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5期

论中学班级群体心理优化问题

作者:颜耀忠




  班级群体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源。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其群体心理良好,学生个体心理会因此而不断优化;一个“乱班”,其班级群体心理有问题,学生个体心理会因此而不断劣化。所以,优化班级群体心理,可以解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许多问题。
  
  一、班级群体与班级群体心理
  
  班级群体是在学校环境中形成的、围绕一定目标互动的、为满足学生成长需要所组成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学生的集合体。
  霍曼斯群体理论认为,班级群体存在活动、相互作用与感情这三种要求。群体内的学生在这种要求的支配下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会产生一系列的相互作用,继而在学生之间产生一定的感情,感情反过来又影响学生的活动。因此,这三种要素总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班级群体的存在与发展,客观上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彼得罗夫斯基的群体层次测定理论认为,这个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松散体、联合群体和集体。
  班级群体心理指班级群体在一定的情景中所呈现出来的共同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倾向。
  勤温的“心理场”理论认为,班级群体心理由于学生个体心理的作用,产生了一种新的心理形态。这种心理处在各种因素不断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过程之中。由于相互作用,使得班级协同力量可能超过个人单独力量的总和。研究班级群体心理优化问题,目的在于完善班级群体结构,扩展群体功能,协调人际关系,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
  
  二、班级群体的心理优化
  
  1.增强内聚力
  班级群体对学生的吸引力称为班级内聚力,这种吸引力使学生积极活动并拒绝离开班级群体。它既包括班级对学生的吸引,又包括学生之间的吸引。当这种吸引力达到一定程度、而且对学生具有一定价值时,这种班级就形成具有高内聚力的群体。内聚力是维持班级存在的必要条件,是增强班级功能、实现班级目标的保证。群体越能满足成员的归属感,内聚力就越大。群体的共同活动是群体的主要整合因素,在共同活动中群体日益团结发展。
  
  2.改善人际关系
  所谓人际关系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的信息沟通与心理上的距离。人际关系反映了个人寻求满足的心理状态。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与双方各自从对方获得的需要满足程度相关。一般这种满足程度与相互心理接近程度成正比:相互满足程度较高,人际关系就密切,反之,则人际关系就疏远。
  以人际关系理论为依据,实现班级人际关系的优化,注重学生之间心理障碍的排除,提高学生的个性心理素质,是改善人际关系的基本途径。消除人际关系的心理阻碍,主要是通过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调节感情倾向、纠正行为偏差来实现的。具体方法是:重视个性互补、引导心理互换、教育心理互容、提倡过失互谅、倡导困境互帮。
  
  3.让每个学生归属于优秀的班级群体
  任何一个班级群体都从不同的方面满足学生个体心理发展的需要,而每个学生又都处在不同班级群体的功能圈内,所不同的是,有的学生能完全归属到班级群体中去,有的学生则不能。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说,归属过少的学生常常存在社会适应不良,这类学生只与极少数人交往,并由此形成过分的心理依赖。例如,眷恋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离开他们则感到惶恐不安、举止失常。对这类学生,主要是运用群体形成规律,通过创设教育情景来使之逐步摆脱、减弱心理依赖,归属于班级群体。
  
  三、班级群体心理优化的途径
  
  1.发挥群体的自我教育作用
  对班级群体心理出现问题,如果班主任像处理违纪事件一样作出处理,很可能造成教师与班级群体之间的对立。比较妥善的办法是指导班级群体自省、自我教育。重要的是教育班级群体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生主动地反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发挥其自我教育中的“领头羊”作用。
  
  2.在学校大环境中优化班级群体
  相对于班级群体来说,学校是班级群体生存的外在环境。通过学校大环境来优化班级群体,是重要的班级群体优化途径。学校领导要善于为一般班级树立参照班级群体,所谓参照班级群体,即通常说的“榜样”、“标杆”班级群体。运用参照群体的示范、引导、参照作用,提高一般班级的认同感。这种方法的教育效果要好于一般说理教育。
  
  3.帮助班级群体制订规范
  班级群体存在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它的内部一致性。它表现为学生在行为、情绪、认识和态度等方面的统一。优秀班级群体的成员彼此接近、趋同,行为趋于一致。在这种条件下,会形成一个群体内部的行为规范,即班级规范,这种规范对班级群体会起优化作用。
  
  4.利用“热点效应”优化班级群体心理
  热点即一个时期的关注点,是人们对某一事物特别“醒觉”的状态、意识的共同趋向。处理违纪群体时,可以利用群体违纪在班级中引起的“热点”效应,优化班级群体心理。例如,在一段时间里不断提起这一问题,不断开展有关这一问题的活动,使之成为全班的“热点”。这将给班级群体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类似情景出现时,由于印象作用会使学生猛然警醒而矫正不良心理。
  
  5.利用“心理暗示”作用优化班级群体心理
  暗示是形成群体一致意见的心理机制之一。由于暗示的非强制性,所以容易对人发生影响。在管理工作中应充分利用暗示的作用。班主任应善于运用种种易使人受暗示的情境,使群体意见一致,行动统一,努力实现组织目标,并引导学生防止消极暗示的影响。
  
  6.利用舆论导向优化班级群体心理
  舆论是一个班级群体中多数学生对一个共同问题所持的观点、意见、信仰和态度,是人们就一个问题进行意见沟通后的共鸣。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着评论作用,影响着有关事态的发展,并对个人的行为有制约作用。舆论带有一定的情绪色彩,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和持续性。舆论是一种群体心理现象,它代表学生的倾向和综合意见,一旦形成,会对班级群体产生很大影响。
  通过优化群体心理,影响、熏陶学生个体心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捷径。我们认为,优化了的班级群体能满足不同学生个体的不同心理需要,因而具有客观性与合理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对于身心发展来说“缺少它引起疾病”,“有了它免于疾病”,“恢复它治愈疾病”。可见,满足个体归属于一定群体的需要,能够保障身心健康发展,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心理“营养素”。在建设班级群体的同时优化班级群体心理,在优化群体心理的同时完善学生个体心理,是本文的出发点,也是归结点。
  
  (联系地址: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 31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