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11期


走近彭真

作者:赵 晋




  今年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和国第四任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诞生100周年。在筹办纪念活动的过程中,工作越深入,越感到一位令人敬仰的长者迎面而来。彭真同志70多年的奋斗历程,从普通的贫苦农民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的传奇般的经历,对致力于追求人生价值的后来人,既有启迪,更有鞭策。
  
  黄土地上的农家子弟
  
  2002年3月,当我们来到彭真的家乡山西省侯马市垤上村,站在彭真故居的土窑洞前时,禁不住感慨万端。这是100年前彭真出生的窑洞。彭真的二弟媳成景春老人至今仍居住在里面。两孔窑洞虽然曾经维修过,但仍已破旧不堪。当地政府已经决定,作为青少年教育基地,要对窑洞进行保护性维修,长期保留。1986年彭真回到家乡时说过:“文化革命给我定了个成分,说我是地主。我这个窑洞说明我不是地主。”
  彭真原名傅懋恭,1902年10月12日出生在山西省。曲沃县垤上村(今属侯马市)。其父傅维山,幼年随父母从原籍山东省桓台县玉皇阁村逃荒到晋南,辗转落户曲沃县。一家人借住在垤上村西沟的破旧窑洞里,艰难维持生计。由于所住窑洞紧邻浍河,水大时会灌进窑里,不得不在附近高处另打了窑洞。彭真就出生在自家所挖的窑洞里。他有兄弟姐妹共8人,他居长,有两个弟弟,五个妹妹。为了度过饥荒,彭真的母亲怀孕七八个月时还要上山摘酸枣,有时要在山上的破庙里过夜。酸枣晒干后碾成细末,再掺上糠,做成枣面糠饼充饥。
  由于家境贫寒,当同龄人还只懂得玩耍的时候,彭真六七岁就开始随父亲下地劳动。后来又学会了纺线。白天下地做农活,晚上与家人一起纺线贴补家用。年龄稍大些有时还要挑上家里种的蔬菜到集上去卖。少年彭真过着极普通的农民生活。照这样的生活继续下去,彭真会象黄土地上的干百万农家子弟一样,在田间地头度过普通农民的一生。
  
  迟到的求学生涯
  
  彭真的祖母傅张氏,自幼练就一身好武功,以至于动起手来几个男人不能近身。老人家为人仗义执言,深受街坊邻里尊重爱戴。作为一家之主(彭真的祖父早年辞世),老人办事丁是丁卯是卯,说到做到。彭真的父亲傅维山也是精明干练,并且精通珠算。在祖母的精心安排和父亲的带领下,彭真一家人辛勤劳作,家境逐渐好转。当彭真可以腾出手来上学的时候,傅维山给他请来一位私塾先生,同时教本村的几个少年。傅维山的本意,是要把彭真培养成乡村教书先生。
  1916年彭真14岁时,开始在本村读私塾。私塾先生傅学海,是彭真的本家远房侄子,年龄大辈份小。14岁的彭真开始读书的时候,已经应该是小学毕业的年龄了。由于在同学中年龄最大,又最懂得用功,加之天赋极高,理解能力强,彭真在私塾中深受先生喜爱,傅学海经常为他单独增加教学内容。在从容应付私塾课程以外,彭真还忙里偷闲晚上凑到人群中听讲历史故事。民间流传的梁山好汉、岳飞抗金等故事情节,深深印在少年彭真的脑海里,使他从传统故事中得到了反抗压迫、报效国家的启迪。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彭真在乡间贫苦的生活中感受到太多的不公平。在乡间口碑文学得到教益并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少年彭真立志铲除不平,匡扶正义。
  1918年,彭真以优异成绩考入设在侯马的曲沃县立第二高等小学。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彭真作为曲沃二高的宣传队长,曾带领同学们上街游行,宣传抵制日货。在曲沃二高读书期间,彭真还经常一大早担上自己家里种的蔬菜到集上卖,卖完后再到学校上课。1921年彭真高小毕业。1922年,在父亲和祖母的支持下,彭真背起行李卷,只身离别家乡,到太原求学。由于上中学开销较大,家里又不宽裕,父亲傅维山和叔叔傅维河兄弟二人对彭真到省城继续求学发生意见分歧,不得已分了家。
  彭真的求学生涯虽然为时已晚,但傅维山决心让长子读私塾的决定毕竟成为造就一位伟大历史人物的关键一步。六年后又支持儿子到太原继续求学,使彭真得以开阔眼界,结识一批先进分子,从而走上革命道路,成长为人民革命领袖。
  
