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丹江口水利枢纽的设计和建设

作者:魏廷琤




  丹江口水利枢纽是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第一个大型综合利用水利工程。在经验不足、条件艰苦的情况下,我国依靠自身力量,建成了这一工程,令世界瞩目。丹江口水利枢纽兴建于1958年,1968年建成拦洪发电,1973年全部竣工。我当时作为汉江流域规划和丹江口水利枢纽设计的主要负责人,参与了丹江口水利枢纽的设计和建设。
  
  汉江治理及丹江回坝址的选定
  
  汉江是长江的最大支流,流域面积约17.4万平方公里。汉江历史上是一条洪涝灾害严重的河流,发生特大洪水时,威胁江汉平原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一般洪水也常常破堤决口造成严重的灾害。1935年汉江发生的特大洪灾一夜之间夺去8万多人的生命。之后,一些中外专家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收集汉江流域的基本资料,研究汉江治理开发方案,纷纷提出一些治理开发意见。扬子江水利委员会曾提出在马良筑坝拦洪的构想;江汉工程局美籍工程师史笃培曾查勘过白河以下干流河段,建议在碾盘山筑坝建库拦洪;水利界老前辈李仪祉先生也提出过江汉分治的意见。但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由于政治腐败,战火连绵,彻底根治汉江只是一个美丽的梦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举国上下一派新气象,汉江的治理开发也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1949年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不久长江汛期来临。由于国民党统治时期水利设施严重失修,该年虽非特大洪水年,江汉平原、洞庭湖、赣、皖、鄱阳湖、华阳河水系以及江淮、太湖水系沿江滨湖却发生了严重洪水灾害,堤防大量溃决,千万顷良田尽成泽国,广大人民深受灾难。当时,新中国尚未正式成立,全国解放战争仍在进行,党中央对此极为重视,决定筹建长江水利委员会,归华中局领导。当时已确定林一山去广西担任省政府副主席,9月间临时改变,邓子恢、陶铸找他谈话,让他组建中南水利部和长江水利委员会,立即调集干部组建机构开展工作,并经中央决定将南京的扬子江水利委员会机构(新中国成立前不久更名为长江水利工程总局)迁至武汉。我当时作为林一山的秘书,参与了长江水利委员会的组建工作。11月林一山带领我们去华东参加中央人民政府接收指导委员会华东工作团,接收国民党中央政府。团长是政务院副总理董必武。林一山负责接收伪水利部系统,并安排将扬子江水利委员会主要部分分期分批迁至武汉并入长江水利委员会,留一部分在南京成立长江水利委员下游工程局,在中南局及湖北省委领导下,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加固荆江大堤、沿江堤防和湖区堤垸以及建设洞庭湖、大通湖蓄洪垦殖区。1950年春节后,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副部长李葆华、张含英等在林一山陪同下视察了湖北沔阳堵口工程。
  1950年,长江水利委员会成立不久,就把治理汉江提上日程,决定筹建汉江遥堤、小江湖蓄洪垦殖区,对遥堤区(现称大柴湖区)临江废堤进行堵口复堤施工,并组织查勘碾盘山和小孤山等坝址。2月,林一山带领我们查勘了碾盘山坝址,看后虽觉得工程不小,但防洪作用与水库淹没损失有矛盾,库水位高了,淹没损失较大,移民迁移困难,反之库水位低了防洪要求很难满足。后来,又组织查勘了陨阳小孤山坝址,发现其位置偏上游,库容不大,上游防洪作用更小,而且地质条件也不太好。这样,到这年秋冬又经过详细查勘,找到了丹江口坝址。这里地理位置很好,地质条件优越,可获得较大的有效库容调节洪水,并进行综合利甩。我们当即用从上海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仓库中接收的两台CP5钻机,请一名会使用钻机的钻工,开始在丹江口和碾盘山打钻孔,详细了解这两个地方的地质情况。钻探资料表明,丹江口的石头是火成岩,基础比较好;碾盘山是砾岩,条件相对较差。
  1952年秋,荆江分洪一期工程胜利完成,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亲笔题词,向广大建设者赠送锦旗。毛主席的题词是:“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周总理的题词是:“要使江湖都对人民有利!”大家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展望长江干支流治理开发,前景一片光明。就在这秋风送爽、桂子飘香的美丽季节,水利部副部长、党组书记李葆华到长江水利委员会传达了中央指示:要抓紧研究汉江的治理和开发,特别是汉江丹江口工程的勘测设计研究工作。
  1952年11月,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副部长李葆华,率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及中外专家近百人,进行汉江查勘,重点查勘了丹江口坝址。我参加了这次查勘。当时气候骤变,阴雨连绵,我们乘汽车至沙洋弃陆登船,溯汉江而上,查勘了钟祥县城上游20余公里山口的汉江碾盘山坝址。接着乘船逆流而上,从沙洋至丹江口水路约200公里,因河道险滩甚多,行船颇为困难,一天只走三五十公里,5日后才到襄阳。查勘团分乘木船七八只,每船约10人左右,从部长至一般工作人员,各人自备行李,挤住船内,除工作外,大家谈天说地,古今中外无所不谈。抵襄阳后,查勘团本拟弃船登陆,乘车至老河口再换乘小船至丹江口,但因连日阴雨,道路泥泞,不能通行,遂改变计划仍乘小船。由于水道坡陡流急,多卵石滩,需背牵,日行仅10余公里,至丹江口差不多走了一个星期。抵丹江口坝址后,首先查勘两岸地形,并登坝址右岸凤凰山,然后查勘坝址地质及水工布置,据当时已掌握的工程水文地质资料,以及钻探岩芯资料,确认此地是少有的高坝良好坝址。据此,我们选定了丹江口作为汉江流域规划的主体工程,碾盘山作为将来开发汉江的梯级工程。
  1953年春节刚过,毛主席视察长江,由武汉乘“长江号”军舰顺流东下,我陪同林一山跟随毛主席前往南京。在军舰上毛主席详细听取了林一山关于长江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及治理设想方案等的汇报。毛主席指示,如果支流水库对长江干流洪水控制作用远不如干流三峡水库控制有效,应着重开展三峡工程的研究,并指示要考虑研究南水北调、引汉济黄的方案。根据毛主席指示,长江水利委员会从1953年开始对汉江干流梯级开发方案进行勘测设计研究,并对汉江流域进行社会经济调查。
  1954年长江中下游发生特大洪水灾害,加速了丹江口工程勘测设计研究工作的进程。从这年开始,长江水利委员会正式开始汉江流域规划工作。根据当时所掌握的基本资料,论证了汉江和长江的关系,认为汉江可以独立进行规划。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非常强调这一点,在他的支持下,汉江流域规划先于长江流域规划独立进行。我们当即开展了相对独立的汉江流域规划与丹江口工程勘测设计研究工作。我和蒋怀玉、雷鸿基、何之泰、杨贤溢等初步拟完了汉江流域规划与丹江口工程查勘计划。
  1956年3月,长江水利委员会成立汉江规划设计室,专门研究汉江规划、丹江口工程设计和引汉济黄等工作。当时由我担任汉江室主任,洪庆余担任副主任。1956年上半年,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汉江流域规划要点报告基本完成。1956年5月水利部主要领导、专家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专门审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