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斯大林女儿的曲折人生

作者:王正泉




  斯大林曾经是苏联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公认的旗手。长期以来,不仅斯大林的革命事业,而且斯大林的家庭生活都颇受人们关注,其中包括斯大林的亲生女儿。
  斯大林女儿原名斯维特兰娜·阿里卢耶娃·斯大林娜,1926年2月8日出生于莫斯科,青少年时期得到斯大林的关爱和呵护,斯大林去世后陷入彷徨苦闷,14年后逃离苏联,移居西方,过了17年又返回苏联,随后不久再次回归西方。她的人生道路充满戏剧性和曲折性,从而使她一再成为轰动世界的新闻人物。那些围绕她发生的事情,很值得人们回味和深思。
  
  早年生活
  
  斯维特兰娜自幼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在她6岁那年,母亲阿里卢耶娃突然自杀身亡。此后,她得到父亲的加倍宠爱。当时,斯大林把她视为掌上明珠,对她温存体贴,经常把她高高抱起,使劲亲她的脸,称她为“小麻雀”、“小东西”。斯大林还和她玩“命令”游戏,戏称她为“小女主人”,用工工整整的印刷体给她写信,自称是她的“第一号秘书”,她如果有什么要求,就下达“命令”,而斯大林则表示“服从”、“遵命”、“马上就完成任务”。一般说,斯大林态度和蔼,在生活上从不“教训”和“挑剔”她。但在她10岁那年,却发生一件使她颇为难堪的事。有一天,斯大林见她穿了一件膝盖以上的短连衣裙随意行动,便大声说:“这是怎么回事,光着身子到处跑?”随后斯大林规定她穿“连衣裙要过膝”,并开始不断挑剔她穿着的毛病,使她不知所措,多次痛哭起来。后来有人告诉她:“在格鲁吉亚,年老的人都见不得短衣服、短袖和短袜。”
  
  自1933年起,斯维特兰娜在莫斯科第二十五模范学校读书,1941年转到古比雪夫读九年级,后来又回到莫斯科读完十年级。中学毕业后的1943年,她按照父亲的意思考入莫斯科大学现代史专业学习。随着年岁的增长,她与父亲的矛盾和摩擦日益显露出来。1942年底,她在年仅16岁时便跟一个40多岁的电影导演卡甫列尔发生恋爱关系,两人形影不离。斯大林知道后,在盛怒之下重重地打了她两记耳光,并责备她说:“现在战争打得这样,可你却干出……”“也不看看你自己,可有谁需要你!他身边有那么多的女人,你是个糊涂虫!”此后,斯维特兰娜同父亲的感情便疏远起来,几乎“成了路人”,“几个月都不说话”。据说,当时官方怀疑卡甫列尔是“英国间谍”,随后把他流放了5年,又在集中营强制劳动了5年。
  1944年春,斯维特兰娜18岁时便同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学生莫罗佐夫(犹太人)结婚,并于第二年生了一个男孩,取名约瑟夫。对这件婚事,斯大林并不高兴,只是勉强同意,让她“愿意怎样就怎样”,给他们安排了一套房子,却从未与莫罗佐夫见面,而且规定不许他到斯大林家里去。1947年春,她和莫罗佐夫的关系破裂。1949年春,斯维特兰娜23岁时又和原联共(布)中央书记、政治局委员日丹诺夫的儿子尤里·日丹诺夫结婚,并住到丈夫家里。但这次婚姻仍然是失败的,在她生了一个女孩之后,双方于1952年离婚。随后,斯大林给她在莫斯科另外安排了一套房子,要求她“不能再使用公家的汽车和公家的别墅”,并给她一笔钱,要她“买辆车,自己开,但是要把司机证拿来给我看看”。
  
