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6期


尖阁列岛.钓鱼岛争议

作者:村田忠禧




  在讨论尖阁列岛·钓鱼岛这一存在于日本与中国间的领土问题时,我想有必要先温习开拓20世纪历史的优秀先辈们在处理这一问题时的智慧。
  1972年7月28日,在同当时公明党委员长竹入义胜会谈时,周恩来总理指出:“不必触及尖阁列岛问题。与邦交正常化相比,这不是问题。”最近,公布了竹入笔记中关于这一会谈记录更详细的内容,其中谈到:“不必触及尖阁列岛问题。到现在为止,竹入先生是不是也不关心呀?我也不关心。但是在那石油问题上,历史学者认为是问题。日本的井上清先生很热心。不要把那一问题看得那么重。”周恩来在这里特意举出当时京都大学教授井上清的名字,是在使对方了解他的研究成果,这是值得注意的。
  1978年10月下旬,为交换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的批准书,邓小平副总理访问日本。25日在日本记者俱乐部会见各国记者的时候,记者团中有人针对尖阁列岛问题提出质疑。邓小平回答:“尖阁列岛我们叫做钓鱼岛,这个名字我们叫法不同,双方有着不同的看法,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之际,我们双方约定不涉及这一问题。这次谈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时候,双方也约定不涉及这个问题。从中国人的智慧来看,现在只有考虑用这种办法处理。因为一旦触及了这个问题就说不清楚了。倒是有些人想在这个问题上挑些刺,来障碍中日关系的发展。我们认为两国政府把这个问题避开是比较明智的。这样的问题放一下不要紧,等十年也没有关系。我们这一代人的智慧还不够。我们这一代解决不了,但下一代比我们有智慧。那时也许可以找到大家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法。”
  
  历史的事实如何
  
  A. 中国文献中关于钓鱼岛的记载
  关于这些岛屿的领有权问题的关键之一,在于是不是“无主地”的问题。
  明代以来各种各样的中国的地图和文献都把钓鱼屿、黄尾屿、赤尾屿标注在中国的版图内。特别是明代为防备倭寇和海盗侵入,政府实施海禁,即禁止非官方贸易,发布了将福建、广东沿海一带的居民强制性地迁移到内陆的“迁界令”,对沿海的海防相当注意。确保沿海的安全是国家的重要任务,在应当保卫的沿海岛屿中,包括钓鱼屿、黄尾屿、赤尾屿。关于这一点已经有许多研究者指出了。具体的例证如1562年明代胡宗宪、郑若曾编纂的《筹海图编》卷一收录的《福建沿海山沙图》和卷二收录的《福建使往日本针路(梅花东外山至大琉球那霸)》。这两幅图收录在鞠德源著《日本国窃土源流钓鱼列屿主权辩》的下册中,为图5和图6。与此相同的还有施永图编纂的《武备秘书》卷二中有《福建海防图》(1621—1628),在鞠德源的著作中收录为图10。
  琉球在日本明治维新后作为冲绳县由明治政府管辖,而在此之前是独立国,分别得到明、清王朝的册封。在新的琉球中山王就任之际,都举行中国皇帝的册封仪式。只有这样才能表明他的正统性,这是不可缺少的仪式。明、清王朝向琉球共派出过24回册封使,这些册封使都要将派遣的经过和琉球的现状写成《使琉球录》等报告向皇帝提出。册封使从当时与琉球间唯一窗口的福建省福州(最初为泉州)出发,前往琉球的那霸。当时的船是帆船,利用夏至前后的西南风在海上航行。钓鱼屿、黄尾屿、赤尾屿这些位于大陆架边缘的一个个岛屿是保证安全航海的重要的目标,所以在《使琉球录》中多次出现关于这些岛屿的记载。而在这些记载中,值得注意的是都认识到:过了赤尾屿,就到了“古米山”(现在的久米岛),开始进入了琉球的境内。
  现存最早的报告是1534年作为册封使访问琉球的陈侃写的,有如下记载:
  过平嘉山,过钓鱼屿、过黄毛屿、过赤屿。目不暇接,一昼夜兼三日之路。夷舟帆小,不能及,矣在后。十一日夕,见右[古]米山,乃属琉球者。夷人歌舞于舟,喜达于家。夜行彻晓,风转而东,进寸退尺,失其故处。又竟一日始至其山。有夷人驾船来问,夷通事与之语而去。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与册封使陈侃的船同行的乘琉球船的琉球人认为,看到了古米山(久米岛)就是回到故乡了,所以特别高兴,而久米岛上有琉球的官员在等待着从中国来的使节。
  1606年作为册封使的夏子阳所写的《琉球录》中也说,看到久米岛后,琉球人认为到家了而特别高兴,久米岛上的头领出来迎接,奉献了几只海螺。
  徐葆光的《中山传信录》(1719年)中在“姑米山”上注为“琉球西南方界上镇山”,另外还记载“福州五虎门至琉球姑米山共四十更船”。很明显,这是将久米岛作为与琉球的分界。
  周煌的《琉球国志略》(1756年)中描绘了一张《琉球国全图》,清楚地画了从琉球最南端的“由那姑呢”(与那国岛)到最北端的“奇界”(喜界岛)的各个岛(本岛及附属《国家图书馆藏琉球资料汇编》的三十六岛),西端是“姑米山”,而钓鱼屿、黄尾屿、赤尾屿等这些不属于琉球的岛屿都没有被画进去。在介绍琉球地理的“舆地”部分,对“姑米山”的记载是:“由福州至国必针取此山为准”。
  记录了1756年全魁、周煌的航程的潘相的《琉球入学见闻录》中写道:“十二日见赤洋(可能是赤尾屿)。是夜过沟祭海。十三日,见姑米山。姑米人登山举火为号。舟中亦举火以应之。十四日,姑米头目率小舟数十,牵挽至山西,下木定。”这里记载了靠近久米岛时琉球方面出迎的情况。
  从这些事实看出,从明代到清代,中国的册封使前往琉球之际,很清楚以钓鱼屿、黄尾屿、赤尾屿作为航道上的目标,琉球的领域是从久米岛开始,越过存在于赤尾屿与久米岛之间的海沟,就开始进入琉球了。对此,中国方面和琉球方面都是很清楚的。
  
