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1期


“反弹琵琶”:耀帮发展“西北农业的新思路”

作者:伍精华




  2002年10月,我率全国人大常委会《种子法》执法检查组来到兰州,视察了徐家山绿化工程示范区。在徐家山森林公园,我们参观了当年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支援的树种种植的纪念林。纪念林按地区分块种植,立上各地牌子,其中还有中南海单独的一块。这片纪念林,是1983年胡耀邦同志视察甘肃后,团中央根据耀邦同志的指示,号召全国青少年支援西北树种建立起来的,林中立了一块纪念碑,刻写了耀邦同志的题词:“种草种树,治穷致富”。现在纪念林已经郁郁葱葱,有的已经成材,成为西北干旱地区植树造林的一个好的示范。
  站在耀邦同志题写的石碑前,听着甘肃同志的介绍,我思绪万千。我对随行的同志说,耀邦同志当年视察甘肃并提出“种草种树”的一系列重要思想,这段历史我记忆犹新。当时陪同耀邦同志视察的,就有我们国家民委主任杨静仁同志,那时我就在国家民委任常务副主任,静仁同志任国务院副总理兼民委主任。静仁同志回京后在国家民委党组会上传达了耀邦同志一路上的指示,党组进行了认真学习,9月份又召开国家民委第三次委员(扩大)会议进行传达和学习,我在会上作了总结讲话,对贯彻落实耀邦同志的指示进行了部署。耀邦同志的思想是富有远见的,听说前两年中央一位主要领导到这里视察,也肯定了耀邦同志当年的思想,看看这片郁郁葱葱的林木,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2003年是耀邦同志提出这些思想20周年,甘肃方面可否搞一些纪念活动呢?后来我见到省里的几位主要领导同志,也说了这个意思。
  晚上参观考察回来,夜不能寐,浮想联翩。忆当年耀邦远见卓识,看今日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深有感触,半夜凑了几句诗,次日早餐时不避浅陋,读给了同行的同志:
  秋夜兰州未入眠,回眸一十九年前。
  种草种树新思路,反弹琵琶哲为先。
  草树畜牧促良田,治穷致富铸新篇。
  林木葱茏引思源,丰碑永树徐家山。
  话往回说。1983年7月中旬至8月初,日理万机的胡耀邦总书记到甘肃、青海两省视察,回途中还转到延安,出席在那里召开的北方旱地农业工作会议并作重要讲话。20天的行程,用耀邦同志的话说,“不唱天,不唱地,只唱一本‘草木记’”。沿途所到,耀邦同志紧抓“种草种树”这个题目,一路调查研究,一路交流思考,一路宣传动员。他针对西北、北方干旱地区,提出“种草种树第一”的思想,明确指出种草种树“是关系全局的战略问题”,“是农业发展的根本问题”,“是改造山川,治穷致富,逐步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的基础”,“是改变西北干旱地区自然面貌的必由之路”,他把自己这个新思路,形象地称为“反弹琵琶”。
  耀邦同志提出这些思想的时候,“文革”结束不久,人们的观念还是“以粮为纲”,要多开垦、多种粮。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总书记用这么长的时间,反反复复地强调种草种树、治理山河才能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极其难能可贵的,体现了一个政治家和战略家的远见卓识。
  耀邦同志这次考察途中的论述,是他长期学习、实践和思考的结果,是成熟的系统的思想。他一路谈古论今,深入浅出,从历史、现实、自然、社会、科学、全局、战略等多种视角,分析和阐述为什么要种草种树和如何种草种树。他的种草种树的思想,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具有开创性、科学性、实践性、群众性、全局性和战略性。
  
