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3期


从卓克基到黑水芦花

作者:石仲泉




  1935年6月底,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离开两河口后,就沿两河口的稍大一点的抚边河北上了。再往前行40公里左右,要翻越梦笔山。梦笔山的藏语音为“蒙斋娜”,是“万人之道”或“兴旺的大道”之意,在清代用汉字才译写为“梦笔山”。它位于小金县北端,目前是与马尔康县交界的界山,主峰海拔四千五百多米。山势由东向西蜿蜒伸展。它的南侧仍为两河乡境内。现在有公路,盘旋上山,直达阿坝州首府马尔康。我们考察,基本上是沿着红军路线前进的,只是以车代步了。
  回忆长征的书讲翻越雪山主要讲过夹金山,那是第一次见雪山,爬雪山,既有恐惧感,也有新奇感,因此印象深刻,以至终生难忘。红军过以后的雪山,包括梦笔山,尽管它们的海拔更高,但有了经验,也逐渐适应了,因此记述的不多。我们行至山顶垭口停下来,一是与送我们的小金县的同志告别道谢,二是要感受一下毕竟是红军走过的第二座雪山的风貌。我们没想到,在海拔更高的梦笔山垭口附近,居然生长有大片大片的高山杜鹃,有的长得比人还高,漂亮极了。真是难得一景!
  下山就进入马尔康县境。
  
  中央进驻卓克基土司官寨
  
  马尔康县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古代为蜀西羌族领地的一部分,汉武帝时划入版图。以后历代都有建制。1935年红军在此地时,它属于理番县(此县在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去掉“番”字,改名理县,现位于马尔康县东南面),为红四方面军控制区。新中国成立后,以这里原有的四个土司属地为基础,新建马尔康县。“马尔康”是藏语音译,意为“火苗旺盛”,引申兴旺发达之地。境内有一马尔康寺,县以寺而得名。目前,州政府和县政府都在马尔康镇。
  当年,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并没有到马尔康镇,因为当时它只是一个小村寨,属于离它有八公里的卓克基土司官寨管辖。卓克基,是嘉绒藏语“卓采”的谐音,译意为“至高圣洁的神灵之地”。也有一说,卓克基即“桌子”的藏语发音,因这里地形似矮脚台桌,故有此名。阿坝自治州党史研究室主任李仲康,是藏族嘉绒一系的,对藏文化和这里的历史地理掌故如数家珍。他说:藏族有四个系统,嘉绒一系是汉族聚居区走向藏族聚居区的过渡带和结合部,不少地区为藏汉杂居区,其语言、生活习俗与四川盆地接近,但社会关系和政治经济同西藏联系密切。经过长期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汇,这里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地区文化。卓克基土司在这里很有影响。乾隆两次出兵金川,这里的土司都随军出征,赏其功劳,颁给安抚性的长官司职,使其扩大地盘和势力。到民国时期,这里的土司叫索观瀛,读过四书五经,能讲流利的汉语,精明强干,会笼络民心,治理地方,深得国民党政府信任。1935年红军长征进入川康一带时,他被任命为马尔康这一片的游击司令。因此,当中央红军先遣部队红六团(他们与红四团调换了,过梦笔山充当前卫,四团跟进其后)在6月24日翻越梦笔山进入该地区后,他亲率一百多本地土兵进行阻击。那些土兵枪法很准,将宣传民族政策喊话的藏族向导打死了。红军被迫还击,土兵节节败退。从梦笔山到卓克基有五十多公里。土兵败退至他的官寨,他下令凭借其坚固的碉堡攻防设施进行顽抗。深夜,红六团向官寨上空连发数颗五光十色的照明弹,土兵以为红军施“法术”,放“神火”烧寨,吓得他们惊慌弃寨,仓皇而逃。这样,红军就占领了土司官寨。7月3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来到卓克基,就住进了土司官寨。
  我们驱车来到卓克基。它位于县城东面的梭磨河畔,是马尔康至成都和马尔康至小金两条公路的交叉口;在交通不发达时,这里是嘉绒藏区东去汶川、灌县进入川西内地的必经之地,北面经草地可达甘青两省,南经小金可通雅安、西昌,西经金川、丹巴可到甘孜、西藏。它是扼控川西北高原山地交通的咽喉要地。这个土司官寨,位于卓克基乡西索村,原官寨基本毁坏,目前正在按原样修复。大家来到官寨前,一看很雄伟,气派非凡,建筑独特,有点像赣南、粤北那边的客家高层围屋。李仲康说: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这个原官寨住了一个星期。李领着我们一边参观这个正在修复的建筑,一边讲述它的历史。官寨坐北朝南,始建于1918年,主体为四层碉房,布局仿汉人的四合院式。北面正屋为假六层,东西两厢房为四层,通高二十多米,占地面积为一千二百多平方米,为五重檐石木结构,由下厅、左右厢房和门厅组成。其悬山式屋顶盖的是汉族民居的小青瓦,墙体由片石砌成。院内为正方形天井,天井周围为宽大回廊,廊柱与每层的楼板、梁、枋互相衔接,但不用一钉一铆,是彼此楔进去的。正厅和厢房的每层都有走廊,仿汉式栏杆并装有花格窗。它的底层一头是厨房,铁锅很大,炊具很多;另一头是马厩。二楼是贮藏层,用来存放粮食和各种食品以及杂物;还有工具房、武器库和土兵宿舍。三楼是土司的住房,客厅里镶有大理石和孔雀石,摆着缎面靠椅和雕花家俱,壁上装饰着挂毯和藏文条幅。楼里还有一个收藏有藏文和汉文典籍的图书馆。四楼一层楼全是佛堂,挂着佛像、装着佛龛,佛龛上嵌有玉石和金银饰品。这个官寨将藏、汉两个民族的建筑风格融为一体,结构精巧,造型优美,布局雅致,富丽堂皇,令人叹赞不已。1988年初,国务院已将这个官寨批准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仲康说:毛主席可能住在放着藏书的被辟为图书馆的那间大房子里。其他领导人住在哪间屋子已无法考证。中央领导为什么在这里停留一个星期呢?这个问题在考察时没能解决。我回京后翻了些材料。《毛泽东年谱》说:毛泽东等领导人是7月1日到达卓克基的;7月3日,毛泽东、周恩来都出席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但都没有写明开会地点)。这次会议讨论通过《告康藏西番民众书——进行西藏民族革命运动的斗争纲领》。它号召藏族民众起来反对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军阀,成立游击队,加入红军,实现民族自决。《年谱》还写道:7月上旬,中央红军连日在人烟稀少的藏民区行军,严重缺粮。毛泽东看到部队吃饭十分困难,亲自过问给养问题。中革军委和红军总政治部接连发文要求,为筹足过草地的食物,各部队每人带足15斤粮食和足够吃一个月的食盐,并组织筹粮别动队,以解决粮食困难。《毛泽东年谱》讲的筹粮情况,同《马尔康县志》上讲的“红军长征筹粮”一条能对上。《县志》载:1935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四土地区,在境内滞留,往返一年之久。其间,四土百姓在粮食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为红军筹粮50万公斤。这就说明,中央在这里停留多日,至少干了两件事:一是召开了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二是开始筹粮,为过草地做准备。当然,这只是一个分析,还要进一步找材料印证。
  
