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4期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作者:韩 熠




  
  一、问题概述与背景资料
  
  王涛(假名),男,11岁,小学五年级学生,与父母同住,独生子女。学龄前,父母上班时间无暇照顾孩子,王涛常常是独自被反锁在家中。没有上幼儿园、学前班的经历。一年级时胆小,不敢与同学玩;二年级开始表现出和同学不能友好相处。三年级我开始担任王涛的班主任,发现他与同学不能很好地交往,语言表达能力差,情绪容易激动,经常因为一些小事打架。
  王涛的父亲,高中毕业,性格内向,不善言谈,无不良嗜好。王涛的母亲,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和学校的联系者,高中毕业,有明显的语言表达障碍,和我沟通时情绪紧张,以至出汗。受性格局限,王涛的父母很少与邻里交往。王涛幼儿时期经常受到邻居家孩子甚至大人的欺负。
  
  二、分析与诊断
  
  我认为,王涛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除受其父母先天遗传因素及后天社交技能缺陷的影响外,主要是由于在幼儿时期缺乏与他人正常交往的经历,没有上过幼儿园、学前班,因而进入小学后对学校的集体生活不适应。
  具体说,王涛在上学前经历的冷漠、孤独与不公平的处境,造成了他不良的情绪性疑虑,致使他上学后,在某些方面产生了与所在群体的对立情绪。同时,由于王涛在家庭中缺乏关爱,不能得到很好保护,于是产生了参与班级群体并得到补偿的意向和愿望。但是,由于他不善表达,缺乏自信,就使得这一愿望不能实现,从而导致情绪的波动和行为的过激,又加剧了对立与参与的心理矛盾。
  根据以上分析,我判断这是一例由于幼儿时期所处环境不良,造成情商低下而导致的交往问题。
  
  三、辅导策略与过程
  
  (一)辅导策略
  我认为,王涛的问题需要采用综合性的辅导对策来解决,即综合采用“调整认知,调控情绪,指导行为”的策略。“调整认知”就是通过改善王涛与所处环境的关系,满足其爱与归属感的需要,帮助其建立安全感,消除戒备心理,提高交往自信。“调控情绪”就是帮助王涛及时觉察,妥善处理,有效消除自己的负面情绪,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指导行为”,就是以明示、暗示、奖罚等手段对王涛的交往行为进行及时的指导。
  (二)辅导目标
  提高王涛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他学会自觉控制并合理宣泄自己的过激情绪;鼓励他积极融入到集体中,并和周围的人群有较好交往。
  (三)辅导过程
  1.转变认识。主要是调整王涛对其所在群体的评价,对其他人反应的期待,以及对特定事件做出反应时进行的自我陈述。
  
  案例一:座位风波
  王涛把自己座位的边界视为不可侵犯的“疆域”,当同桌的胳膊不小心越过“边境线”,或者后排同学的脚碰到他的椅子时,王涛就会“大打出手”。一次,王涛又因为这种情况与同学打起来了。我待他情绪平复之后,邀他到办公室进行交谈。在听王涛倾诉时,我发现他总认为别的同学是在故意欺负自己。于是,我帮助王涛澄清了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用打人的方法对付这种“欺负”,虽然痛快,但并没有给自己带来欢乐;第二,自己如果能和周围同学友好相处,就会得到真正的快乐;第三,改善和其他同学的关系应该采取语言沟通等文明的方式。
  
  案例二:“粉笔末儿”的误会
  下课了,值日的同学在擦黑板。王涛看到粉笔末儿落到值日生的衣服上,出于好意,他拍打了值日生的后背。值日生误以为王涛打自己,于是两人就在讲台上扭打起来。事后,我再次把王涛请到办公室进行交谈。在交谈过程中,我向王涛分析了以下几点:
  第一,王涛产生了与他人友好相处的动机和行动,这是可喜的进步;第二,单纯的动作表现容易引起同学的误解;第三,语言沟通十分重要,因此要锻炼语言沟通的能力。
  为了改变王涛对班级的整体认知,促进他与所在群体的交往,我鼓励王涛积极参加班里组织的各项活动,如捐助等爱心教育活动,培养合作精神的趣味体育活动等。这些活动使王涛感到了融入班集体的快乐与温暖,与此同时,其认知结构也得到了积极的转变。
  2.调控情绪。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帮助王涛体验不同情绪带来的不同感受。通过多种方式引导王涛充分体验正面情绪带给自己的愉快,以及发怒对自己和周围同学的负面影响。
  (2)帮助王涛及时宣泄情绪。第一是“倾诉”。我平时注意观察王涛与人交往中的情绪反应,一旦发现问题,就及时和他进行交谈,以使他尽快消除不良情绪。第二是“自我宣泄”。当发现他交往受挫,情绪难以控制时,就让他采取“剧烈运动”“大声呐喊”“击打软性物体”,甚至“痛哭”等方式及时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3)帮助王涛学会控制自己发怒的方法。第一,感到自己“受欺负”时,用“发怒有害身体健康”作为控制情绪的座右铭。第二,和同学发生冲突时,努力推迟自己动怒的时间,可以每次推迟几秒钟,逐步延长。第三,和同学发生冲突后,评价自己动怒行为的得失。
  