  种草种树要放在优先的战略的发展地位
  
  我国几千年的农业文明,总是伴随着不停地开荒、砍树、毁草。就是要多开辟田地,多种庄稼,以粮为纲。一切事务、活动都要服从这个“吃饭第一”的天下大事。吃饭就是吃粮食,粮食是主食,其他是副食。解放后这种观念仍然根深蒂固。但是这样狠抓粮食,始终也解决不了困扰中国千百年的粮食短缺问题。耀邦同志在调查研究之后,没有沿袭“多开荒、多打粮”的思路,而是指出在西北、北方干旱地区首先抓好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种草种树、草木育田、以牧促农等观点。他在北方旱地农业工作会议上说:“多年来我们有个老框框,就是怕没有粮食。越怕没有粮食,就越要单打一地抓粮食;但越是单打一地抓粮食,结果就越没有粮食。在这个问题上,看来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或者索性说,来一个思想大转变。我在甘肃说过,我说你们《丝路花雨》不是有一个‘反弹琵琶’吗?人们弹琵琶,一般放在怀里,《丝路花雨》却拿在背后弹,所以叫‘反弹琵琶’。由此得到启发,我当场作了两句打油诗:‘甘肃农业要开花,来他个反弹琵琶。’就是说,像甘肃,还有青海这类地方,索性把粮食自给这个问题暂时放下,不要老觉得粮食问题压力很大,老是只想着甩掉吃调入粮这顶帽子。甘肃、青海每年调进这些粮食,我说那不要紧,按你们调粮的那个指标,国家一斤不少给,保证你们这些地方主要抓种草种树,发展牧业。当然你们不要误会我这个话,以为可以放松粮食生产。我的意思是要抓种草种树,发展牧业,由此增加肥料,增产粮食。这四个环节都要抓,而就你们这些地方的现状来说,首先要抓的一个环节,是种草种树。草、林搞上去,畜牧业就上去了,肥料就上去了,粮食也就一定能够搞上去。中央讲过‘决不能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多种经营上去了,粮食生产也就搞上去了,这才是辩证法嘛。所以一定要来个思想大解放,狠狠地抓紧种草种树。最后的目的,是经过种草种树,发展牧业,达到粮食大增产。这就叫‘反弹琵琶’。”
  耀邦同志高瞻远瞩,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创新精神,提出了种草种树的伟大意义,赋予了种草种树以全局的宏观的战略地位。他在甘肃讲到:“种草种树,发展牧业,是改变甘肃面貌的根本大计。”到延安时他又指出:“要实现中国北方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在我看来,第一位的工作是种草、种树。”他把种草种树的好处归结为:“第一可以富起来;第二是以草以林促畜牧业,以草以林促粮食;第三可以促轻工业,促食品工业,促乳品加工、皮革加工、水果加工、干果加工、木材加工等等;第四还有助于促老天爷,改变他‘瞎指挥’、分配不均,改变气候。”“所以说,种草种树,确实是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一环,是农业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关系全局的战略问题。”
  种草种树,治理山河,改变面貌,是长期的战略问题,不是权宜之计。所以耀邦同志号召大家不但要有决心,而且决心要持久,十年不行,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一代一代接着做,要“搞出点名堂来,这样来促进农业面貌的改变,促进国家自然面貌的改变,促进国家经济面貌的改变。一改带几改,一个改革带动几个改革,一个改变带动几个改变”。这个工作,既有重要性、长期性,更充满艰巨性,所以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愚公移山的精神。他在延安时说:“1945年毛主席在延安讲了愚公移山,我们现在也讲愚公,我们不讲挖山,而是治山:绿化祖国,种草种树,发展畜牧,改造山河。要硬下这个决心,要想到这件事干得怎么样,不是小问题,而是对不对得起党,对不对得起人民,对不对得起已故的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同志,对不对得起后代子孙的大问题。”
  耀邦同志的论述,反映了深刻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考虑到当时“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我国还没有兴起的客观事实,耀邦同志的这些思想更显得远见卓识,弥足珍贵。
  
