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4期
思想政治课中的情感教学
作者:付金义
一、情感教学的功能
(一)感染功能,即教师的情感具有对学生情感施加影响和感染的功能。
在一定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能通过他的语言、动作和面部表情直接影响他人,使对方产生同样的情感,也就是达到思想感情上的共鸣。教学活动中的“以情动人”,师生的“情感共鸣”就是其典型的表现形式。
(二)调节功能,即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认识过程具有组织、协调、节制的功能。
现代研究表明,情感是智慧的高级组织者,对思想活动具有调节作用。情感调节着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三)信号功能,即教师的情感通过表情外显而具有教学信息传递的功能。
教师的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和体态是教师情感的外部表现,是教学信息的载体之一,它作为“非语言行为”,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时,显得尤为重要。
(四)强化功能,即教师的情感具有巩固学生学习行为的功能。
学生的学习行为因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得以巩固,即为正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因受到消极的情感体验而获得改变,即为负强化。这一功能运用于教学中,就能起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的社会动机的作用。
(五)交融功能,即教师的情感具有引起师生情感水乳交融,使教学气氛轻松和谐的功能。
师生之间的“心有灵犀一点通”就是这一功能的明显例证。
二、情感教学的运作方式
(一)形象载情。
具体形象是情感的载体。栩栩如生、具体逼真的形象最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最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具体形象的塑造可以是言语描述,可以是实物模拟,也可以是图画呈现,或音乐感染等等。《思想政治》教材中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如90年代的时传祥--徐虎,新时期的铁人--王启民,村支书的好榜样--郭秀明,党的好干部--孔繁森等等。对这些人物形象,教师可采取各种方式予以描述,如述评、放电影等。
(二)以情激情。
没有情感,即使运用优美的语言,也给学生以冷漠、呆板、缺乏吸引力的印象。而有了情感,则会使一句极普通的话顿时富有生机和活力。所以教师要运用语意、语调、手势、体态和自己的真情,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激起学生的共鸣。例如在讲“理想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时,一位教师充满激情地朗诵了解放前曾被关押在渣滓洞的革命者写的一首诗:“今天,我们是坐牢了,坐牢,又有什么希罕?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
听着这首诗,学生们的眼睛湿润了,胸中充满了对这些革命者深深的敬意。正因为教师在这首诗中融入了真情,把革命者的意志、信念、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在缅怀革命志士高尚情操的同时,才会产生一种效仿前人,树立崇高理想并为之奋斗终生的豪情。一位教师说得好:“没有情感的语言是一杯水,而融进了情感后,奔流的则是鲜红的血液。它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情感的共鸣,具有震魄慑魂的效果。”
(三)情理交融。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学生的情感发展是从外部、被动的情绪表现逐步转化为内部、主动的情感体验。促成这一转化的关键因素是“明理”。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产生了一定的情感认识及情感共鸣时,教师要及时点拨,把这种情感引入到理性思考之中。这样,在激情中明理,在明理基础上激情,情中有理,情理交融,就会产生理想的效果。例如,在讲初三《思想政治》中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一节时,教师先列举近代史上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激起学生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愤怒。此时,教师提问:“为什么《辛丑条约》规定中国赔款白银4.5亿两?”学生不知其中奥秘,亟待教师说出答案,教师指出:“当时中国有四亿五千万人口,帝国主义列强的意思是,每一个中国人赔一两白银,以示惩罚。”顿时学生群情激愤。此刻,教师再问:“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学生思索、讨论,最终懂得了“个人与祖国荣辱与共以及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走上富强道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等深刻的道理,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激情。
(四)以情导行。
情感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很多老师在教学中重视了这一点。例如,在初二《思想政治》“公民在家庭中的权利和义务”一节中,当讲到“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时,教师先与学生合唱《常回家看看》。在动人心弦的歌曲中,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自然而然地懂得了子女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的道理。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你们作为未成年子女,没有经济来源,还不可能在物质上、经济上供养父母,那么你们应该怎么做?”学生一边哼着歌词 “哪怕帮妈妈涮涮筷子洗洗碗,哪怕帮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一边讨论,气氛非常热烈。他们最后得出了答案:学生可以给父母精神上的安慰和生活上的照顾,诸如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父母患病时尽心照料等等。这说明孝敬父母的情感已开始指导学生的行动了。我们相信,教师若能恰当使用上述运作方式,思想政治课教学一定更具感召力。
(联系地址:山东省莒南县坊前中学 27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