  案例:“我知道我错了”
  一次自习课,王涛的同桌不小心碰到王涛的胳膊肘,王涛抬手又要打同桌,这时周围的同学马上劝告他,“人家又不是故意的。”“为这点小事发火,值得吗?……”。在同学的劝说下,王涛放下了举起的手,安静地坐了下来。事后我找王涛谈话,通过交谈王涛认识到,虽然这次接受了同学的劝阻,没有打人,可是发火还是不对的。
  3.指导行为
  我和王涛约定,对他实行“奖牌制”。为此,我制作了金、银、铜三种奖牌。奖牌的实施办法是,在他与同学交往和参与集体活动时,每有一次进步,可以获得1枚铜牌;5枚铜牌可以兑换一枚银牌;5枚银牌可以兑换一枚金牌。有突出表现可以直接获得银牌甚至金牌。反之,如果有一次打人或企图打人,视情节轻重没收奖牌。另外,为使王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并逐步建立积极的自我评价体系,我在执行奖罚时总是要提出,“你认为应该得到什么奖牌呢?”“你说是不是应该没收一面奖牌呢?”等问题。在与王涛进行交谈后,再把奖牌发给王涛。
  
  案例一:“花卉园”里的经历
  我利用星期日的休息时间,组织包括王涛在内的十几名同学游览花卉园。我把钱交给王涛由他买票,并让他请求售票员阿姨给予优惠。经过王涛的努力,我们终于享受了优惠。在游览过程中,王涛和同学们一起观赏花卉,一起欢笑嬉戏,一起拍照留念,不仅锻炼了自己的交往能力,而且享受到参与集体活动的喜悦。王涛为此还获得一枚铜牌。
  
  案例二:“我来设计自己的生日”
  在王涛过生日时,我把他请到家中,并让他邀请同学。整个生日的庆祝过程全由他自己设计,我和其他同学积极配合,生日过得十分快乐。这是王涛自己组织的一次成功活动,他为此获得了一枚银牌。事后与王涛再次交谈,交谈中气氛融洽、热烈。通过交谈与王涛达成以下共识,第一,和同学们友好相处能够给自己带来温暖与快乐;第二,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能够和同学们建立起融洽和谐的关系。
  
  四、效果与思考
  
  (一)辅导效果
  1.通过长期的跟踪辅导,王涛的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高。在本班组织的“真心相处”主题中队会上,王涛积极举手发言。他说:“我原来和同学们相处得不好,可是你们没有因此不和我玩儿,老师反而对我更加关心,我看到了大家的一片真心,以后我更要和大家真心相处。”
  2.王涛与他人的交往能力也有所提高,并有了几个要好的朋友。他不仅开始尝试用语言与同伴进行沟通,还热心帮助他人。为了帮助生活困难的同学,他把自己省下的零用钱捐了出来,并说,“收下吧,这可是我的真心。”王涛又获得了一枚铜牌。
  3.王涛树立起了“班集体”的观念,并积极付诸行动。如劳动课中学会了“制作木制粉笔盒”的技能后,王涛给班里拿来了他亲手制作的粉笔盒,为此获得一枚银牌。班里在室外活动课中要做“过草地”的游戏,王涛利用休息时间,自己动手锯了8块木板。我奖励了他一枚金牌。另外,王涛开始担任数学科代表。他认真负责地收发作业,组织数学自习课,还帮助同学解答问题。
  4.在情绪调控方面,王涛开始实施积极的自我控制,发怒的频率大大降低,强度明显下降,在发怒时也可以接受来自老师或同学的劝阻。
  (二)启迪
  反思对王涛长期的跟踪与指导过程,我的感触是:
  1.解决受辅者的交往问题,必须及时和家长沟通,以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爱与归属感”等心理需要的满足,应该由学校、家庭乃至社会等外部环境共同协作来实现。其中家庭环境的改善,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2.对于受辅者的心理辅导不能与教育其他学生脱节。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爱心教育,也是改善受辅者所处的社交环境的一种方法。
  3.在辅导过程中,及时给予受辅者正反馈十分重要。认知结构的调整,包括使受辅者产生对其他人反应的正面期待。只有这种期待的合理兑现才能使受辅者产生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和强化与他人交往的信心。
  总之,调整认知、调控情绪、指导行为等三个策略在整个辅导过程中是有机结合的。个体的认知结构决定着他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决策,认知结构的调整为健康的情绪和积极的行为决策打下基础,而行为决策的成功体验进一步强化正确的认知结构。
  (联系地址:石家庄市长安东路小学 0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