  要因地制宜,科学种草种树
  
  西北地区、北方地区的干旱、沙化、荒漠化成因,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耀邦同志提出要科学研究干旱的分布、类型和成因。他在延安的讲话中,运用大量的历史和现实资料,提出并分析了“中国干旱地区究竟有多大?干旱地区要分几种?干旱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减轻干旱、保证农业增产的根本出路在哪里?”等问题。他说,人治病首先要弄清病源,地球要治病,例如要治理干旱,就要弄清楚干旱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就许多地方来说,自然变化是基本原因,而人为破坏肯定也是重要原因。我们看到地球上有很多地方,都是曾经有草有树,后来被破坏了。他举了很多这方面的例子。他说:“讲干旱地区形成的原因,重要一条是几千年、几百年的人为破坏。不讲这一条,就不可能弄清楚由来,不可能弄清楚来龙去脉,害什么病和怎么治理也就弄不清楚。”
  看到了问题,弄清了原因,就要找出办法,解决问题。耀邦同志形象地说,现在我们的大地母亲很瘦弱、贫瘠,我们就要给她“粮食”吃,这个“粮食”就是草和树,因此就要大力种草种树。大地母亲强壮了,它才会给我们奶吃,即给我们粮食和肉食。耀邦同志引用了《老子》中的一句话:“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要求不要再搞那种掠夺式经营,要来个思想大转变、大解放,狠抓种草种树,这样才能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针对西北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种草种树面临许多困难这个现实,耀邦同志指出决不能盲干、傻干,要发挥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他说:“一个地方种什么草,种什么树,以及怎么种法,都需要在科学技术的指导之下,过细研究,具体落实。”针对西北地区的水、土、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耀邦同志强调要科学合理地搞好植被配置,指出:“只种乔木不行,因为只种乔木,保不了水土,还得灌木和草陪衬”,“许多地方,种树不行,可以先种草,先种灌木,这就叫种草起步,草、灌先行,以草养畜,促林促农。”
  长期以来,人们只要有点钱,总想都投到水利建设当中,存在重水利建设轻绿化保护的情况。这不是说不搞水利建设,实际上我们的水利建设投入还很不够。耀邦同志指出,水利建设要搞,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要种草种树,搞好绿化建设。他要求大家“多想草木,多做草木之梦”。他说,古汉语中,灌木叫“莽”,种草种树可以说就是要当“草莽英雄”。如果你们不做“草木之梦”,只梦那个龙王爷,不想当“草莽英雄”,只想当“东海龙王”,一心只想搞水利,那就“想到两下里去了”。
  耀邦同志十分重视种子问题,强调要因地制宜,“你那里适合种什么,先种什么,后种什么,都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具体安排”。西北树种紧缺,为解决树种不足,耀邦同志指出可以号召全国支援。他和陪同视察的团中央负责同志说,请团中央发动全国青少年,采集草木种子,支援西北,为绿化祖国做贡献。这既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又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有意义的活动。团中央后来开展了这项活动,影响很大,取得了成效。就这件事,后来有人批评耀邦乱指挥,说南方树种怎么能拿到北方来种呢?其实耀邦同志当时对活动讲得很清楚,他说:“大城市如京、津、沪可以不搞,它那里草木很少。还有南方各省,采集的树种不一定适合北方,可以自采自用。”实践也证明,南方的许多树种,也适合北方种植,兰州徐家山那片采种于全国的郁郁葱葱的纪念林,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耀邦同志尊重科学,还体现在他的工作作风上。在考察途中,他虚心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没有把自己的意见作为“金口玉言”,凌驾于别人意见之上,而是强调要多互相交流和探讨,让大家畅所欲言,充分发表意见。对待有关的科学研究和分析,他说,我讲的也是一家之言,可能同有些科学家不同,那也不要紧,百家争鸣嘛,你们讲错了,我不打你们的棍子,我讲错了,你们也不打我的棍子,这应当成为一种风气。
  
  种草种树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有利于群众
  
  种草种树是全局的战略的问题,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必须发动群众,进行广泛大动员。耀邦同志讲:所谓广泛,就是要党内党外都知道,男女大小都知道。还要深入,就是把道理讲得清清楚楚。还要持久,就是坚持不懈,不能这次开罢会就万事大吉。明年要讲,整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要讲,二十一世纪还要讲。大动员,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讲得通通俗俗,生动活泼,并且提出恰当而又鲜明有力的口号。现在我们有些东西,“洋话”太多,老百姓听不懂。例如什么“植被”等等,他听了会想,棉被都没有,要什么“植被”?所以要请你们注意,务必讲得通俗才好。历史上有个李自成,叫闯王,他的口号是:“迎闯王,不纳粮”。你看,六个字,大家就跟他造反了。我们革命战争时期,毛主席也提过一个著名的口号:“打土豪,分田地”。也是六个字,使亿万人跟着我们走。所以口号一定要通俗易懂,并且同人民群众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如果不紧密联系群众的切身利益,只说什么“改造山河”啊,提得蛮高,但是曲高和寡,动员力量就不大。
  耀邦同志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脑子里一定要有两个富:国家富,人民富。一定要把是否有利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兴旺发达和人民富裕幸福,作为检验自己一切工作对或不对的标准。离开这一条,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种草种树这件大事,主要靠发动群众,靠千家万户,千军万马。关键是要用政策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把种草种树同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使种草种树有利于群众的治穷致富,做到“谁种谁有,长期不变,子女继承”。必须让群众看到好处,得到实惠,才能真正地、持续地把群众动员起来,参与进来,才能让种草种树这个伟大的事业长久持续下去,遍地开花,才能逐步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也才能从根本上使人民群众脱贫致富。
  这次考察,耀邦同志发扬了他一贯的求真务实的作风。他说,我这次下来,政治形势没有讲,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没有讲,学习《邓小平文选》没有讲,就讲了个种草种树,我觉得这是个战略问题,对甘肃、青海来说是个天大的问题,把这个问题抓住了,我们干部的思想方法也就搞对头了,实事求是也来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文选的精神也来了。耀邦同志不从理论到理论,不讲套话空话,抓住主要矛盾和当地群众最关心的问题,通过抓实务来讲政治、谈形势。
  温故而知新,重温耀邦同志关于种草种树的一系列论述,深感其意义深远,极富理论上的创新意义和实践上的开拓价值。耀邦同志的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工作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多年来对我的思想、工作也深有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