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张国焘落葬多伦多松山园

作者:高晓黎




  1979年12月3日,张国焘以82岁的高龄,走完了他誉毁起落的人生之路。
  张国焘是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士嘉堡的老人病院去世的。去世后葬于士嘉堡南部的一家公墓——松山园,是万柏墓园公司的三大公墓之一。1994年张国焘的妻子杨子烈去世后,与张国焘合葬一处。
  张国焘晚年在加拿大穷困潦倒的消息曾见诸于多家报刊,但他的墓地、入葬细节却鲜为人知。自从移居多伦多,尤其是阅读了大量的鄂豫皖苏区红军史和张国焘传记之后,我对他的最终归宿产生了强烈的探寻欲望。今年春天,带着年前在网上找到的线索,我来到松山园公墓,了解张国焘归葬松山园的情况。
  松山园始建于1928年,位于多伦多东南部士嘉堡区内,占地成正方形,约0,7平方公里,距离北美五大连湖之一的安大略湖仅3公里,于市区内闹中取静,青松绿草,肃穆安然。除平民百姓安葬园中之外,还有专门的区域以特价为6000多名加拿大籍、非加拿大籍的退伍军人提供了“归宿”,以表彰、纪念他们对国家的特殊贡献。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战炮陈列丘原,更是松山园独有一景。
  鸥鸟翔空,松鼠嬉地,环境悠然平和,偶尔有人来祭奠,身着制服的保安人员驾车缓缓沿路巡视,松山园似乎使普普通通的凡夫俗子们在甜酸苦辣的人生经历之后回归了天堂,一切井然有序。
  然而,张国焘夫妇毕竟不是普通人,他们的身后事也必然与寻常百姓有所不同。
  张国焘入葬时登记的名字不是他的本名,大概是杨子烈的刻意安排以躲避人们寻墓。按公墓管理常规,任一来访者可以向管理人员提供墓地主人的姓名以查找具体位置,可是张国焘墓的注册方式,使你即便知道他葬于松山园,也不能在管理处正常查询墓地的方位。密密麻麻的墓碑群里,如果你决定踏遍丘原,逐个寻找,实如大海捞针。我在网上查询张国焘墓地址时,曾看到不少多伦多网友在松山园久寻不得的留言,我第一次的探访也因此毫无结果。
  张国焘墓碑上的英文名字KUO TAO CHANG(如图所示:姓氏CHANG刻于碑顶,且英文名字姓氏在后),与其自传《我的回忆》在当地图书馆的作者英文名字记录相符;墓碑显示他出生于1897年11月26日,逝于1979年12月3日。杨子烈墓碑上刻的英文名字是TZE LI YOUNG CHANG,1902年12月9日出生,逝于1994年3月27日。
  张国焘夫妇是1966年离开香港到美国的,应持香港政府签发的英文护照,当时香港唯一的官方语言是英文。KUO TAO CHANG和TZE LIYOUNG的拼法类似于粤语名字的拼音,即那种方言发音加以英文音记的模式,这两个名字应该是张国焘夫妇在美国、加拿大政府登记的正式名字。
  张国焘夫妇两人墓碑上的中文字是:张公国焘,张杨子烈。
  在松山园管理处的电脑资料里,对这个位于第五区编号2263的墓地主人是这样记载的:KAIYIN CHANG,葬于1979年,月份日期不祥,因当时尚无电脑管理,故详情空缺;TZE LI CHANG,91岁,逝于1994年3月27日。
  张国焘,又名特立,在中国早年的政治活动中,这两个名字常为使用;恺荫是他的字,曾用凯音。在张国焘夫妇均以粤式拼音拼写的英文名字中,突然插入这么一个完全按普通话拼写、多年少用的字——KAI YIN来,的确令人迷惑。我原以为KAI YIN的发音并非普通话,或许要遵从不同的读音规则。尽管我也陆陆续续读过不少与张国焘历史有关的资料书籍,包括他本人的自传,但一时真还不能由KAI YIN CHANG这个名字联想到那位曾经以“肃反”为名,在鄂豫皖苏区、川陕根据地尤其是在红军中大开杀戒、不可一世的张主席。
