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8期

试论未成熟主体的道德学习

作者:冉乃彦




  陈旧的道德观,由于漠视人的主体性,把道德看作是一种单纯外在的约束和管理人的法,因此传统的道德教育热衷于灌输、控制和训练人。而现代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说应该是以人的发展为本,从重规约人走向重发展人。“道德本质上要求的是在各种关系中的个人的自觉行动,即自持”。1因此,当代的道德教育应该探索如何把重点从重在“教道德”走向重在“学道德”,使人的道德发展真正成为主体的内在建构。
  主体性研究表明,道德是指主体如何对待他人、社会、自然和自我。道德的本质是它的主体性。道德学习应该是主体建构的过程。一个人如果自身没有主体性,他不可能生成真正的道德。但是中小学生是未成熟主体,他们能不能学道德?他们怎样学道德?结合近期研究,笔者在此试着作一个回答,就教于大家。
  
  一、学生是道德学习的主体
  
  主体性的核心是自我价值,人对自我价值的追求表现为自尊。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尊需要在自我意识成熟以前就已经存在。个体总是在不同的自我意识条件下维护或发展着自我价值。”2所以,中小学生虽然尚未成熟,但同样是主体,同样追求自尊。追求自尊是形成主体性道德的基础。
  中小学生能否成为道德学习的主体,主要看两点:一看他有没有道德学习的需要;二看他有没有道德学习的能力。
  笔者近期通过组织小学中年级学生写自己传记的研究,从学生们真实的叙述生命故事中,得到了一些重要启示。
  我和奶奶的故事
  我的奶奶今年整整66岁,脸上的皱纹很深很深,这是为我们一家人操劳留下的痕迹。我的奶奶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都按时接我、送我。不管老师把我留得多晚,奶奶还是会耐心地等我。在回家的路上奶奶还会对我说:“小霄,你一定要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不要老被老师留下!”我听了奶奶的话,心里很难过。我在心里暗暗想:我要好好学习,专心听讲,不再让奶奶在外面挨冻了。
  —某小学四(1)班小霄同学
  在上述情境中,虽然没有人对小霄同学进行道德灌输,但是由于他关爱人的道德需求和道德学习潜能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在适当条件下就被激发了出来,表现出“心里很难过”和“我要好好学习”等道德情感和道德要求的自主构建。
  我爱“吃”奶的故事
  我从小就很爱吃奶,一天就要吃5~6回呢!我吃奶吃到两岁的时候,有一次妈妈说:“好孩子,不吃奶了,行吗?”“为什么?”“你吃一次,妈妈就疼一次!”“那好吧!”几天后,妈妈说:“孩子,吃奶吧!”我说:“妈妈说疼,不吃!”从此以后,我再也没吃过奶。
  —某小学三(1)班小畅同学
  一个两岁的孩子,居然能够心疼妈妈,克制自己,不再吃奶,说明小小年龄的她,不但有萌芽状态的道德感情,也有相应的道德能力。这也证实了道德潜能的存在。
  如果看不到幼小的孩子同样有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同样有道德潜能,不承认他们在道德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就会把道德教育变成单纯的外部灌输和行为约束。而如果我们能看到他们的主体性,把尊重和发现他们的自尊作为道德学习的起点,就会发现一种新的主体性道德形成的途径。
  在德育中尊重幼小学生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自尊是他们主动发展的动力。而只有尊重他们才能使他们产生自尊,自尊是产生道德自主构建的基础。
  
