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3期

今天怎样做教师

作者:夏 欣




  徐匡迪,1937年生于浙江崇德,中国工程院院士,冶金科学家,我国喷射冶金技术的开拓者,我国第一个院士市长——上海市市长,现任中国工程院党委书记。
  
  记者:你是在科技、经济、教育、政治几个领域都有突出作为的学者。据说你在经过这么多工作变动之后,仍保持着可贵的教育情结。很想知道今天你是怎样看待“如何做教师”这个问题的?
  徐匡迪:我虽然有过多次工作变动,但几乎没有脱离过大学讲台。关于“怎样做教师”,是一个有很多话可讲的命题。教师的作用可以说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方方面面,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人格力量的引导作用。
  我觉得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人格力量所施加的影响。正如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所强调的:“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所谓“己不正焉能正人”,惟有如此,学生才能敬其师,信其道。
  记者:“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教师素质中越来越被人们看重的东西,在你眼中,什么东西构成教师的人格力量?
  徐匡迪:教师的人格力量来自于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教师不仅要学识渊博、循循善诱,更要通过言传身教,通过榜样、无言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因此在我看来,这种人格力量表现在三个方面:健康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走在时代前列的学识。 而其中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又是为人师表、垂范师德的基础。
  在孩子们眼里,教师是具有绝对权威的人,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和可效仿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对每一种现象的态度,都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乃至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浇灌与培育,影响到我们整个民族的素质。教师健康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还可以影响学生领悟和体验生活与艺术,让学生学会不仅用眼睛而且用心灵去感受真、善、美。
  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教师人格力量的重要内涵。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谨治学都是自古以来社会对教师个人品德的要求。我们今天要做一名好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教师的传统美德,更需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质,这种品质不仅表现为“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坚强意志与奉献精神,在今天还应体现在积极参与教育改革探索的自觉行动中,不为任何困难所动摇。中外教育史上许多留下光辉篇章的教育家,都鲜明地具有这种意志品质。
  教师的人格力量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学识。关于教师理想的知识结构,我想概括起来有这样三句话:广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扎实、系统、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教师不但对所教课程要有精深的认识,还应有广博的知识。所谓“精”就是要“知得深”,对专业知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所谓“博”就是要“知得广”,能触类旁通,具有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这样的要求总起来说,是要使教师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人。
  记者:一般说来,专业和基础知识的积累提高能受到教师普遍重视,相比之下,教师在提高教育和心理学修养方面的自觉意识要差一些。
  徐匡迪:严格地说,学一点教育学和心理学才有做教师的资格。师范院校的学生要学,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更要学,不但要在书本上学,还要在实践中一点点琢磨领会,唯有如此,才能使“教”和“育”走进学生心里。这其实直接影响到教师有无爱心,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
  所有的学生,无论是智商高的还是智商低的,无论是家庭条件好的还是家庭条件差的,无论是安静听话的还是调皮捣蛋的,都十分需要老师的关爱。老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著名的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至今想起仍深为感动。他说:“从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们中间……我的手牵着他们的手,我的眼睛注视着他们的眼睛。我随着他们流泪而流泪,我随着他们微笑而微笑……”美好的人生是为爱所唤起,并为知识所引导的。从这一角度讲,学生美好人生的开始掌握在我们教师手中。
  教师的爱心能使少年英雄更健康地成长。在我们的青少年中,有一批成绩优秀、才华出众的学生,对这些学生,教师的爱心特别要表现在锤炼其意志、帮助其心理得到健康成长方面。教师的爱心能使有缺陷和有特殊困难的学生信心倍增。对那些有生理缺陷或家境贫寒的学生,教师的爱特别要表现在关心和体贴上,使之摆脱自卑、增强信心和勇气。孔子对学生的体贴入微、关怀备至的故事至今仍传为佳话。家贫的,他多方接济;有疾病的,他去看望。他在与所有学生交往中,态度谦和,平易近人,敞开心扉。学生对他的深厚感情,终身不忘。教师的爱心能使犯了错误的学生重新振作起来。要像父母对待子女、医生对待病人一样,用真心实意和深情溶化他们心灵上久积而成的“坚冰”,打开他们心灵的大门。我知道,许多工读学校的老师正是这样用自己的爱心与热情,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动,教育转化了一个又一个工读生,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贡献。据我所知,我国工读教育对违法和轻微犯罪青少年的挽救成功率一般达到85%,这其中不知凝聚了教师们的多少爱心与帮助!
  记者:心灵之窗是最难打开的,请谈谈在你教师生涯中的有关体会。
  徐匡迪: 首先,爱学生就要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对一个好教师而言,只有了解了每个学生的特点,才能引导他们成为有个性、有志向、有智慧的完整的人。教育是人学,是对人类灵魂的引导和塑造。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
  其次,爱学生就要公平对待所有学生,把每一个学生视为自己的弟子。据有关教师人格特征的调查,在学生眼里,“公正客观”被视为理想教师最重要的品质之一。他们最希望教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他们最不满意教师凭个人好恶偏爱,偏袒某些学生或冷落、歧视某些学生。公正,这是孩子信赖教师的基础。
  第三,爱学生就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创造精神,与他们平等相处,用自己的信任与关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与学互为关联,互为依存,即所谓“教学相长”,“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一名好教师会将学生放在平等地位,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视他们为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伙伴。
  记者:你并非学师范出身,但在从政这么多年之后,怎么还能记着这么多有关教育、教师的格言呢?
  徐匡迪:我大学毕业后就留校任教,前后28年。为了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就要主动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结合实际读书,录下书摘和警句、格言,亦是我多年自学的习惯。除此以外,从小学、中学到大学,许多优秀老师的人格魅力也是我学习的动力和榜样,他们是那些格言的验证者。
  (本文已收录在光明日报出版社《教育中国—50名流素质教育访谈》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