  彷徨苦闷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后,斯维特兰娜经历了很长时期的彷徨苦闷。父亲的去世,一方面使她“肠断心摧”,悲痛万分;另一方面又使她“感觉到某种解脱正在来临”。此后,她个人的生活虽和过去一样“比较安定”,继续住着莫斯科的一套五居室房子,她自己以及膝下的两个儿女都享有不菲的抚恤金,但周围的环境却“一片动荡”,政治事件一个接一个地发生,使她无所适从。于是,她“把全部时间都用于思考往事”。
  1956年2月召开的苏共二十大,掀起一场批判斯大林的政治风暴。代表大会刚刚闭幕,在逐级传达之前,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米高扬便把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交给斯维特兰娜阅读。她仔细看完这个报告后说:“这一切都像是真事……”米高扬十分高兴地说:“我早就知道你会理解的。”在苏共二十大的影响下,斯维特兰娜的思想和信仰发生重大变化,并在1957年9月把“斯大林娜”这个姓改成“阿里卢耶娃”,随了母亲的姓。她说:“我再也不能用斯大林这个姓了,它那铮铮的钢刀声刺痛了我的耳鼓、我的双眼和我的那颗心。”
  1962年5月,斯维特兰娜在东正教教堂接受“洗礼”,自称这是“一次巨大转变”。此后,她相信“主宰世界的是上帝的理智”,认为“不心怀上帝就不能活”。她说:“我从小受到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的残存物,宛如过眼烟云,消失殆尽”;“对我来说,共产主义的基本教条已完全失去它们自身的意义”。
  在宗教洗礼的强烈影响之下,斯维特兰娜在1963年夏天写了《致友人的二十封信》(当时并未出版)。这是她在莫斯科近郊的别墅里写的,书中所说的“友人”是一位未透露姓名的莫斯科化学教授。她强调这20封信所写的不是“历史回忆录”,而是“家庭记事”,也是她“本人的忏悔”。她自称“度过了37年愚蠢的、无意义的、双重性的生活”,希望自己“将一切都写出来之后,某种难以忍受的重担终于会从肩上卸下”。
  多年间,斯维特兰娜在苏联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工作,从事历史、俄罗斯语言及儿童文学研究,曾翻译出版了英国人的著作《慕尼黑密谋》、《人与进化》等。1963年10月,她在一次住院治疗时邂逅相识了来莫斯科治病的印共党员勃拉哲士·辛格,并和他发生了恋爱关系。辛格是30年代早期在英国伦敦加入印共的,当时年老多病,比她大17岁,出身于印度贵族家庭,长期生活在国外。斯维特兰娜立即申请同辛格结婚,但苏联当局拒绝给予登记,怕她今后利用夫妻关系离开苏联,给国家造成不良影响。当时的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还亲自出马进行劝阻,对她说:“您是一位既年轻又健康的妇女”,“要这个病歪歪的老印度教徒干什么?不行,我们大家都坚决反对!”当时的苏共中央书记苏斯洛夫也找她谈话,对她说:“你要知道你父亲是最反对和外国人结婚的,甚至我们还有这么一条法律!” 苏斯洛夫还特别强调:“我们不放你出国!”但是,斯维特兰娜坚持己见,不为所动,尽管没经过婚姻登记,她终究还是和辛格同居了。从1966年夏天起,她甚至离开了工作单位,脱离了党组织,留在家里陪伴辛格。同年10月31日,辛格患病去世,夫妻同居仅1年半。
  
  离苏出逃
  
  1966年12月,苏联当局批准斯维特兰娜送丈夫辛格的骨灰去印度安葬,给她两个星期的假期。到印度后,她又获准延长探亲期限。在此期间,她到处联系,积极活动,力求脱离苏联。她曾向当时的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夫人请求长住印度,但未获允许。1967年3月6日,就在预定返回苏联的前夕,她突然乘坐出租车投奔美国驻印度大使馆,坚决要求移居美国。
  对于斯维特兰娜的出逃,苏联官方起初保持缄默。几天后,塔斯社作了报导,末了说“斯维特兰娜·阿里卢耶娃打算在国外住多长时间——这是她个人的事情”,说明对她返回苏联尚未失去希望,还留有余地。斯维特兰娜立即发表公开声明,说她不打算返回苏联。至于美国,起初也很审慎,决定让她“不必急于进入美国,先在中立地区待一些时候,仔细估量一下她的动机和计划”。随后,美国使馆以“旅游者”的身份把她送到瑞士,让她“从长计议”,以防她“冷静下来以后会改变初衷,要求重回莫斯科”。于是,她在瑞士居住了一个半月。在此期间,美国国务院特派原美国驻苏联大使乔治·凯南等人同她进行长谈,对她进行全面的考察和了解。斯维特兰娜一再表示,她“决定永不返回苏联”。最后,她获准于1967年4月21日飞往美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