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3期

试论校园文化建设

作者:李秋军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由课余活动、舆论影响、人际关系等组成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表层结构,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中层结构,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文化氛围,以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法
  
  (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
  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的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直观性,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直接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物质文化建设必须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符合本校的实际,代表师生的共同意志,体现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不可一味地追求时髦、高档、漂亮,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要考虑经济、实用。
  二是校园环境的建设要做到:绿化、美化、净化、静化。校园的美化不应只局限在校园的整体布局、建筑装修及教学设施的更新添置等纯粹的物质文化的层面上,还应表现在通过对校园环境的点缀所体现出的全校师生的共同思想、共同情感、共同的审美观等精神文化上,如校园板报的内容形式,办公室、教室的布置,名人画像、名言警句、艺术作品的悬挂等。
  三是物质文化的建设不能由学校领导包办,必须群策群力,师生齐动手。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创造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
  (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
  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活动的有章、有序和有效而采取的管理形式。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围绕培养“四有”新人这个核心,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经过师生充分酝酿和讨论,最后以条文的形式定下来。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全。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二是细。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三是严。纪律严明,赏罚分明。为了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有必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网络。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成立以校领导挂帅,政教处主任、团委书记、班主任参加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要强调的是这种管理网络的建设必须立足于职责,从树立事业心和责任感入手,分工明确,职责分明,考核到位。
  (三)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
  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学校要适度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但课外活动的开展不是盲目随意的,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遵循自主性、实践性、愉悦性、发展性、教育性的原则。二是课外活动的内容、形式要多样化,要有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和实践性。课外活动要兼顾教育与情趣、知识与娱乐、活动与休闲几个方面。
  (四)加强舆论文化建设,形成优良校风
  班集体是一个熔炉,能把生铁炼成钢,也可能是个染缸,给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以不良影响。学生在集体中,思想行为容易受到集体舆论的制约和同化,心理学上称之为“从众心理”。因此,学校要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设,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加强政治思想学习,注重养成教育。通过校会、晨会、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政治文件、法规制度、道德修养等文章,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其次,要加强“爱校”教育,培养母校意识。向学生讲述学校的发展历史,设计校徽、班徽,创作校歌,统一校服,提高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对学校自然生发出强烈的荣誉感、自豪感,形成学校精神。
  第三、确定共同的奋斗目标。学校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办学特点,提出校训和奋斗目标。各班相应地制定班级奋斗目标,直至帮助学生制定个人奋斗目标。在全校形成一股比、学、赶、帮的热潮。
  第四,强化学校“三风”建设。学校“三风”即领导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首先,领导作风是关键,学校领导要加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以及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中发挥好带头作用。其次,要狠抓教师在学生中的表率作用。要求教师从精神风貌、道德修养、工作作风、学识水平到仪表风度、言谈举止、生活起居都应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
  第五,清除校园文化垃圾,净化校园空气。禁止传阅不健康的书报杂志,禁止学唱不健康的歌曲,清理课桌、书本、文具盒上的不健康的图画及语言文字,消除消极文化的影响。
  第六,针对校园或社会上的倾向性问题或热点问题,举办专题讲座、主题班会、辩论会,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观点,引导正确舆论。
  第七,抓好宣传阵地,充分发挥广播室、黑板报、阅报栏、宣传橱窗、图书阅览室、名人名言警示牌的作用,大张旗鼓地表扬好人好事,同时批评错误的思想行为,抑制歪风邪气,树立正确舆论。
  通过以上种种办法,使整个学校到处充满着正确的舆论气氛,从而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
  (五)创造和谐人际关系,优化人际环境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际关系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校园文化。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健康成长,还可以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良好的集体意识是一种向上的群体规范,是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力量。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反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对立,教师就很难对学生施加影响。要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精湛的教学艺术、良好的外表形象,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尊敬教师,勤学守纪,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出现乐教乐学的生动局面。
  学生间的人际关系,既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影响优良集体的形成,教师要有目的地加以引导,强调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应遵循守纪、理解、团结、互助的基本原则,克服嫉妒、自卑、自傲、自私的不良心理,鼓励学生具有自信、公平竞争、助人为乐、大度为怀的精神。提倡同学间学习上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纪律上互相督促,互相提醒;思想上互相交流,互相提高。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除烦恼;要正确地引导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学生在这种团结友爱、相互尊重的气氛中才能得以健康地成长。
  
  二、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
  
  (一)德育功能
  第一,校园文化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如诗如画的校园风光、布局合理的校园建筑、鸟语花香的校园景致、整齐光洁的道路设计、美观科学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设施……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学生在幽静的环境中学习,感到舒心,从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对低俗的非理性的文化及各种消极腐败思想也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第二,校园文化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的集体舆论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言行具有规范作用。试想:你会在地面光洁、环境优美的场所乱扔纸屑、随地吐痰吗?你会在雪白的墙壁上乱涂乱画吗?不会!这些不良行为都会自动消失。
  第三,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学校集体为单位,注意学校的集体形象。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处理好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注意相互间的协作,必要时为了集体利益要牺牲个人利益,否则就会受到来自集体的人际压力。这种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都要求学生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以建成一种友好互助的群体氛围。反过来,一个充满理想、团结友好的集体会使学生亲身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体会到集体力量的伟大,从而树立个人服从集体、严以律已、宽以待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集体主义思想观念。
  第四,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多彩的校园文化适应了中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避免了对学生人格塑造单一化的倾向。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方面扩大了学生的交往圈,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合群并找到知心朋友;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沉浸在喜闻乐见的业余活动中,因注意力转移而冲淡和忘却不愉快的心境,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二)美育功能
  爱美是人的天性,中学生也不例外。但由于处于青春期这个特殊阶段,中学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又存在着明显的弱点:他们追求美,却不善识别美,常把新、奇、特视为美,甚至误以丑为美;只追求外在美,而不善追求内在美,往往认为仪表的漂亮就是美,而不懂得美具有广泛复杂而深刻的内涵。而优良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及创造美的能力。
  环境美可以升华为情感美。美丽安适的校园建设、整洁漂亮的教室布置、朴素大方的服饰,均可诱导学生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使追求美、创造美成为他们生活的需要。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又是行为的主体,是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既可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及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多种技能,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还可以磨练学生意志,提高学生组织管理能力,为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要使学校教育工作行之有效,除正面教育、积极灌输外,还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虽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是稳定渐进的,要相信,优化的校园文化必然会结出人才成熟之果。
  (联系地址: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皇城二中 255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