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探索历史性、政论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道路

作者:李忠杰




  一次成功的电视文献纪录片创作实践
  
  为纪念杨尚昆诞辰100周年,中央党史研究室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了八集电视文献纪录片《杨尚昆》。
  纪念杨尚昆诞辰100周年的活动,根据中央统一安排,包括中央召开纪念座谈会、出版《杨尚昆年谱》(1949年前)和《杨尚昆》画册、拍摄《杨尚昆》电视文献纪录片、发行纪念邮票、在家乡适当组织纪念活动、恢复整修家乡旧居等多个项目。其中,筹备纪念座谈会、编写《杨尚昆年谱》和《杨尚昆》画册等项工作,主要由中央党史研究室负责。电视文献纪录片的摄制,由中央党史研究室和中央电视台共同负责。
  为完成摄制电视文献纪录片《杨尚昆》的任务,中央党史研究室和中央电视台两个单位进行了友好和紧密的合作。双方领导对摄制工作高度重视,从一开始就认真研究和制定了工作计划。摄制过程中又经常进行交流和沟通,及时检查工作进展,提出指导意见,解决存在问题。两个单位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了摄制组。摄制组的同志以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和高度敬业的精神,不辞辛劳,忘我工作,精心制作,勇于创新。编导和撰稿之间密切配合,加强沟通,取长补短,互相支持,互相尊重,共同推进摄制工作,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中央电视台副台长袁正明等不断给摄制组以直接指导。
  《杨尚昆》的摄制工作从2006年5月正式启动,到、2007年7月中央电视台公开播出,历时一年多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杨尚昆》摄制组认真研究杨尚昆一生的经历、事迹和贡献,不断深化对杨尚昆的了解和认识。摄制组充分利用编写《杨尚昆年谱》而收集的近2000份珍贵的历史档案,同时沿着杨尚昆工作和生活的足迹,寻访历史遗址,采访有关人员。据不完全统计,为摄制本片,仅中央党史研究室就与六七十个单位进行了联系,其中有中央部委、军队单位,也有地方党委、政府和部门。有20多个单位直接提供了比较重要的帮助。不少地方党史部门帮助联系、安排和陪同拍摄。摄制组先后采访了280多位熟悉和了解杨尚昆的战友、部下、身边工作人员和专家学者,采集了2000多个小时的珍贵录像、录音资料。在此基础上,摄制组对搜集的资料精心推敲和筛选,反复修改脚本和解说词。对拍摄的镜头精心选择和组合,进行后期加工和制作,最后编成八集共360分钟的节目,用历史镜头真实记录了杨尚昆一生的主要经历和贡献,讴歌了老一辈共产党人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奋斗不息的光辉形象。
  《杨尚昆》一片于2007年7月19日至23日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放,一时形成小小的收视热潮,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据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收视率统计,从7月19日至23日的一周内,在一套播出的41个节目中,《杨尚昆》的收视率为1.63%,与同时播出的动画剧场节目并列第六位,排在所有其他特别节目之前。按照收视率计算,《杨尚昆》电视文献纪录片播出期间,全国每天大约有2000万人在同时收看。这在人物纪念性的电视片中是非常难得的。很多观众反映,这部片子越看越好看,越看越爱看。一位北京观众致函《中国广播电视报》说:“大型文献纪录片《杨尚昆》,以纪实的手法,详细地展示了杨尚昆光辉的一生。各个阶层的人们对杨尚昆的真情回顾,勾勒出这位革命领袖的人格魅力。他不但是叱咤风云的领袖,更是一位有人情味儿的老人。我很喜欢杨尚昆服侍妻子的照片。一个国家主席竟如此的平易近人,在爱人面前,他是细心体贴的温馨的老伴,在孩子面前他是风趣的老父亲。写信全家每人写一段的创意,把这个家庭的和谐温馨展示得一览无余。纪录片是纪事、纪人、纪情,点点滴滴中渗透着这位巴山蜀水的赤子之情。他对故土的眷恋,对恩师的厚爱,一个个鲜为人知的细节,让杨尚昆的形象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感人。”
  上至中央高层,下至地方、基层的很多干部,对《杨尚昆》一片给予了积极评价。一些中央部委和地方的负责人用不同方式肯定这部片子拍得不错,效果很好。外交部原部长李肇星、中直工委原书记伍绍祖等专门托人打来电话,表示对这部片子的认同。原红三军团老战士、在本片中作为被采访人出现的陈复生、谢振华、裴周玉等也托人打来电话,对全片的内容和艺术效果表示肯定和称赞。重庆市委领导和深圳市委领导等都认为这部片子拍得很好。
  党史界、影视界的一些专家也对本片给予了好评。军事科学院百科研究部原副部长王辅一、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叶文益、山西省史志院研究员王乃德、延安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张健儒、延安革命纪念馆副馆长霍静廉等都反映这部片子拍得很好。中国纪录片协会会长刘效礼、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导演陈光忠、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授司徒兆敦等专家,对这部片子都给予了充分肯定。
  杨尚昆家乡重庆和潼南的干部群众对拍出这样的片子感到非常高兴。在纪念杨尚昆诞辰100周年期间,重庆不仅有许多干部群众收看这部片子,很多公共场所还将片子录下来,反复播放。《杨尚昆》一片的播出,成为潼南群众的热门话题。在杨尚昆出生地潼南县双江镇,每到片子播出时间,一些商店便把电视机频道锁定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以便顾客收看。大多数家庭晚饭后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收看本片。2007年7月26日发行的《今日潼南》专刊,发表《我县广大干部群众对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杨尚昆)反响强烈》一文,对这种情况专门进行报道。
  杨尚昆的亲属对本片也表示满意。杨尚昆的子女杨绍明、杨李认为这是一部真实地再现其父亲一生革命经历的情节感人的片子。原中央政治局委员杨白冰以自己和身边工作人员的名义给摄制组发来书面意见,认为:(1)这部片子非常好,看后很受感动和鼓舞。内容很真实,在平凡中见伟大。(2)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杨尚昆光辉的一生。突出了重点,如他的治国治军的能力和成绩,及在改革开放中的重大贡献,这些以前表现得不多,对老、中、青三代人都很有教育意义。(3)使人民对杨尚昆有所了解,特别是他在治国治军中的作用。(4)片子的表现形式很好,信息量大,条理清晰,画面生动,音乐也好,好看耐看。(5)片子讲的是杨尚昆的一生,从中也看到了党的伟大。
  通过电视文献纪录片《杨尚昆》的创作和拍摄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只要把握正确方向、尊重历史事实、坚持精益求精、不断开拓创新,努力探索一条把历史性、政论性与艺术性结合起来的电视专题片摄制道路,是能够从我们党80多年的奋斗历史和几代共产党人可歌可泣的人生历程中,不断挖掘丰富历史资源,塑造生动人物形象,展示党的光辉业绩,打造出具有鲜活艺术魅力的优秀作品。
  
  关键是把历史性、政论性与艺术性结合好
  
  在组织摄制电视文献纪录片《杨尚昆》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在政治把握上、工作组织上作了极大的努力,而且在艺术创造上也进行了积极探索。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