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空军和空战

作者:李玉贞




  1937至1945年,中华民族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正义战争。其中中国空军所进行的空战是一个重要方面,八年中中国空军共击落日机1543架,击伤330架。出动轰炸、驱逐、侦察、运输等飞机计18509架,完成了出击、制空、侦察、防空等任务,作战达4027次。我空军平均每天出动1.3次,可见官兵战斗日程的紧张。
  
  抗战爆发时中日两国空军军力对比
  
  1937年8月13日淞沪作战前,日本空军即日本的陆海军航空兵可用于作战的飞机约为2300架,预备飞机约280架,航空工业的制造能力约每月可产60架飞机,军用飞行人员现役为1500名,每年可培养400-500名飞行员,更加重要的是日本凭借其工业基础和技术设备能不断改进飞机性能和及时补充战机。
  中国经济与日本相比显然处于劣势。1928年,国民政府才开始设立航空署,下辖4个航空队,只有24架飞机。1931年在杭州笕桥创办中央航空学校,尔后逐步收编各省军阀的航空部队,建立了统一的空军。1937年航空工业刚刚起步,中国空军处于初建阶段。此时中国空军的几百架飞机大多是从美国、意大利、德国、法国等国购进的,其中有的机型已经过时,有的性能很差,面临淘汰。国产机的部件需依赖进口。因国力薄弱,我飞机的更新换代也十分困难。1936年6月前空军有14个中队。1937年5月国民政府军事当局把全国分为6个空军区,实际成立的只有南京第一、武昌第二空军部。抗战前夕空军总计有约六百架飞机,有机场一百多个。但到1937年能够参加作战的仅有223架飞机,不过日本的七分之一。空军的飞行部队共编成9个大队,1、2、8为轰炸机大队,3、4、5为驱逐机即战斗机大队,6、7为侦察机大队,9为攻击机大队。每队下辖2-4个中队。
  1937年7月16日庐山最高军事会议结束后,中国空军机构作了调整:1934年成立的航空委员会此时仍由蒋介石兼委员长,宋美龄任秘书长,主任委员周至柔,常委黄秉衡、黄光锐,主任参事曹宝清。在航空委员会下面新设前敌总指挥部,周至柔兼任总指挥,副总指挥毛邦初。空军前敌总指挥部下辖空军轰炸司令部、驱逐司令部、侦察司令部。部队分布在南昌、广德、句容、南京、西安、蚌埠、笕桥等机场。中国从扩修机场、补充器材、筹办航空、保全物资、补充人员、改善机构、扩大宣传、加强情报等角度全面加强空军建设。
  