  黑水芦花会议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卓克基作一周休整后,沿梭磨河经过刷经寺往黑水前进。其间,要翻越第三座雪山——长板山。这座山不到四千米,红军有了前两次翻山的经验,过这座山没有遇到更多的困难。我们乘车经过时,明显感到上山下山都较为平缓一些,不像前面两座山那样陡峭。一了解,原来这里属于青藏高原南缘地带,岷山与邛崃山脉交汇处,故地势有变化。
  我们进入黑水县境后,县委副书记李继宁向我们介绍说:这里有大黑水和小黑水,还有毛儿盖河,为境内三大水系,县以河名,故称黑水县,曾经也叫过芦花县。所谓“芦花”,并不是因为黑水河里长芦苇常开芦花。这是音译过来的。在清代,这里修筑碉楼,竣工后发现倾斜,藏语发音,将“倾斜”说成“落夸”,汉人取“落夸”的谐音,近于“芦花”,意思也不坏,故流传开来。这里,在古代最早是羌族聚居的地方,到唐代,吐番强大起来,管辖这里,藏族就多起来了。至乾隆年间,这里划归前述四土地区的梭磨土司管辖。红军到达这里时,由本地头人治理该地区。黑水的头人势力很大,也很顽固,与国民党军队勾结紧密。因此,黑水地区是我国大陆最后解放的一个县,解放初,有“陆上台湾”之称。至1952年6月,这里的国民党残余军匪特达两千人枪,后备土兵五千人枪,向驻扎这一带的人民解放军发动进攻。在此情况下,我解放军不得不对这里的反动武装进行清剿。经过两个月战斗,这股残留在大陆的匪军全部被消灭,黑水县境完全解放。1953年建置芦花县,1954年更名黑水县。目前,是藏族聚居县,全县人口六万多,藏族占80%以上,羌族只几百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