  踏上辉煌人生路
  
  彭真到太原后,于1922年9月考入山西省立第一中学,编人旧制中等科第34班,学制四年。几年前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彭真开始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到省立一中读书,为他在接受革命影响方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山西省立一中是山西共产主义运动的发源地。省立一中毕业的高君宇,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批党员之一、党的早期革命活动家、山西共产主义启蒙运动的先驱。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李大钊的直接领导下,1921年5月,高君宇在省立一中组成了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高君宇在太原的革命活动,使他成为包括彭真在内的一批有志青年走上革命道路的引路人。十几年前彭真在应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室请求所写的一副题词中明确指出:山西党史要从高君宇写起。
  1922年9月彭真刚入学不久,就参加了省立一中的社会主义青年团员贺昌、李毓棠等人以省立一中青年学会名义发动的驱赶一中校长魏日靖的斗争。魏日靖在一中对学生实行专制,限制学生的人身自由,打击追求进步的学生。驱赶一中校长魏日靖的斗争兴起后,通过罢课、请愿和反抗军警镇压,迫使山西军阀阎锡山宣布撤换魏日靖。在这次斗争中,彭真结识了贺昌等青年团员和进步学生,被吸收为一中青年学会会员,并担任了青年学会主办的业余平民小学校长。在学习、工作之余,彭真研读了通过青年学会得到的大量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进步书籍,逐步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1923年5月,彭真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经高君宇、李毓棠介绍加人中国共产党。近60年后,彭真回忆了他接受马克思主义和入团入党的过程。1983年1月24日,他在给《山西青年》杂志的信中写道:“(一)粗浅的唯物史观知识,使我确信: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是最后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这是历史自己的道路,也是中国唯一的出路。自己决心走这条路。(二)要走这条路,必须接受无产阶级先锋队——共产党的领导,服从党的纪律,为党为革命牺牲个人的一切。自己决定这样做。(三)这就必须用无产阶级思想与马列主义不断改造自己,清除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必须深入群众。当时,实际是深人工人中去,锻炼改造。”
  彭真加人中国共产党后,先后任中共太原党组织负责人、太原团地委书记、党支部书记。在革命斗争中,由于坚定勇敢并善于组织领导,彭真迅速成为公认的领袖人物。1925年5月,时任中共太原支部书记的彭真发动领导了太原人民的反房税斗争。阎锡山为了弥补军费和财政不足,决定在山西全省征收房屋估价税,税率为房产估价的9%。在彭真等领导下,太原学生以罢课、请愿方式掀起反房税运动。这项斗争波及山西全省。在彭真、潘恩溥(省立一中学生,共产党员,曾任太原团组织负责人)等与阎锡山的直接谈判中,迫使阎锡山当场写下手令:“房屋估价契办法,着即取消。关于此项税款,如有收起者,立即退还,以昭公允。”由于在革命斗争中暴露了身份,1925年8月,彭真奉中共北京区执行委员会和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党团的指示,到石家庄任正太铁路总工会秘书,兼管党的工作。在石家庄,彭真领导了铁路总机厂和大兴纱厂的工人运动。9月上旬,军警到彭真等人住处抓人,适值彭真外出躲过一劫。与他一起工作的高克谦(共产党员,正太铁路总工会秘书)被捕后遇害。
  1926年5月,彭真遭到石家庄反动当局通缉,党组织遂调他到天津工作。在天津,彭真先后任区委书记、市委书记、顺直省委(管辖区域相当于中共中央北方局)常委、组织部长等职。曾组织领导北洋、裕元等纱厂以及附近小刘庄、西楼等5村的工农运动。由于年幼时受祖母习武练功的影响,彭真在天津河西区西楼前街发起设立了国术馆,以练武术为掩护号召和团结革命群众。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顺直党一度处于混乱状态。1928年9月18日,曾主持顺直省委工作的蔡和森向中央常委会汇报工作时特别指出,在顺直党混乱时期,“仅傅茂公(即彭真)可以做一点工作”。
  1929年6月7日,顺直省委为了加强对北平党组织和邮电工人怠工斗争的领导,决定彭真任中共北平市委书记。6天后,彭真因叛徒出卖被捕,未能到北平赴任。直至20年后北平和平解放前夕,彭真再度被任命为中共北平市委书记。建国后担任此职直到1966年,共达17年之久。
  
  逆境中坚持理论学习
  
  彭真在太原读书期间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确立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此后,无论在繁忙的工作中,还是在紧张的战争环境中,以至于在监狱中,他始终坚持理论学习。1929年6月13日,彭真在天津被捕入狱,先后在天津河北省第三监狱和北平河北省第二监狱度过了6年多的铁窗生活。入狱后,彭真组成了党支部,并被推为书记。针对政治犯遭受残酷迫害,伙食极其恶劣等情况,狱中党支部组织难友奋起抗争。在北平河北省第二监狱的绝食斗争中,彭真等提出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允许政治犯阅读书报。经过殊死的斗争,狱方不得不答应政治犯们提出的条件。彭真等被关押在第二监狱时,正值张学良主政北平。当时,为了防止政治犯闹事,对狱中共产党人看《水浒》、《三国演义》等书严加禁止,而对他们阅读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洋书”却不甚介意。因此,经过斗争后彭真得以利用坐监狱的空闲继续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并组织难友共同学习。长时间的学习与思考,使得彭真在理论上具有很深的造诣。1941年他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回到延安后,他的理论水平得到毛泽东的赏识。从1942年开始,彭真先后任中共中央党校教育长、副校长,主持中央党校工作,直至抗日战争结束。1945年中共七大和七届一中全会上,彭真当选为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不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兼中央党校校长。1945年8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周恩来赴重庆与国民党领导人谈判。行前,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于8月23日决定增选陈云、彭真为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
  “文化大革命”中,彭真被关进监狱长达9年。他的坚定信念和不屈性格,使他再次充分利用失去人身自由的时间,仔细研读马列主义和毛泽东著作。监狱中没有纸和笔,他就把女儿送来的画报和牙粉袋撕成窄窄的纸条,嚼烂米饭粒贴在书上,标出重点,加强记忆。几年内被他用这种方式标出重点的书竟有30多本。1975年出狱后,彭真被安置在陕西商县一处偏僻的地方,仍然身处逆境。他一如既往坚持理论学习,用钢笔在自制的小本子上写下了密密麻麻、整整齐齐的读书笔记。
  