  B. 琉球方面资料所记载的琉球范围
  作为记载历代琉球国王治世的历史书,蔡铎1701年编纂,由其子蔡温1724年改订的《中山世谱》中明确记载了琉球的范围。据其记载,琉球本岛由三府五州十五郡(应为二十五郡)组成,所谓三府是中头的中山府五州十郡,岛尾的山南府十五郡,国头的山北府九郡,另外有三十六岛。即“明以来,中华人所称琉球三山六六岛者也”。
  
  C. 日本方面资料所记载的琉球范围
  1768年,林子平在其《三国通览图说》(这里的三国指虾夷地、朝鲜、琉球)中收录了一张《琉球三省并三十六岛之图》,其中把琉球与日本、中国,以及台湾分别着色表示。在图中绘有钓鱼台、黄尾山、赤尾山,与福建、浙江是同一种颜色。
  德川幕府在统一全国后,于正保年间(1644—1647)命令各藩以六寸为一里的比例尺绘制各地地图以制作全国地图。作为萨摩藩的岛津私家文书保存下来的萨摩国地图和琉球国地图保管在东京大学史料编纂所中。东京大学史料编纂所史料集发刊100周年的纪念活动时,2001年12月在东京国立博物馆中公开展览了这一地图的原尺寸临摹品。琉球国地图由奄美诸岛、冲绳本岛、先岛诸岛三张组成,都是边长3米到6米的巨大的手绘图。这幅地图上连位于先岛诸岛的宫古岛北边的珊瑚礁都清晰地画了出来,因此不能不感叹当时测量的精度。1609年岛津藩进攻琉球以来,琉球国开始从属于中国与日本两国,琉球国与清国的境界不能不清晰。这一绘图描写的无疑是当时琉球及附属的36岛。
  属于琉球的岛屿是36个,而其中不包括钓鱼屿、黄尾屿、赤尾屿,这是当时琉球、中国和日本共同的认识。从地理的角度看也是十分容易理解的。钓鱼屿、黄尾屿、赤尾屿都位于大陆架的边缘,周围是200米以下的浅海。而再前往久米岛开始的琉球各岛,则必须通过一条深达1000—2000米的海沟,而且有黑潮,小船是很难渡过去的。而琉球本岛与先岛诸岛间分布了许多岛,由浅海相连,琉球的人们可以乘小船自由往来,所以能够形成36岛之间的网络。当时西班牙的贸易商曾记载说:沿先岛诸岛前进的话,要“每天夜间可以到陆地睡觉”。尽管有这么安全的航线,为什么册封使必须要沿钓鱼屿-黄尾屿-赤尾屿-久米岛这一路线前往那霸呢?因为不是民间贸易,而是代表国家的使节,当然要求他们走正式的路线。而不会是别的原因。这说明当时的领海意识是明确的,所谓的“无主地论”是不成立的。
  