  二、学生是未成熟的道德学习主体
  
  中小学生虽然是道德学习主体,但是他们的未成熟性同样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当然这种关注不意味着成人应该不尊重他们,居高临下地管束他们,而是应该关注如何在道德学习过程中发展他们的主体性,使他们逐渐成熟起来,成为道德真正的主人。
  (一)未成熟主体的道德学习需要成人帮助他们发现、利用自己的道德经验
  吃香蕉的故事
  我的表哥是一个又黑又壮的孩子。他比我大3岁,但他比我干的活多多了,因为他是农村孩子,我是城市孩子。我们见到的东西也不一样,他能真正见到,而我只能从书上见到,不能真正见到。有一次,二舅妈买来一把香蕉,我的表哥说:“小霄,我们一个一个地吃。”说完我们就一个人拿了一个。哥哥把别的香蕉放在柜子里,然后去地里干活了。我偷偷地打开柜子,一个接一个地吃,吃得还剩一个才去玩,这时哥哥刚好回来,一看柜子还剩一个,哥哥并没有说我,可我心里却很难受。通过这件事我知道了应该心里有别人。—某小学四(1)班小霄同学
  表哥的道德榜样,引起小霄同学对自己深深的自责。这时,成人如果能发现孩子的这种宝贵的道德情感,尊重他的觉醒,引导他运用自己的道德经验,继续自主构建,他们就会逐渐成熟起来,成为道德真正的主人。
  (二)未成熟主体的道德学习过程需要成人的价值引导
  第一次捉麻雀
  我上三年级时,放学了,忽然看见一只飞不起来的小麻雀。我又惊又喜,连忙跑过去把小麻雀捉住,捧在手里。
  我小心翼翼地把麻雀捧回家里。一进门,妈妈就帮我找了一个盒子,我把麻雀放在了盒子里,并拿来一把米喂它,可它不吃。我很纳闷儿。妈妈告诉我,麻雀一旦被人捕住就不吃东西了,因为它丢失了自由。
  看着拼命想从盒子里向外飞的小麻雀,我非常难过。我决定把它放了,让它回到自己妈妈的身边去。我把小麻雀放在阳台上,可是整个下午小麻雀仍然站在阳台上,半闭着眼睛,耷拉着脑袋,有气无力的。我一阵心酸。第二天,小麻雀死了。
  从此,我再也不捉小鸟玩了。
  —某小学四(1)班小宁
  道德学习的核心是一种价值学习,成人帮助孩子的关键是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这个孩子由于幼稚和好奇,捉回一只小麻雀,但是当亲历了小麻雀的死亡过程后,她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震动,这个时候,成人的价值引导非常重要,妈妈及时点明“麻雀一旦被人捕住就不吃东西了,因为它丢失了自由。”就是在孩子道德学习过程中进行了很好的价值引导。看来,这句话已经被孩子铭刻在心了。
  (三)未成熟主体的道德学习过程需要成人帮助强化、提升道德需要
  对待小明的故事
  在我4岁上幼儿园时,我们班有个小朋友叫小明,因为他的妈妈是清洁工,所以我们班的老师总是瞧不起他。老师告诉大家,小明特别傻,所以大家都别跟他玩。听老师这样说,我想:小明不傻,老师为什么说小明傻呢?回到家里,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奶奶,奶奶告诉我:“就是因为小明的妈妈是清洁工,所以老师说他傻。”奶奶还问我:“你觉得小明傻不傻?”我说:“我觉得小明不傻。”奶奶告诉我:“别的小朋友说他傻,你别说他傻;别的小朋友不跟他玩,你应该跟他玩。”我记住了奶奶的话,在幼儿园里,我总和小明一起玩,他也总和我玩,我们成了好朋友。
  通过这件事,我觉得人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应该尊重别人,不能污辱别人,要对谁都友好。
  —某小学四(1)班小乔
  这位4 岁的孩子通过自己朴素的观察和分析,对小明有了自己正确的道德判断。但是如果这时成人给予的是负面强化,幼小孩子珍贵的道德萌芽仍然可能夭折,而这位奶奶不仅给予了正面强化,还给了具体的指导—“你应该跟他玩”。结果小乔不仅“记住了奶奶的话,在幼儿园里,我总和小明一起玩,他也总和我玩,我们成了好朋友”,而且大大提升了自己的道德认识和道德需要—“我觉得人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应该尊重别人,不能污辱别人,要对谁都友好。”
  
