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晚清重臣曾国藩墓侧记

作者:夏远生




  
  曾国藩作为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作为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作为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立功、立德、立言以及修身、齐家、为学、治军、谋国等方面均独树一帜,造诣很深,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迹,对后人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毛泽东留下的遗物中,有早年读过的《曾文正公家书》卷五、卷七、卷八和卷十,共四本。这是清光绪五年(1879年)曾国藩去世七年后的石刻线装本,封面是浅灰色毛边纸,左上方竖写书名、卷别,右下方则竖写“咏芝珍藏”,均为毛泽东手书。书里没有批语,只有密密的红笔圈点、句读和着重号。毛泽东早年曾深受曾国藩的影响,他在1917年8月23日写给黎锦熙的信中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毛泽东出生时,曾氏刚刚去世20年,曾国藩“中兴名臣”的声名尚未褪色。从地域文化来看,曾国藩对他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内容。1913年,毛泽东在他所作的笔记《讲堂录》中,时时引用曾国藩的原话或发挥其言论,如:“涤生(曾国藩的字)言士要转移世风,当重两义:曰厚曰实。厚者勿忌人;实者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1920年6月22日,毛泽东在《湖南改造促成会复曾毅书》中,还把曾国藩、左宗棠与黄兴、蔡锷并列为近代楷模。随着毛泽东向共产主义思想的转变,他开始辩证地、全面地认识曾国藩,把曾国藩政治思想上的反动,与修身、治国、治军方法上的可取之处区别开来。1926年,他在广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授课时说:“洪秀全起兵时,反对孔教提倡天主教,不迎合中国人的心理,曾国藩即利用这种手段,扑灭了他。”
  
  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3月12日),曾国藩在南京与长子曾纪泽散步时发病,溘然而逝。死后,赠太傅,谥文正。曾国藩病逝后,其灵柩运抵长沙,当年葬于长沙南门外之金盆岭,次年改葬于善化县平塘伏龙山之阳(今望城县坪塘镇桐溪村伏龙山南),与欧阳夫人合葬。
  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对养生和风水都有研究,曾国藩尤精于此道。伏龙山附近曾有座桐溪寺,古称兴国寺,为唐代振朗禅师创建。寺毁后,至宋复建,名曰伏龙庵。至明末,寺又毁。清代经天岩应适禅师募缘重建,改名桐溪寺,因山后桐林茂密、寺前流水潺潺、山清水秀、环境幽雅而得名。早年,曾国藩曾在此训练湘军。其间,他曾造访桐溪寺,与寺中住持宝月方丈谈天论道,相谈甚欢。当时曾国藩已有意以桐溪伏龙山阳作为身后归葬之地,但宝月方丈并不首肯,言及佛门近地非常人所能用也。至于宝月后来又如何同意曾国藩归葬于此,尚待考证。另据一些史料记载,曾国藩在南京两江总督任上因积劳成疾,辞世前曾委托其弟曾国荃在家乡湘乡曾家祖坟周围为其踏勘墓地。结果曾家墓地中上好的位置已经用完,最后曾国荃向兄长出主意说,将父母的墓地再挪腾一下,可腾出一处来安葬吾兄。但曾国藩坚决不同意,认为不可让父母灵魂受扰。最终他告诉其弟,自己早年办团练时曾在长沙郊外看上了一处地方,遗骨不用再运回湘乡,就安葬在长沙郊外坪塘。
  
  曾国藩墓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墓葬建筑规模宏大,分为墓冢、墓围、拜台、平台、神道、牌坊、墓庐、碑亭八个部分。墓冢为三合泥拌碎石混合封堆,上铺砌花岗石,呈半圆形,底径5米,残高2米。茔地以花岗石墙围护。墓后立碑三通,白玉石碑心,主碑高3米,宽2米,刻楷书碑文“皇清太傅大学士曾文正公一品侯夫人欧阳夫人之墓”22个字,附碑均为龙纹浮雕。墓前有拜台,祭坪约50平方米,东西各立石阙一个,分别刻“曾太傅墓东阙”、“曾太傅墓西阙”字样,石梯通道沿桐溪寺围墙而下,与墓庐相连,通道边有石马、石狮、石虎及翁仲各一对。距曾国藩墓约60米处立有“太傅大学士毅勇侯曾文正公神道碑”,系大学士李鸿章撰、翰林黄自元书,叙述曾国藩生平功绩。
  
  20世纪,曾国藩墓曾遭到盗墓者三次破坏。近年来,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三级政府开始酝酿对曾国藩墓进行修复保护性开发。1992年望城县文物管理所成立曾国藩墓保护小组。1993年曾国藩墓被确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9月被长沙市政府列入《长沙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重点工程项目。2003年,长沙市、望城县完成了对曾国藩墓核心墓葬区的修复。据望城县文物管理所介绍,长沙市和望城县酝酿以曾国藩墓为核心的文化公园,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完成,墓碑、墓围、墓冢、散水、平台、拜台、围护栏等文物全部修复。古树得到了很好的维护。二期工程正在进行,主要是修复曾国藩墓神道、牌坊、墓庐(神道碑)、御碑亭(御碑)及麻石路等附属文物为主体。预计用2年至3年时间完成,使曾国藩墓园景区初具规模,并拟开发建设湘军博物馆。
  目前,曾国藩墓尚未正式完成修建工程,但每年仍有上万游客慕名前来参观。
  (责任编辑 刘荣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