养而不太重视教师的人文素养,或者说也没有采取更好的方法来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现在提倡要以人为本,强调要从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要在教师自身的素养方面下大功夫。当然,从教科院这方面来说,要组织一些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或在教师培训当中都应该很好地听一听孩子们朴实的语言,真切的感情以及他们对老师的殷切期望。这些期望里也体现了孩子们自身对今后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思考。所以应该说这项活动搞得非常好。
今后,我们应该把这种活动—活泼、形象的活动贯穿到我们的教师培养当中,贯穿到我们教师人文素养提高的过程当中。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铁道博士: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范围内举办了50个国家儿童的征文征画活动,当时出了一个小册子。那个小册子与今天大家看到的画册有一个显著的不同:外国儿童画表达更多的是他们个人希望得到关怀、公平、理解。如果这些需求得到了满足,他就很高兴;如果这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就不高兴,甚至郁闷或愤怒。中国儿童的学习需求则更加丰富,特们不仅希望有德才兼备的好老师,期望得到老师的关怀,孩子们还有一种很强烈的需要—学业成功、人生成功,有很强的价值追求。
这本画册体现了我们北京教科院以及《班主任》杂志社的研究成果。我认为,我们的工作至少有3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使我们坚信,从儿童的角度认识教育,认识老师的教育行为,会使我们更为深刻地反思我们的教育及其对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意义。
第二,惟有正确、深刻地体察儿童的心理需求并设计、组织好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才能切实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第三,这项创新实践对于改进教师教育的内容和组织方法也有许多可资借鉴的地方。
第四,从哪里去获得真正有价值的数据、材料,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去获得我们研究所需要的基本资料?我们通常采用观察、问卷、测试、访谈等方法,而这次来自少年儿童的文字和图画资料同样也能反映教育的本质特点。事实表明,真正能打动我们的、反映教学本质和价值观等的材料恰恰来自这种我们教育对象看似平常的征文征画活动。
(注:以上内容均是根据讲话录音整理、编辑,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