  三、学生在道德学习中走向成熟
  
  中小学生作为未成熟主体,肯定要在和成人社会的互动中逐渐成熟。但是这种成熟并不是简单地照搬原有的道德,而是在接受中有批判,在继承中有发展。道德就是在一代代新人的创造中得到不断发展的。
  (一)在提高道德判断能力过程中走向成熟
  鞋
  我正对着日记本发愁。一眼瞟见了床底下那双不起眼的鞋子。是啊,鞋白天负载着人体重量,人们走路、跑步、跳动,全都靠鞋。鞋一刻也不停歇,载着人走东走西,却没有怨言;鞋任凭你踢、踏、跳、跑,都不会背叛你;鞋总是默默无闻地为人类做事,从来不夸大自己,总是实实在在的。我想:假如我是一只鞋,会不会有鞋那种高尚的品质呢?这值得我深思,假如……
  —某小学四(1)班小玮
  在多元文化的社会里,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是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方面。小玮这篇寓言式的传记故事,说出了他在道德方面的思考和自己的道德判断。他从一双鞋的视角,描述了人世间的种种矛盾、张张图景,出自内心地颂扬了他所景仰的道德品质—“总是默默无闻地为人类做事,从来不夸大自己,总是实实在在的”。新的一代和小玮一样,将会在不断深思中,在提高道德判断能力过程的道德学习中走向成熟。
  (二)在道德学习互动过程中走向成熟
  放飞小鸟的故事
  在我上三年级的时候,爷爷家养了许多小鸟。一天,我看见那些小鸟寂寞地站在鸟笼里,看着外边的小鸟自由自在地飞。我问爷爷:“爷爷,您非常喜欢这些小鸟吗?”爷爷说:“是呀,我非常喜欢它们。”看着爷爷那么喜欢这些小鸟,我不忍心放飞它们,可是又觉得它们非常可怜。我就对爷爷说:“您能不能放它们走?”爷爷说:“不可以,它们是我的宝贝,我不能放走它们!”我又对爷爷说:“爷爷,您既然那么喜欢它们,就绝对不想让它们不开心,可是它们现在很不开心,您还不让它们飞出去。飞回大自然去,它们一定会很开心的。”—爷爷终于同意放走它们了。看着小鸟那么自由自在地飞翔,爷爷和我都非常高兴。爷爷对我说:“我以后不再养小鸟了。”看着爷爷能这么想,我心里非常高兴!
  —某小学四(1)班小越
  在两代人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今天,“子教三娘”的情况已不罕见。新生的一代就是在这种互动过程中推动了道德的发展,也使自己逐渐走向成熟。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世界的发展使得新生一代的环境保护意识往往强于老一代。
  (三)在发展新道德过程中走向成熟
  新一代不仅要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要改造世界,在道德建设上也是如此。道德是随着时代而发展的,未来的一代将是发展道德、建设符合社会发展的新道德的主人。
  在我们对一位全班公认关爱品质突出的五年级同学的访谈中,发现了一个令人深思的情节:
  学生:我也有过不借(给同学橡皮)的时候。
  老师:为什么?
  学生:我不愿意借,因为他自己有。
  老师:他自己有,为什么还要借?
  学生:他懒得拿。
  这位同学在处理道德选择中,没有那种迂腐味道,她不是不区别情况的“专门利人”,而是通过自己的鉴别,区别对待,没有用自己热心助人的道德去培养懒汉。这就是新一代人的道德智慧。
  我的理想
  在我5岁那年,有一天晚上,我和爸爸妈妈去散步。他们向我提出了一个以前我从没有想过的问题,那就是我长大了想干什么。我说:“我想当科学家。”这个问题虽然我以前从没有想过,但我总喜欢做名气大的职业。爸爸妈妈说让我当医生或老师。我问为什么,他们说这种职业不会受社会的影响。当时我没有听懂,但我也没问是什么意思。
  我长大了,爸爸妈妈又提了同样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我的思想也越来越复杂,我明白了他们当时讲的话,我的目标也渐渐转移了,但我还是不想当医生或老师。现在我想当一名律师,因为律师可以帮助一些不懂法的人。
  —某小学四(1)班小宇
  5岁的小宇还没有想过职业理想的问题,无法回答父母提出的问题。但是4年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我的思想也越来越复杂”,9岁的小宇不但没有接受父母的建议,同时也否定了自己原来“总喜欢做名气大的职业”的想法,而是“想当一名律师”,把“帮助人”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小宇的这个变化,不仅敢于超越父母,也敢于不断超越自己,这就显示出新一代人的创造性道德特点。
  对未成熟主体道德学习的初步研究使我们深信,道德学习应该成为主体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如何从重在“教道德”走向重在“学道德”是当代非常有价值的一种探索。
  (联系地址: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100101)
  注释:
  ①朱小蔓:《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道德教育论丛》第二卷8页、10页,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
  ②李晓文:《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9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