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纺织企业的诞生

作者:李生芬 古 娜 陈伍国




  新疆天山毛纺织品股份有限公司由乌鲁木齐天山毛纺织公司、香港天山毛纺织有限公司(香港半岛针织有限公司、日本东洋纺丝工业株式会社)、香港国际棉业有限公司、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供销社于1980年合资兴建。它自成立起就以中国首批以及全国纺织行业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的地位载入史册。随后,它不断发展壮大,先后荣获全国“十大最佳合资企业”、“纺织行业十强”、“新疆纺织行业第一名”等称号,被誉为“天山一枝花”。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开始酝酿创建天山毛纺织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天毛)是在粉碎“四人帮”后不久。我当时是乌鲁木齐市工业局的干部,有幸参与了天山毛纺织品股份有限公司的创建,公司投产后,我担任了副总经理,一直到退休。
  
  筹建补偿贸易专厂
  
  1951年1月,中共中央西北局总工会调我到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市总工会工作。我在工会先后任宣传部干事、劳动保护部副部长、生产部部长、办公室主任等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被分配到乌鲁木齐市革委会工业处的三大组之一的生产指挥组(后改称生产技术科)工作。
  
  1978年6月,为发挥新疆原料资源优势,发展新疆经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计委、外贸、轻工等部门向区党委提出与外商合作,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兴建羊毛衫、羊绒衫出口专厂的建议。区党委高度重视,指示用补偿贸易的方式发展“两衫”生产。所谓补偿贸易就是在信贷的基础上,从国外买进机器、设备、技术、原材料,约定在一定期限内,用其生产的产品或劳务,分期清偿贷款的一种贸易方式。当年9月,区计委、外贸局、轻工局联合向国家计委、外贸部、纺织部上报了《关于开展羊毛衫补偿贸易的报告》。当时,区党委、政府和乌鲁木齐市委、政府以及区计委领导设想的是在乌鲁木齐利用现有企业组建补偿贸易的小项目。12月2日,国家计委、外贸部、纺织部下文,正式批准筹建羊毛衫、羊绒衫补偿贸易专厂,同意与香港有关厂家开展补偿贸易,并指示与香港华润公司(中资企业)联系办理。
  1979年1月,筹建羊毛衫、羊绒衫补偿贸易专厂的第一次会议在天山大厦召开。会议由区计委副主任丁兆琪主持。会议首先传达了国家计委等部门和区党委、政府的批示意见。会议决定在乌鲁木齐天山染织厂、市针织厂和人民针织厂原有的基础上筹建“两衫”补偿贸易专厂,确定由丁兆琪具体负责这项工作。不久,以丁兆琪为组长的补偿贸易领导小组成立。我于1978年12月开始担任乌鲁木齐天山染织厂副厂长,因此参与了“两衫”补偿贸易专厂的筹备工作。
  根据国家计委、外贸部、纺织部的批示意见,经国家外贸部、中国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区经贸局联系香港华润公司牵线搭桥,香港半岛针织有限公司董事长唐翔千先生作为合作伙伴,于1979年1月中旬到乌鲁木齐对新疆的资源进行综合考察。
  考察团主要成员是香港半岛针织有限公司董事长唐翔千、香港国际棉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孝先,中国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总经理王明俊、香港华润公司纺织品公司经理张庆福等陪同。这是我们和香港公司的第一次接触,也是初次谈判。考察团住在当时乌鲁木齐最好的外宾接待宾馆——延安宾馆。参与接待工作的新疆方面的人员主要有:区计委副主任丁兆琪、外资负责人陶河滨、区轻工局副局长张力波、工程师李汝诚、区外贸局书记、局长张义德和纺织品公司杨进科等。
  经过洽谈,双方初步商定在乌鲁木齐建设一个综合性的先进的毛纺织针织企业,由香港方面负责提供先进生产设备和工艺,新疆则用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逐步偿还。
  
