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8期

德育与心育

作者:薛永宽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重点解决的是人的社会倾向性问题,即“个体品德的社会化”。德育的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心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发展其个性的教育。心育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即“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心育的内容包括:学习心理指导、青春期教育、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健全人格教育、耐挫力教育、职业准备教育等。尽管德育与心育在教育的侧重点与内容方面不尽相同,但二者是有内在联系的,弄清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在实践上如何把握二者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
  
  一、德育与心育的最终目标一致
  
  心育的最终目标是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健康的人格不仅心理和谐发展、富于创造性,还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定向行为,也就是说心理健康发展的人,均是社会化较好的人。德育具有社会性功能,同时具有个体性功能,理想的德育在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格外重视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可见,德育与心育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均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形成健康的个性。
  
  二、心育是基础,德育是导向
  
  德育是教育者将外在的社会思想言行规范转变为受教育者内在的精神财富,形成个人的性格特质,并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即形成学生良好的品德。品德的形成,就其基本的心理过程来说,是从道德认识到道德行为的过程。从知到行并不是一种直线运动,而是要经过复杂的中间环节,必须有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的参与。因此,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是对学生进行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知、情、意、行均是心理因素,如果德育忽视研究学生这些心理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转化关系,就很难达到预期目的。从这个角度看,心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心育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确定有益于个人与社会的生活目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促进了学生社会化进程。先进学校的成功经验证明,重视心育,有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如深圳实验学校的德育工作比较突出,效果较好,原因就在于他们根据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制定并实施一整套德育系列方案,既重视政治方向、道德品质教育,也注重心理教育。学校为学生开设了心理行为指导课,进行心理咨询、性格测试、心理测验,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以德育引导心育,使心育服务于德育,二者的有机结合提高了教育的实效性,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既重视德育,又重视心育
  
  在我们国家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德育越来越显得重要。加强德育,可以振兴民族精神,维持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但在重视德育的前提下,不可忽视心育。因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心理健康。
  心理分析学家将自我人格分为三级:本我、自我与超我。所谓“本我”,即寻求自私欲望的满足。“自我”可视为面对现实的态度,这种态度可使自己预测一种行为的结果,以求达成目标。而“超我”是人格中的道德部分,即所谓的“良心”,它决定是与非,追求完美而不是快乐。一个超我过强的人会时刻有内疚的体验,并以令人难以忍受的“圣洁”方式待人处事,这样的人不仅自己生活得不快乐,而且人际关系也不会和谐。健康的人格应是“本我”“自我”“超我”三种成分的影响相互平衡。德育的目标之一是使人摆脱“自我中心”状态,培养学生理性的利他行为。可有时,一个客观上乐于助人的人,其心理可能是不大健康的。因为他助人的动机是源自内心某种强迫性的需要或缺乏安全感,这样的人特别在意别人对他的态度,一个整天“讨好”别人的人是不可能有大的作为的。可见,在教育学生时如果过于重视德育而忽视心育,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利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
  
  四、教师要善于从心育的角度教育学生
  
  学生的行为问题与品德有关,也与人格发展有关。心理学家通过调查发现,面对学生的行为问题,教师与心理卫生工作者的关注点是不同的。教师认为最严重的,往往是品德上有缺点的行为,如违反课堂纪律,破坏公共秩序,不合乎道德标准的行为等。而心理卫生工作者从人格发展的观点出发,更重视情绪的稳定与行为的适应,如害羞、沉默、不好社交等,因为他们认为这些心理上的困难比不守校规、向外攻击等过失行为更难于矫正。教师与心理卫生工作者关注点的不同,与他们工作上所负责任的不同有关,教师的任务在于通过教育使学生成为较好地适应社会的人,而心理卫生工作者的工作,乃是帮助心理方面有困难的个人,解除痛苦,恢复常态。因此,后者更关心个人的健康,而前者比较重视公共的福利。在当今时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品德发展,还要善于从心育的角度去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事实上,学校中相当部分学生的行为问题在开始时主要是心理问题,因未能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而转化为品德问题。如一个在课上喜欢出洋相的学生,在其内心深处可能是希望得到老师、同学的关注,如果教师在课上课下多关心这样的学生,其不良行为就会大大减少。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要特别关注两类处境不利的学生,一类是攻击性强的学生。富于侵略性的学生引发了成年人的惩罚,日益严重的惩罚反过来又会加剧孩子的侵略性。另一类是退让的、绝对服从的学生。他们虽然受到比较温和的待遇,但往往被忽视,其真正的需要依然未获得满足。
  教师要认识到,转变一个人决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特别是如果教师没有精通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技术,要想把学生培养成心理与品德发展良好的人,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如果处理不好,将会导致表面性的操作,而且教育者会错误地相信,他已做了某种有意义的事情。然而事实上,许多所谓的变化仅仅是一些表面文章,只要行为模式本身未得到矫正,则一切都是无价值的。
  转变学生需要教师对人性持乐观的态度,要了解学生特定心理形成的原因,要具备较强的教育技巧,要具备乐于助人和耐心的好品质。简言之,凡是乐于在这方面进行探索的教师肯定会有所收获,这种收获不仅表现为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还表现为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素质。
  (联系地址:天津市南开区复康路25号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30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