  淞沪作战
  
  淞沪会战是中国抗战第一期第一阶段东战场的重要战役。1937年8月9日,日本海军上海特别陆战队西部派遣队中尉队长大山勇夫及一名士兵驾车闯入上海虹桥机场寻衅滋事,被我官兵击毙,日军先是提出无理要求,遭拒绝后便派遣其海军陆战队于8月13日晨,突然向上海闸北中国守军发起进攻,淞沪大战由此揭开帷幕。会战从8月14日开始,历时三个月。
  第一阶段从8月13日起至9月11日,为攻势作战。战事打响一昼夜后,中国空军派出装备精良的空军第4大队正式参战,该大队辖21、22、23中队,有美式霍克-III型战斗机36架。日军派9架96式轰炸机朝笕桥机场猛烈轰击。大队长高志航起飞迎敌,分队长谭文首先击中日机1架,接着李桂丹、柳哲生、王文骅、郑少愚也击中了日机。加上在实施轰炸前的2架和空战中被打伤坠入基隆港以北海面的1架,日机损失飞机计6架。中国空军以6:0的结果初战告捷,日军航空兵所谓百战百胜的神话破灭。1939年国民政府为纪念这个光辉的日子,把8月14日定为中国空军节。
  日本陆军航空队没有参战,而其海军陆战队在华东地区没有陆上基地,只能使用航空母舰和其他军舰上的飞机,数量极其有限。中国军方清醒地看到,日军下一个目标必是夺取沪杭甬一带的制空权。
  8月15日,日本鹿屋、木更津航空队以及3艘航空母舰上的飞机全部出动,轰炸笕桥、南京大校场、嘉兴等机场。经8月16、17、19日激战,中国空军频繁出击,给侵华日军一定的打击,支援了地面部队。16日鹿屋、木更津两个王牌航空队被击中坠海。中国空军将日舰楚云号作为轰炸目标,但日军火力强大,中国未能将其击沉。
  8月19日、22日,中国空军派出第4大队。由代理大队长王天祥率领第4、5大队的18架飞机到上海浏河一带,轰炸日本登陆部队。8月24日日本海军停泊在吴淞口外的3艘航空母舰派出105架飞机,轰炸中国守军,试图为日本登陆部队打开通路。次日又派50架飞机猛烈轰炸中国海军,我在建的水健号被击沉。日军第3师团遂得以登陆,此后便向罗店镇发动猛攻。
  罗店作战期间,中国空军频繁出击,半个月内击落日机61架,击沉日舰10 艘。有精锐航空队之称的鹿屋、木更津两个飞行队基本被歼灭,中国则涌现了高志航、刘粹刚、沈崇海、乐以琴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飞行员。但装备上的劣势,迫使中国守军9月初撤离上海军工路一线。是月底,日本陆军第3飞行团和海军第2联合航空队进驻上海,中国完全失掉了华东的制空权。
  9月12日至11月4日为淞沪作战的第二阶段,可称守势作战阶段。军事行动在罗店以南地区展开。中国空军决定利用9月18日这一天向日军复仇,实施了对上海日军目标的彻夜大轰炸。第二天,日军海军航空队为报复,出动30架飞机轰炸南京。至9月25日一周的时间里,日军共出动289架次,投弹32.3吨,南京军民遭受极大损失。中国只出动46架次,损失飞机36架。10月共发生空中战斗一百余次。两个月里,中国空军的300架飞机几乎全部消耗,10月底仅有的八十余架飞机或伤或报废,已经不能起飞迎敌。日军于10月26日派出约一百五十架飞机轰炸大场镇,大场镇被日军占领。
  抗战爆发后的3个月里,中国空军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击落日本飞机30架,击毙日本飞行员327人。南京沦陷后,中国政府迁移至武汉。
  
  苏联援助
  
  淞沪抗战军事上我国失利,但为沿海工业内迁、保存经济实力赢得了时间。然而以我贫弱的国力要对付强敌却显得分外困难,国民政府加快了寻求外援的步伐。
  此时的美国奉行中立主义政策,一方面对中国“限购自运”,不能向中国直接提供军事援助,另一方面则据美日商约把军需工业原料卖给日本。仅1938、1939两年,日本从美国进口的废铁碎钢就占其所需的90%和85%,飞机和零件占77% ,1939年日本从美国进口的油产品占其进口总量的65%。欧洲形势则因希特勒上台后在1936年同日本签定的《反共产国际协定》而紧张化,希特勒要充当西方反布尔什维主义的堡垒。1935至1938年德意日的军事开支总额达到2520亿美元,已经超过美英法三国。险恶处境中的苏联这时采取的战略方针是力争东部无战事,便决定帮助中国一则抵抗日本侵略,二则把日军牵制在中国战场。
  1937年3月8日,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决定向南京政府提供相当于五千万墨西哥元的贷款,用于购买苏联飞机、坦克和其他军事技术装备。同意在苏联为中国培养飞行员和坦克手。1937年8月21日,两国签订了为期五年的互不侵犯条约。为接受援助,中国在1941年前共派遣三个代表团赴苏。
  第一个奉派赴苏的代表团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次长杨杰率领,以“工业部赴苏联工业考察团”的名义,前去购买中国急需的驱逐机200架与双引擎重型轰炸机100架,聘俄飞行员20至30人,并请苏联再帮助中国装备20个师。为避免直接对日作战的名义,苏联决定让援华飞行员以志愿者的身份前往中国。斯大林允诺派遣技术人员前来,帮助中国利用苏联发动机“制造木质飞机”。这样由苏联援建的车间,其月生产能力约三百架飞机。1937年10月,阿拉木图—兰州—汉口航线开通,自这时起至1938年底,共有苏联飞机471架到达兰州。其中CБ轻型轰炸机143架,TБ重型轰炸机6架,И-15型驱逐机192架,И-16型驱逐教练机8架。飞机抵达中国后立即投入战斗。蒋介石的感激之情不言而喻。1937年11月30日蒋介石拟就让杨杰转交斯大林的电报。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