  1979年4月下旬,区轻工局副局长张力波和区外贸局、天山染织厂等方面的领导前往香港考察,进行第二次洽谈。经过洽谈,双方签订了《羊毛衫、羊绒衫补偿贸易协议书》和备忘录。在这次洽谈中,关于引进先进技术和购买毛纺织设备的问题,经唐翔千先生介绍,张力波等与日本大阪东洋纺丝工业株式会社进行了接触,该会社社长小林龙三家族搞羊绒生产已有100多年历史,技术水平比较先进。当时,唐翔千先生的半岛针织有限公司在针织方面与之进行了合作。此前,唐翔千出于开发边疆的爱国热忱,为引进东洋纺丝的先进技术,曾先后两次到日本邀请小林龙三先生为羊绒分梳和毛纺技术合作人。5月下旬,我们邀请大阪东洋纺丝工业株式会社组团来新疆考察。在唐翔千先生的弟弟唐仑千的陪同下,大阪东洋纺丝工业株式会社考察团对新疆的资源、建厂条件等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就引进羊绒分梳和粗梳毛纺技术及购买设备等问题与我们进行了商谈。
  与此同时,为落实拟建的工厂厂址,区革委会副主任白成铭、区革委会副主任兼计委主任张思明和乌鲁木齐市委书记任戈白亲自察看了天山染织厂等三个相关的工厂,还主持召开会议,研究确定了实施方案。经过考察,天山染织厂原是新疆在“大跃进”时期修建的生产建设兵团行业,其厂房为窑洞式,破旧并有漏雨、漏雪现象,需要掀顶重建,不适于新的生产,而被否定。其他两厂的条件也不是很好,但可以作为备选。随后,羊毛衫、羊绒衫补偿贸易专厂重新选择厂址。初选的厂址有延安路、鲤鱼山路、九家湾等处。其中,靠近九家湾一带还开始了测量、推土工程,后来发现该地处于地震带,不得不放弃。后来,几经分析比较,才选定了现在的厂址,并确定了基建施工单位。
  1979年7月,我被任命为羊毛衫、羊绒衫补偿贸易专厂筹建处副处长,伊犁毛纺厂副厂长谷贻涛被调来任处长,并挂职天山染织厂厂长,他担任这些职务大约有半年多时间。当时,筹建处在乌鲁木齐市委办公楼办公,主要是从区计委、区外贸局、区轻工局、乌鲁木齐市工业局等几家单位抽调的干部,负责筹建。羊毛衫、羊绒衫补偿贸易专厂原计划以补偿贸易的形式,以乌鲁木齐天山染织厂、市针织一厂、人民针织厂为主开展。由于以上三个厂都隶属乌鲁木齐市工业局,因此我作为市工业局的代表参加此项工作,主要负责补偿贸易的调查研究、文件起草等工作,后来转为合资经营后又负责公司章程、合同的起草、可行性报告研究、项目审批等工作。
  新疆羊绒衫、羊毛衫补偿贸易项目的实施需要大批业务、技术骨干,在这方面,区有关单位给予了大力支持。技术人员由区轻工局提出名单,在区党委和乌鲁木齐市委组织部门的协助下,先后从伊犁毛纺厂、七一棉纺厂、八一毛纺厂等单位调来大批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他们多数是20世纪60年代大专院校纺织专业的毕业生。
  
  从补偿贸易到中外合资
  
  1979年7月1日,正当新疆羊绒衫、羊毛衫补偿贸易专厂进入紧张实施阶段的时候,《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颁布了。这就为“两衫”补偿贸易项目建设带来新的契机。这年7月,区计委副主任丁兆琪到北京向国家计委副主任顾明和中国银行副行长卜明汇报“两衫”补偿贸易项目的进展情况。两位领导听了汇报后,都建议将补偿贸易转为合资经营。
  丁兆琪立即打电话把这个情况汇报给区领导,区领导也都认为这个意见非常好,还明确指示说,具体的问题一定要同唐翔千先生商谈。唐翔千当时是香港工业总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的颁布,也引起了他的密切关注和思考,他也在考虑把补偿贸易转为合资经营。他认为在新疆投资有三个有利条件:一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乌鲁木齐市的领导特别热心和大力支持;二是新疆的纺织工业有一定的基础;三是新疆原料比较丰富,可以就地取材。新疆虽然比较偏远,交通也不发达,条件肯定不能和沿海地区相比,但为了发展祖国的经济,开发建设大西北,在新疆投资办厂的意义非常巨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