  张国焘夫妇在加拿大时生活很艰难。因三个儿子均无力负担他们的生活,两人于1968年到多伦多与儿子短住一个时期后,很快就开始领取政府养老金并靠此生活。张国焘辞世后,张家无钱安葬,据有关资料,最后还是由杨子烈出面,经人求助于当年在苏联受过张国焘救助的蒋经国,蒋安排下属汇了3500元美金,这才解了张国焘的后事之忧,使其“死有葬身之地”。
  张国焘墓地的大致情况是:墓碑是普通的灰色石料,大约高95厘米,宽57厘米,厚20.5厘米,其距离到两侧墓碑约各95厘米。墓碑左右是两棵小松树,紧紧拥着石碑,碑文面向正东南。张氏夫妇的墓碑是与别人共用的——碑的后面为葬在另一侧的一对洋人老夫妇刻录的碑文。
  这个双面墓碑实实在在为我的寻觅增加了不少难度。松山园的大部分墓碑是独用的,较为常见的形式是两个石碑背对背,棺木各自在碑前下葬,所以我查了一面之后就不再看另一面。张氏的墓碑正在路边,而他们的墓碑碑文向内,我一直以为它只是那对洋人老夫妇的。前一天,我虽在冽冽寒风中搜寻了4个多小时,但从来没有想过要看碑的内测。
  4月14日,我在张国焘夫妇墓前看到了塑料花和凋谢的鲜花,或许是张家的后人清明祭扫时带来的。
  在万柏墓园总公司一位职员的帮助下,我从张国焘夫妇丧葬的原始档案中找到了如下记录(括弧里的中文为作者注):
  死者姓名:KaiYinChang(张恺荫)
  年龄:(空缺)
  去世日期:1979年12月3日
  土葬日期:1979年12月4日
  出生地点:中国
  去世地点:士嘉堡
  死亡原因:(空缺)
  土葬许可签发人:B.Pile(应为当时有关的政府工作人员)
  (主持葬礼)牧师:(空缺)
  殡仪馆:Paul O'Connor
  墓园:松山园
  最近的亲属:Mrs.Tze Li Chang(Wife)(张子烈太太(妻子))
  1700 Finch Avenue East Willowdale,Ontario(地址)
  死者姓名:Tze Li Chang(张子烈)
  年龄:91岁
  去世日期:1994年3月27日
  土葬日期:1994年3月29日
  出生地点:中国
  去世地点:多伦多
  死亡原因:(空缺)
  土葬许可签发人:(空缺)
  (主持葬礼)牧师:(空缺)
  殡仪馆:(空缺)
  墓园:松山园
  最近的亲属:(空缺)
  由上述资料可见:
  (1)张国焘下葬于去世后的次日,即1979年12月4日,并非像许多文献资料记载的1979年12月5日。
  关于这部分档案,我曾再次与万柏墓园公司核实,该职员认真地重新查阅了3份不同资料,均为同一日期,并据此对该日期给予肯定的答复:“没有错误”。
  北美人处理丧事一般较快,但人去后第二天就出殡的情形仍不多见。这说明张家的确已经准备好了,而且殡葬过程极为简单。
  (2)张国焘逝于多伦多的士嘉堡区。现在的多伦多市,是由原来的多伦多市区加上附近的几个城市组成的,士嘉堡是其中之一。张国焘去世时,这些城市都各自独立,还没有并归为一,这是为什么许多记载说张国焘死于多伦多边上的一个小城或者多伦多郊外的原因。按今天加拿大安大略省的行政划分,应该说,张国焘死于多伦多或者多伦多的士嘉堡区。
  (3)通过咨询一位当地殡仪馆专业人员而得知,按加拿大的惯例,人们通常在殡仪馆为死去的亲友举办告别仪式。张国焘的纪念仪式是在一家叫Paul O'Connor的殡仪馆举行的;而张国焘的妻子杨子烈,则没有这样的仪式。
  (4)张国焘入葬,杨子烈以亲属的身份料理后事。用KAI YIN(恺荫)的名字在公墓公司登记,如果张国焘生前无话,这该是杨子烈作的主。而杨子烈去世时,其最近的亲属一栏是空白。
  野心勃勃的张国焘,生逢其时,在中国动荡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于政治舞台上上演了多幕悲、喜、正剧,演活了一个个油彩浓重、极具内外冲突性的角色,最后也终于卸妆下台了。离开共产党后的41年里,张国焘除了留下一部回忆录外,再也没能如愿地受人瞩目或者成就任何“建树”。
  冬日,异国。干草黄土,灰白碑石,喧声不再,往事如烟。
  
  责任编辑 刘荣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