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4期


从研究者到参与者

作者:李君如




  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已经落下帷幕,要问我有什么感受,我在会上说过一句话:“长期来作为研究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学者,我是人民政协这一独特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的研究者,这次作为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出席会议,已经成为一名参与者。”说体会,这是最大的体会。
  作为政协的参与者,就是从政协的外面进入到政协的里边。
  在里面看政协,首先看到的是一批老委员,他们不仅有经验,而且有正义感、有水平。我在社科界的小组参加讨论,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法律史研究所专家夏家骏委员和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陈漱渝委员,每次发言都慷慨陈词、鲜明泼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英文学研究中心主任瞿世镜委员,是我在上海社科院工作时的老同事,在英国文学研究中造诣很深,但在政协会议上光听他发言,还以为他是社会学家或经济学家,重大的社会问题熟记心中,大把的数据信手拈来,完全可以说是一名参政议政的积极分子。从这些有个性色彩的老委员身上,我们看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成功的,政协确实充满了团结和民主的气氛。
  顺便说一件有意思的事。政协委员的提案,是实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重要形式。但是,对于新委员来说,写出高质量的提案,并不容易。于是,在一次小组讨论时,老委员主动、热情地向新委员传授写提案的经验,同时对如何搞好提案工作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小组讨论休息时,我同与会采访的光明日报高级记者倪迅半开玩笑地说:“看来,提案也是一门学问,我们这些专家学者要当好政协委员,首先要研究‘提案学’。”事后,她写了一篇报告,题目就是《社科界委员切磋“提案学”》。她这篇报道是现场采写的,很生动,不妨抄录于下,因为从中可以看到新老委员是如何探讨和学习参政议政本领的——社科界的68名政协委员中有48名新委员,别看他们都是专家学者,但为了当好政协委员,他们虚心向老委员讨教如何写好提案。“我们这些书呆子什么都要冠以‘某某学’,好像成了职业病”,新委员李君如风趣地说:“要当好一名合格的政协委员,首先要研究一门全新的学问‘提案学’,履行好应尽的职责。”谷安林委员说,以政协委员的身份学习“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还是一门新学问,老委员的经验是宝贵财富。
  连任三届的老委员瞿世镜主动给新委员介绍写提案的体会。他说,写提案既要认真负责,又在锲而不舍。比如,我第一次提出有关储蓄实名制的提案时,有关部门答复得很简单;第二次、第三次就这个问题提交提案后,有关部门经过认真研究,决定在全国实行储蓄实名制。他的话使新委员获益非浅。
  经济学家张卓元也是老委员,他告诉新委员:对政协的提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是非常重视的。他提了两件事,一件是1998年我国经济“软着陆”成功后,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存在不同看法,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经过调研,提出重要建议,中共中央领导看到后非常重视,亲自作了批示。另一次是1999年初,经济委员会就国有企业改革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得到国务院领导的重视。张卓元说到这里,话锋一转补充道:当然,我们不能以领导是否重视作为提案的唯一标准。我们要以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实事求是地研究问题,写好提案。
  上海市政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战也是老委员,他提醒新委员,写提案的关键在于提高质量,而不是追求数量。这些老委员多是专家学者,看问题颇有独到之处。晚上回到驻地,不少新委员在灯下斟酌、充实自己的提案。
  至于我在会上提交了什么提案,就不在这里赘言了。
  我想再多说一句的是:尽管自己已经从一名人民政协的研究者成为参与者,但“参与”本身也包括“研究”的内容。我在小组会上说过,我们不仅要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且要深入研究人民政协的历史和经验,尤其要从新世纪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出发,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一基本制度。当然,提出这样的想法是容易的,要做好它是不容易的。
  (责任编辑:晓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