  明治政府的公文所反映的日本领有的过程
  
  1871年8月29日,日本明治政府推行废藩置县,确立中央集权制的国家体制。本来与岛津藩有领属关系的琉球王国因此直接由明治政府领属了。但是这时琉球国同清朝的原来的关系也被承认,所以保持了两属关系。
  1871年11月,发生了琉球的渔民漂流到台湾被当地居民杀害的事件,明治政府以此为口实,在1874年2至12月出兵台湾,向清朝索取了50万两的抚恤银而告成功。
  1875年,明治政府断绝了琉球王与清朝的朝贡、册封关系,将琉球王迁到东京居住,到1879年4月则废除了琉球藩,改为明治政府直接管辖的冲绳县。当然,清朝方面并未接受日本对琉球的合并,琉球内部也有抵抗的势力。
  1880年,日本与清朝之间围绕日清修好条规的追加条款问题进行联络,发生了日本与清朝之间分割琉球的“分岛、改约”问题。日本方面提出宫古·八重山群岛归清朝,冲绳群岛以北归日本的方案,而清朝没有接受。到1880年末,交涉破裂。于是,日本与清朝之间关于琉球的所属问题一直没有解决而遗留下来。
  鸦片战争的失败暴露了清朝的虚弱,因此列强像鬣狗扑向猎物一样地不断向中国进攻。1884年6月法国在越南向清朝军队开战,7月法国舰队进攻福州,10月进攻台湾的基隆,被刘铭传击退。法国军队在1885年7月从澎湖岛撤退,中法战争终于结束。
  清朝同法国打仗的同时,还必须处理得到日本支援的金玉均等开化派的甲申政变和福建的福州的不稳定局面。在福州的琉球馆有反对日本统治琉球的琉球人,他们能向清朝政府传达日本在冲绳(琉球)的动向。1885年9月6日的《申报》以“台岛警事”为题报道说:“谓台湾东北边之海岛,近有日本人悬日本旗于其上,大有占据之势,未悉是何意见,姑录之,以俟后闻。”这是在呼吁警惕日本在台湾东北边海岛的动向。
  日本内务省当时确实给冲绳县令西村捨三发了一份内部命令:“调查冲绳县与清国福州间散在之无人岛”,其目的是要在上面建立国标。对此,冲绳县令西村捨三在1885年9月22日提出了“久米赤岛外二岛调查报告”,其中称:“钓鱼屿、黄尾屿、赤尾屿各情形与《中山传信录》之记载相符,当无可怀疑。清国向中山王册封之际,使船均详细掌握,分别给予名称,以其作为前往琉球之航海目标。故此次与大东岛相同,如踏查后直接建立国标,恐有问题。”这里,对内务省的意向表示了担心。
  外务卿(井上馨)的意见反映在以下文件中:
  1. 明治十八年(1885年)冲绳县久《米赤岛、久场岛、鱼钓岛国标建设之件》
  近来,清国报纸传言我国政府欲占领清国所属台湾地方之岛屿,呼吁清政府之注意。故在此之际,对此等小岛我拟采取暂时不轻动,避免不必要纷争之措施为宜。
  就是说,对于日本的企图,清朝已经有所警惕。而内务卿(山县有朋)对此则有下述结论:
  2. 《于冲绳县与清国福州之间散在无人之岛屿建设国标之件》
  秘第128号内,秘密呈报关于无人之岛建设国标之事。冲绳县与清国福州之间散在无人之岛屿调查,已如另纸呈报。然冲绳县令申请建立国标事,涉及与清国间岛屿归属之交涉,宜趁双方合适之时机。以目下之形势,似非合宜。与外务卿商议致冲绳县令。
  这里提出时机“似非合宜”,但是如果刘铭传不能击退法军,清国对台湾统治的薄弱点暴露出来的话,日本在1885年左右建设国标是十分可能的。
  后来在1890年1月13日、1893年11月2日,冲绳县知事又提出将钓鱼岛划入自己管辖范围的要求,都被明治政府搁置起来。但是,1894年日本发动了甲午战争,到日本即将胜利的1895年1月14日,内阁会议作出了认可建立国标的决定。
  井上清的论文《钓鱼诸岛的历史与领有权》中介绍了明治27年(1894年)12月27日内务大臣野村靖给外务大臣陆奥宗光的秘密文书,这就是秘别第133号文书。
  3. 《秘别第133号》
  关于久场岛、鱼钓岛上建立航标之情况,冲绳县知事之呈报已如别纸甲号所述。明治18年与贵省曾有商议后致冲绳知事之指令,已如别纸乙号所述。而今与当年之情形已经不同,故已另行文向阁议提出申请,谨与贵省商议。
   内务大臣子爵野村靖
  外务大臣子爵陆奥宗光殿
  现在我们从上述URL那里看到的不是这一文书,而是另外向内阁会议提出被接受的1895年1月12日的文书,内容是:
  4. 《关于在冲绳县下八重山群岛之西北久场岛、鱼钓岛上建立航标之事》
  秘别第133号关于航标建设之件冲绳县下八重山群岛之西北久场岛、鱼钓岛向为无人之岛,然近来有人尝试至该处捕鱼。故该县知事拟对该处实施管理,申请将上述各岛置于同县管辖之下设立国标。因上述各岛归该县管辖已被认可,故应允其建设航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