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4期

道德教育

作者:黄正平




  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我国社会道德建设的纲领性文件。《纲要》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青少年学生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点人群,公民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学习贯彻《纲要》首先要明确道德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这对于增强学校道德建设的自觉性,减少随意性,克服盲目性,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青少年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道德教育是政治思想教育的基础
  
  德育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教育活动,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几个部分(心理素质教育应贯穿于整个德育过程中),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政治教育是指政治原则和政治方向的教育,其功能主要是确定教育的阶级属性和解决人的政治方向;思想教育是指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其功能主要是培养人的科学世界观和革命人生观,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和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道德教育是指伦理道德规范和基础文明的养成教育,其功能主要是通过掌握道德原则和标准,教人学会如何做人和评价他人等。根据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和品德形成的规律,德育内容应有不同的层次。对青少年学生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学校德育框架中的高层次,它更理论化、更宏观、更概括,学生接受这种教育往往需要更多的生活积累。相对而言,道德教育则更倾向于实践,属于德育框架中的基础层次,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行为准则。
  在学校德育体系中,道德教育具有基础性作用。政治和思想教育的繁枝茂叶,是根植于道德教育的沃土之中的。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在政治上、思想上往往也是进步的;道德沦丧,是导致政治上、思想上蜕变和堕落的最初原因。试想,如果一个人连助人、节俭、孝悌、宽容等基本的道德品质都不具备的话,那么,高喊“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又有何用呢?只有注重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基础道德规范的传授和养成,大道理才有坚实的基础,整个社会风貌才可能有大的改观。从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入手,实施政治思想教育,符合青少年的接受水平,较易实施,并且可以使道德教育收到“由近及远”、“推己及人”的功效。因此,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虽然是学校德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但学校德育的重点应放在道德教育上。
  
  二、道德教育是个体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道德教育不仅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的基础,而且可为青少年打好做人的基础。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和功能之一就是教人通过掌握道德原则和标准学会做人,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本领愈大,就能为非做恶愈大”。一般来说,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有强烈道德责任感的人,会走上一条服务社会的人生道路;一个恪守道德规范的人,由于其良心的自律,会比较自觉地遵守法律规范和政治规范;一个有高尚道德操守的人,能够为民族和国家利益采取积极行动,乃至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在历史上,一些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尽管世界观、价值观上不尽一致,甚至在政治上可能有分野,但是他们不会故意去害别人、害国家、害人民。而一个没有道德良心的人,很难在政治上保持坚定;一个空有理想,而实际缺德的人,其“理想”也很难真正变成现实。17世纪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说过:“一个没有德行,不懂人情世故,没有礼仪,却有成就,有价值的人,哪儿都是找不到的。”
  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把青少年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从小养成做人的基础伦理道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会终身受益。否则,恶习一旦养成,矫正起来就十分困难。因此,学校德育应该把道德教育作为基础工程切实抓好,在培养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上狠下功夫。
  个体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人的道德意识一般总是先于他的政治意识、世界观、人生观的产生和形成;人的道德行为也先于其政治行为、法律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并且对其思想品质和政治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人的道德品质为什么总是先于其思想品质和政治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呢?第一,个体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受其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与其身心发展水平相一致。第二,个体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以其自身所参与的活动和交往为基础与中介的,与其所参与的活动和交往的范围、性质、水平相一致。具体地说,中小学生尤其是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的抽象思维还没有充分地发展,理论思维的水平还很低。他们还不可能真正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生的真谛,从而真正把握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正确的人生哲学;他们也不可能真正懂得为什么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为什么随着历史的发展,最终阶级必然消灭,国家必然消亡,人类必然进入高度文明幸福的大同世界。同时,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还不可能直接投身社会,进入某一行业、某一工作部门,像成年人那样直接参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参与国家政治,承担成年人应该承担的各种义务。相反,他们必须认真学习,为日后参与社会活动作必要而可能的准备。他们活动的范围主要在学校、家庭、社区,他们能接触的人主要是其父母、长辈、老师、同学、社区邻里,他们主要生活在家庭、班集体之中,他们所处理的各种关系,主要是人际伦理道德关系。正是在这样的活动和交往中,正是在处理这样的道德伦理关系的过程中,他们主动接受了家庭、学校、社区的长者和同伴的教育影响,形成了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因此,从时间上看,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在适当的道德教育之后逐步进行;从逻辑上看,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奠基在基本道德教育的基础之上。
  
  三、道德教育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基础
  
  近几年来,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对小学生进行的是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对中学生进行的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的是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的教育。这种说法就是针对道德教育缺乏个性及层次性而言的。学校德育在发挥道德教育基础作用的同时,还应注意道德教育的层次性,这样才能增强实效性。社会中的先进分子,体现了高层次的共产主义道德要求,这种崇高的道德应在现实社会中加以提倡,它起着导向作用;对社会中的大多数人来说,应要求他们遵守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而社会中的少数后进分子,最起码应具备社会公德这一基本的道德要求。承认道德的层次性,可以使我们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提出恰当的要求,不用“高、大、全”的模式“一刀切”。承认道德的层次性,还可以激励人们在道德上全面发展。我们既要鼓励在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舍己为人的英雄,也要肯定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能兢兢业业、埋头苦干的人和为人诚实、守信的人。
  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工程,而在道德教育中,又要以社会公德为基础。以公德教育为基础,是由公德自身的特点决定的。社会公德是维护人类秩序、调节人际关系的最基本的需要,也是人们社会生活的最基本的需要。社会公德简单、具体,对社会关系的调整面比较广,容易做到,而且,其中包含着许多崇高道德的萌芽。无数事实证明,具备良好公德的人,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其道德水平往往会达到很高的境界。相反,一些人在道德上的堕落,也常常是因为不讲社会公德而埋下的祸根。以社会公德为基础进行道德教育,也符合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和成长的需要。假如学生从小就懂得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并照着这些道理去做,就有可能逐渐对家庭、对集体、对国家乃至人类形成责任心、义务感,并进而形成共产主义理想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献身的志向。
  
  (联系地址:江苏省海门师范学校 226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