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3期

从“校园童话”说起

作者:度成华




  近日,中央电视台的一条新闻引起老师们的议论。由于大家对新闻的内容看法不同,争论也就自然产生了。这条新闻可以说是一则“校园童话”:在某大学,一位女学生与一位男学生偶然相遇,相互只讲了一句话,男同学的音容笑貌、神情风采便一下子深深地印在了女学生的心里。但是这位女学生无缘与男学生再见面。过了半年,这位痴情的女学生在校园里贴出了一份“寻人启事”,寻找那位男同学。在这份启事中,女学生很动情地写道:“你还记得半年前的那个下午吗?在图书馆楼前,你打了一瓶水,从我面前走过,我追着你问,水是从哪里打的?你回头笑着说,就在前面的那个楼前。如果你还记得,请与我联系。”
  这样的偶然相遇,这样的一句问话,在生活中实在是太常见了。可处于花季年华的少男少女把这样普通的“偶然”的画面深深地埋藏在心底,成为十分美好的记忆,成为不断敲击心灵的鼓点,成为憧憬未来的图画。对少男少女来说,小事可真不小。
  也许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人有过类似的经历,但他们大都把这样的事埋藏在了心底,永远都不让它暴露出来,所以生活中的“童话”并不多见。
  这位女大学生却没有永久地埋藏,没有让这段美好的情感在淡化之中消亡,而是走出了十分大胆、十分反传统的一步。后来的情况是,旁观者比那个男孩子更关注这件事,校园里众多的热心人给这位女同学提供信息,校园外众多的新闻媒体参与其中,将其炒作成一道新闻大餐。女孩的个人行为,一下子被推上了社会,给她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
  男同学找到了,可“童话”怎样发展却成为一个谜,因为两位当事人都不愿让个人的私事成为社会新闻。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并不十分关心“童话”的结局,我关注此事的原因是,怎样看待女学生公开寻找心中偶像的这样一件事。在议论中,指责多于褒奖。有人说这女学生缺少涵养,也不懂自重,这样的举动,本身就是一种轻浮,一种草率。更有人说,这样一见就动情的女孩子,再见一个更好的男人,是不是又变脸了呢?
  我认为,这样的议论实际上代表了一种自我禁锢、自我封闭的传统观念。我听一些同事说,类似的经历自己也有过。也就是说,他们在生活中也有同样的情感、同样的体验,就是没有采取同样的行动罢了。一个人心里想着某一个人,对某一个人产生了好感,但只把它埋藏在心里,不表达出来,这种情感在心里泯灭了。他们认为,这样做是天经地义的,是做人应有的节制,待人应有的含蓄。至于爱情、追求,那早就有命运安排好了的,总会有结局的。
  可是,时代发展到今天,传统的观念并非天经地义,因为它本身就存在许多压抑人性的东西,就说内心的情感,常常是非常美好的,表达出来并没有坏处,为什么就只能封闭起来呢?年轻人应当有这个权利,也应当有这个胆量。
  我特别敬重的就是这名女学生的家长,他们没有责怪自己的孩子,他们选择了尊重,让孩子自己决定生活的走向,自己选择处事的方法。这种大度、这种宽容,难能可贵。“童话”中的那个女学生,不一定找到的那个人就是自己一生中最能信赖的伴侣,但她寻找的过程,就是一种美好。她说,这个经历,将会成为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能够创造这样的生活经历,就是一种勇敢。
  作为班主任老师,我们也经常遇到一些类似的事件,怎么处理才算得当,值得我们深思。
  我祝愿这位勇敢的年轻人,祝她一生好运、一生幸福。
  (联系地址:新疆哈密石油外国语学校 83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