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11期

引导思维 教会发问

作者:窦式杰




  培养和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他们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逐步养成在学习中吃苦耐劳勤于思考的习惯是很有必要的。不过,最重要的是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阶段、不同情况、不同内容用不同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正所谓“要我学”变成“我要学”。长期的教学工作,我总结的几点做法是:
  第一,质疑发问,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疑”产生“欲解疑”的渴望,“欲解疑”促进思考,思考讨论表现出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果显著。历史学习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人准备“质疑纪录”本,预习时,对重点事件、人物进行质疑,带着疑问听课。教师可把学生的疑问归纳分类,提供给全班学生,在学生讨论中适当启发引导。课后让学生在质疑纪录上写听课后记,鼓励学生敢于提出新问题与老师争论切磋,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延伸。长此以往,逐步培养学生质疑发问的习惯,从而提高学习主动性。
  第二,设疑引导,让学生的思维纵深发展。
  学生的质疑往往比较肤浅,难以触到重难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教会他们质疑,通过阅读课文提示找准重点。例如,中国近现代史第三章第四节“怎样评价辛亥革命?”有的学生提出:“辛亥革命失败了”,也有学生说:“辛亥革命胜利了”,理由呢?先布置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选代表发言。
  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理由是: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这次革命既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也没有废除不平等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未改变。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篡夺,清朝王室继续保留。以上说明辛亥革命失败了。
  辛亥革命胜利的理由是:清王朝的统治被推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对以后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说辛亥革命是胜利了。
  第三,及时点拨,诱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爱因斯坦说:“创造并非逻辑推理的结果,逻辑推理只能用来验证已有的创造设想”。他在创立相对论时,就是借助想象中的追光实验来完成的。牛顿的“牛顿定律”同样是借助想象完成的。至于说到发明,则更需要思维创造。
  灵感往往是一闪即逝,学生的求异思维想象也常有一刹那的表现。在教学中应当教会学生善于及时纪录那稍纵即逝的想象,在学生获得新知时,尝到想象创造的甜蜜体验。培养引导他们聪敏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
  第四,设置坡度,引导学生奋力攀登。
  有时课堂上有问有答,争论时起时落,各执己见,课堂气氛活跃。童蒙时期是培养想象力、创造力的最佳时期。在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知难而进的进取心理,尤其对想象丰富、踊跃创新、成绩优异的学生更要注意加大问题的坡度,使学生探究解难的心理得到新的满足。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已知的知识兴趣不能持久,对想知而未知或一知半解的知识兴趣浓厚,探知理解的心情比较迫切。
  历史教学设计的问题要善于在学生心理上制造不平衡,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但问题也不是越难越好,超越学生基础,会使之望而却步,失去信心。不费吹灰之力、轻而易举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致。在备课时精心设计,让学生有“坡”可爬,要花气力,经过奋斗才能达到顶峰,学生真正实现乐在其中,教师亦在其中乐此不疲。
  (联系地址:山东省东平县 27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