  达观的平民政治家
  
  1936年5月,彭真率领白区代表团出席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的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白区工作会议,在直接接触中深入了解了毛泽东的思想和品格,认定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当之无愧的领袖。“文化大革命”中他蒙冤10余年,一个重要原因是毛泽东对他的误解与偏见。恢复工作后他仍然旗帜鲜明地捍卫毛泽东思想。1991年3月,他在参观中共一大会址时,欣然写下了“世世代代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旗帜,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奋斗”的题词。反映了他不计个人恩怨,始终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的广阔胸怀。彭真的这一特点,也表现在他处理“文化大革命”对自己的亲属造成不幸的问题上。“文化大革命”中,彭真的家庭成分被毫无道理地由下中农改为地主。他的母亲、一个弟弟、一个侄子被斗致死。彭真冤案被平反后,垤上村一些人十分担心因自身的过错而受到打击报复。1986年5月,84岁高龄的彭真委员长回到故乡。他在同垤上村干部、群众座谈时,要求乡亲们不算“文化大革命”时的旧帐,把那些旧仇宿怨统统扔掉,团结起来,干社会主义,搞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席话给垤上村带来了安定祥和。
  青少年时期的彭真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中,艰苦备尝,目睹了人民的疾苦和社会上的种种不平。他少年立志,铲除不平,匡扶正义。在领导革命和建设事业中,他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人民的幸福,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努力促进他理想中的平等、民主与法制的实现。
  人民最需要平等。平等的实现也是彭真一以贯之的追求。1942年11月9日,在全党整风的高潮中,延安《解放日报》刊登了彭真在中央党校一次大会上的报告。他强调指出:“在真理面前大家是一律平等的”。此后,他在几十年间多次在关键时刻响亮地提出了“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口号。1965年9月,在文化领域中“左”的错误已经相当严重的形势下,彭真在《关于学术讨论的几个问题》的讲话中,响亮地提出“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在著名的《二月提纲》中仍然坚持这个口号。“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提法始见于1954年彭真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的发言中。他指出,有些干部自恃有功劳、“苦劳”,总想把自己超于法律之外,为所欲为。这是一种骑在人民头上的封建地主和封建王侯思想的反映,对党和国家危害极大。“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写进了1954年的宪法。1975年修改宪法时,这句话被删掉,1982年的宪法中又得以恢复。
  彭真是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奠基人。在领导制定法律的同时,他又主张把法律交给老百姓,强调“法律要备而不繁,简明扼要,便于群众掌握”。他指出,“要通过法律确定的国家制度使人民把国家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的报告中,彭真强调:“十亿人民掌握国家权力,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可靠保证,也是我们的国家能够经得起各种风险的可靠保证。”为了在广大农村加强民主制度建设,20世纪80年代初,彭真提出健全基层民主制度的思想。他认为,没有基层的直接民主,社会主义民主就缺乏全面的巩固的群众基础,办好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是国家政治体制的一项重要改革。在完备村民自治法律的同时,彭真又致力于“民告官”制度的建立。1988年中国的“民告官法”——行政诉讼法颁布时,彭真已经卸任,但这部法律是在彭真任委员长时起草的。
  坚持真理,存真求实,是彭真一生的追求,更是他做人做事的一大特点。1936年,他多次以“炜实”为名在党内刊物上发表文章。1937年,他正式改名彭真。身边工作人员多次问他的名字的由来和含义,他始终笑而不答。笔者了解到,彭真的母亲姓魏,炜字与魏谐音,是光明的意思。他的外祖母姓彭,这大约与他所用姓氏不无关系。而偏爱真、实二字则反映了他为人处世的观念和行为准则。
  (责任编辑:瑶 池)
  
  图文并茂话彭真
  
  为了迎接党的十六大的召开,纪念彭真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群众出版社近日出版了《世纪对话——忆新中国法制奠基人彭真》一书。该书采用访谈录的方式,通过采访二十几位与彭真同志工作中有交往的省部级干部,勾勒出他在五十、六十年代和改革开放以后的国务活动情况,重点介绍了他对新中国的公安、司法工作和立法工作所作的卓越贡献。对全国从事政法工作的干警以及想了解政法工作的广大读者,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书的访谈录还包括采访彭真同志的警卫、秘书、保健医生、护士等,从彭真同志的日常生活中,反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风亮节。该书收录了几十张与彭真同志有关的珍贵历史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