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5期

一元钱该给谁

作者:范 真




  经济学上有个名词叫“边际效用”。卢周来的《穷人经济学》一书对这个专业术语的解释是:边际效用就是增加1个单位的某种物品消费,给人带来的主观心理满足程度。例如:1元钱的边际效用对于不同的人是不同的,一个倚门托钵的乞丐,你给他1元钱,他的满足程度可能是100个单位(假设心理满足程度可以这样量化);而一个亿万富翁,你多给他1元钱,他的满足程度也许就只有1个单位。也就是说,同样1元钱,因为给了穷人,社会总福利增加了100,而如果给了富人,社会总福利仅增加了1。作者说,从这个道理出发,社会收入分配应该偏向于穷人而不是富人。
  联想我们使用多年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特别是奖罚定量措施,已经到了应该认真反思其合理程度与实际意义的时候了。
  多年来,对学生考核的定量标准往往是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或者是用量化积分来给学生排名次,定位置。并且,考评或考试中取得前几名的学生,可以得到很丰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而所谓的落后学生,得到的则是精神和物质处罚。换句话说,那些学习表现好的学生得到社会、学校、教师更多的"一元钱”。
  优等学生学习基础好、身体和心理素质高、自信心足,他们得到大家认可的程度高,容易受到师生的青睐,相对得到老师关注的机会多,在各个方面得到承认的机会都大大超过一般学生。他们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也相应要强一些,可以说,他们就是学校里的“富人”。因此,对于他们来说,似乎用不着教师专门的鼓励和特殊关照。况且,很多综合能力强的学生,本来就有各种各样的先天的优势,比如:温暖的家庭、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社会关系、优厚的物质基础等等。即使这部分优等生需要激励和鞭策,但相比之下,那些下岗职工、贫困家庭出身的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身体条件有障碍的学生,似乎更需要学校和老师的鼓励和关照,更需要“一元钱”。
  根据上述“边际效用”的道理,如果我们把同样多的关怀和鼓励有意识地分配给弱势者,那么教育成效的增加值,一定会大于分配给那些优等生。一个是雪中送炭,一个是锦上添花。作为教育工作者,这样的道理应该很容易明白的,也是应该认真研究的问题。
  后进生同样拥有一颗真诚、纯洁的心灵,也有被尊重、被赏识的愿望。教师、家长要细心观察,多跟他们谈心、交心,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大胆表扬,热情鼓励,让他们有成就感、自豪感,从而树立起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要给学生以希望,让他们感到在教师眼里“我能行”。 给他们平等、信任、温暖和自尊。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首要问题就是要关注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生动活泼的人、和谐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教育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我们鼓励学生进步,做优等生,但我们更要关注那些处于弱势的后进生。
  
  (联系地址:山东省淄博师范学校2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