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普京的“克格勃情结”

作者:王正泉




  俄罗斯总统普京执政以来,奉行“强国”战略,励精图治,不仅使国家摆脱各种危机,保持政局稳定,经济连年增长,居民生活得到改善,而且使俄罗斯的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际地位明显提高。俄罗斯近几年之所以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普京功不可没。
  普京的人生经历充满传奇色彩。普京出生在俄罗斯的“欧洲之窗”圣彼得堡(苏联时期称列宁格勒)。曾在赫赫有名的克格勃系统干了16年职业“特工”,后来又投身于“民主派”,被俄罗斯首任总统叶利钦看中并选定为“接班人”,从容地登上总统宝座。普京执政以后的所作所为,时隐时现地表露出那种由传奇式经历所产生的四大“情结”,即“苏联情结”、“圣彼得堡情结”、“叶利钦情结”以及“克格勃情结”。其中,普京的“克格勃情结”表现得尤其明显,对普京的治国方略和执政风格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少年时代向往“克格勃”
  
  普京的爷爷是一名厨师,烹饪水平很高,曾为列宁和斯大林烧菜做饭。普京的父亲是一个普通工人,曾自愿上前线参加苏联卫国战争,被编入内务人民委员部歼击大队,深入德军后方搞破坏活动,在一次战斗中负重伤,被炸断了双腿。有人说,普京的父亲同时又是“克格勃”的成员,他对年幼的普京充满希望,着力培养,并特别注意对普京进行爱国主义和对敌斗争的启蒙教育,以期普京长大后成为国家有用人才。据说,普京的父亲在临终前曾说:“看,我的儿子多像彼得大帝。”
  普京在上小学时,精力充沛,脑子灵活,很有性格,很快就成为孩子们的头儿。起初几年,普京学习并不用功,但到六年级时完全变了样,考试成绩不再有3分。那一年,普京加入少先队,不久又当上少先队的队委会主席。当时,普京十分崇拜苏联的间谍英雄,并产生了想从事情报工作的愿望。有一次,老师布置学生写一篇题为《我的理想》的作文。许多同学都把未来当科学家作为自己的理想,而普京在这篇作文中写道:“我的理想是做一名间谍,尽管这个名字对全世界的人们都不曾有任何好感,但是从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出发,我觉得间谍所做的贡献是十分巨大的”;“我报效祖国和人民的方式就是去做一名出色的间谍,用我的恶名去换取敌人的失败,用我的牺牲去赢得祖国和人民的胜利”。
  当时的普京,胸怀要做“出色间谍”的理想,刻苦学习,对《盾与剑》之类的书籍和电影特别感兴趣。据普京后来说:“那时我已经作出了自己的选择,已经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改变我想当特工的主意了。”在中学毕业的前一年,普京抱着要到情报部门工作的强烈愿望,专门去了一趟“克格勃”的接待室,想了解怎么才能当特工,并表示“我想到你们这里来工作”。当时,接待人员对普京说,“很好,但是还需要一些条件”:“首先,我们不收毛遂自荐者。其次,只有服过兵役或大学毕业后才能到这里来工作”,最好是法律系的毕业生。从那时开始,普京就着手准备报考列宁格勒大学的法律系。
  
  青年时代进入“克格勃”
  
  1970年,18岁的普京中学毕业,并以优异成绩考入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国际法专业。开始几年,普京一直在等待,希望那个曾经接待他的“克格勃”工作人员能够想起他来,可一直没有人去找他。到大学四年级时,突然有人来找普京谈话,开门见山地说:“如果建议你去‘克格勃’工作,你是什么态度?”普京高兴地说:“很感兴趣。”但直到一年之后,普京才真的投身于“克格勃”。1975年普京大学毕业,列宁格勒“克格勃”干部处正式找普京谈话和填表,进入“克格勃"32作。普京先在秘书处办理了手续,然后来到反间谍处。过了一年半,普京又被调到他特别喜欢的“克格勃”对外情报局,并先去莫斯科参加特别训练一年。据普京当时的校友后来回忆说,普京是超人,在秘密学校经过特种训练,用任何枪械、开任何汽车都得心应手。这次学习任务完成后,普京又回到列宁格勒,在对外情报局第一处工作。在那里工作四年半之后,普京再次来到莫斯科安得罗波夫红旗学院(后来改称“对外情报学院”)接受培训。据当时普京的顶头上司彼得罗夫后来回忆:“我头次同沃洛佳(普京小名)谈话时就发现,他有出色的分析思维能力。他很谦逊随和。虽说他知识广博、善于交往,也受到同事尊敬,但并无领袖欲。是我推荐他到克格勃学院进修的。”其实,普京被派到这里来接受培训,从一开始就目的明确,那就是让他突击学习德语,将来要派他去德国做“间谍”52作。
  1985年,普京到民主德国的德累斯顿,在那里做了近5年的谍报工作。当时,普京负责一个由8名“克格勃”特工组成的情报小组。据普京后来说,他是做“政治间谍”,负责收集政治情报,例如政治家的活动以及敌人的计划等等,而当时的主要敌人是指“北约”。具体内容就是:“招募间谍,收集信息,进行加工整理,然后发往中央”。普京说,他的工作“多半带有脑力劳动的性质——搜集、整理各种情报,首先是政治情报”,他在实际工作中从来没干过“暗杀”。在此期间曾与普京密切联系的一名德国特工后来评价当时的普京说:“他不饮酒,也不抽烟。他不恋钱,也不好色。他总是在控制着自己的感情,总是将秘密藏在心头。他一定有弱点,可我就是不知道这弱点是什么。”
  1989年11月柏林墙被推倒后,普京停止了在德国的间谍工作。普京后来回忆当时的情况说:“我们把一切都销毁了,我们所有的关系、联络及整个间谍网都已不复存在。我本人焚毁了大量的材料,把炉子都烧坏了。”对于柏林墙的推倒和苏联的撤退,普京感叹地说:“我明白,这是不可避免的。说实在的,我还是为苏联阵地在欧洲的丧失感到惋惜”;“……就这样一扔就不管了”;“如果我们不是那么仓促地逃走的话,我们就可以避免许多许多的问题”。1990年普京离开德国,回到列宁格勒大学,做校长的国际关系助理。1991年8月,已经成为中校的普京提交了退出“克格勃”的辞职报告。
  普京在“克格勃”前后工作了16年。长期的“克格勃”经历,使普京心中充满爱国热情,养成坚忍不拔、敢于冒险、不怕牺牲的勇敢精神,以及遵纪守法、老练稳重、善于幕后操作的神秘作风。1998年7月,普京在出任俄联邦安全局局长后,曾调阅自己的档案,结果发现,当年上级对他的唯一消极评价是:“缺乏恐惧感”。而这正是“克格勃”系统经过长期观察包括秘密观察后对普京作出的结论。
  
  就任总统后大力恢复“克格勃”的正面形象
  
  苏联解体前后,“克格勃”系统遭到前所未有的攻击与非议,因而声名狼藉。一方面,“民主派”蓄意攻击“克格勃”过去胡作非为,“残酷镇压”群众,使“克格勃”在人们心目中成为“恐怖”的象征。为打击和削弱“克格勃”,叶利钦总统曾采取行政命令手段,压缩“克格勃”的机构和编制,把“克格勃”肢解分割为联邦安全局、对外情报局、联邦边防局、联邦保卫局、联邦政府通讯署等5个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