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10期


从“解放台湾”到“和平统一”方针的演进

作者:何仲山




  
  毛泽东认为,在朝鲜停战后没有及时提出“解放台湾”的任务是不妥的
  
  1949年10月24日晚,解放军第十兵团第二十八军、二十九军中的3个加强团近万人,猛攻金门西北角古宁头阵地,顺利登陆,夺得古宁滩头阵地。在未巩固滩头阵地之前就分两路向蒋军纵深猛插,击溃防守金门的李良荣兵团。没料到,蒋介石把从汕头撤出的胡琏兵团派到金门进行反包围,切断了解放军后路。由于解放军登岛时,潮水退落,渡船搁浅在海滩上,遭敌机轰炸,损失殆尽,后续部队无船可乘,不能渡海增援。25日,仅有10个排登岛增援。蒋军和解放军双方众寡悬殊,解放军登陆部队苦战3天3夜,大部壮烈牺牲,一部被俘,损失近1万人。
  11月3日,人民解放军进攻舟山群岛中的登步岛,又遭失利。
  金门岛和登步岛作战的失利,引起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高度重视,开始认识到渡海作战的艰巨性和渡海技术条件准备的极端重要性。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认真总结了金门岛和登步岛作战失利的教训,指导人民解放军顺利解放了海南岛、舟山群岛、万山群岛等沿海岛屿。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军进驻台湾和台湾海峡,公然以武力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中国共产党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以后,人民解放军的战略重点由东南转向东北,解放台湾的计划被迫搁置。
  朝鲜战争结束后,台湾问题又重新突出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为遏制、孤立中国,在亚洲策划与缔结了一系列“安全防御条约”,1954年又在积极策划美台《共同防御条约》,以营造一个对华环形包围圈;并制造“台湾地位来定论”,“台湾中立化”、“两个中国”等谰言。
  在美国的庇护下,蒋介石年年都在叫嚣“反攻大陆”。国民党军队对大陆的军事骚扰有增无减。
  鉴于上述情况,1954年夏,毛泽东认为,在朝鲜停战后没有及时提出“解放台湾”的任务是不妥的,现在若还不进行此项工作,“将犯严重的政治错误。”指出,为击破美蒋的军事和政治联合,必须向全国、全世界提出“解放台湾”的口号。
  当时,美国及其盟国采取遏制、孤立中国的政策,非法剥夺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只有20个国家与中国有正式的外交关系,其中10个还是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中国缺乏向国际社会表达意愿并吸引注意的必要渠道。在没有更好的选择的情况下, 中国不得不采取炮击金门这种有限的军事手段,以向国际社会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
  1954年9月3日至11月20日,厦门前线炮兵部队先后对大、小金门的国民党军军事目标进行炮击。这次炮击金门,时间不长,从军事意义说,只不过是规模很有限的地面炮火袭击,但是,在政治上所产生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炮击金门一下子把台湾问题提到全世界面前,同时也使美国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声称这是他执政最初18个月中遇到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一方面,美国不得不与盟国进行协调,以求取得一致的立场,但是美国的盟国英、法、加、澳、新都公开反对盟国为保卫金门而战。另一方面,美国却不得不去安抚台湾,很不情愿地被蒋介石拖着走,允诺协助防守金门。台湾一再借口说,如果从金、马撤军,将使士气大伤,台湾也行将不保。为了从困境中解脱出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建议通过联合国安理会安排停火,并怂恿新西兰提出这个议案。在全世界高度关注台海形势的情况下,中国关于台湾问题的基本立场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从这点来说,炮击金门达到了中国的目的。
  炮击金门的另一个目的是声东击西,吸引美蒋的注意力,掩护解放大陈列岛。朝鲜停战后,解放军的作战重点转向浙江方向。中共中央根据国际形势和人民解放军的作战能力,在解放沿海岛屿问题上重新制定了从小到大,逐岛进攻,由北向南打的方针。根据这一方针,大陈岛被选为解放沿海岛屿的第一个目标。
  1955年1至2月间,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海战役,解放了一江山岛和大陈岛,至此,浙江海域全境得到解放。
  尽管中国领导人采取种种措施,降低一江山岛战役所引起的国际震动,但是,多种非中国主观能控制的因素影响着事态的发展。
  首先,美国错误地判断中国炮击金门及一江山岛战役的真实意图。他们很难区分炮击金门和攻占一江山岛战役的不同,二者给他们带来的结果,给他们造成的困境是一样的。为了支持台湾,美国加快了与台湾缔结《共同防御条约》的步伐。1955年1月下旬,艾森豪威尔又进一步向国会提交了“授权总统使用武装部队协防台澎有关地区案”(又称《福摩萨提案》。)
  美国国会的对华态度由于台海局势的刺激变得更加敌视、更加僵硬,使杜勒斯的对华强硬政策获得广泛支持。国会与政府在对华政策上达到空前的一致。美国国会以压倒多数批准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和《福摩萨提案》。《条约》与《提案》把金门、马祖等外岛的防御问题与台湾防御联结在一起。尽管《提案》给了艾森豪威尔总统处理外岛问题的机动权,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也为台湾当局固守金、马和中国政府将金、马留在台湾手中,作为海峡两岸的连接点提供了借口与条件,这当然又是美国决策者们始料未及的。
  在人民解放军进占大陈岛后,按计划,整个战役基本结束,部队在1月底已停止大规模军事行动。中国领导人认为,台海局势应就此缓和下来。但是,美国再次错误地判断了形势,认为共产党中国目前正企图用武力夺取台湾,即便放弃金、马也无法中止中共的决心。为了保卫金、马,防止共产党中国进一步进攻台湾,美国应采用包括核武器在内的一切打击手段。
  美国的原子威慑和战争叫嚣使本来应该缓和下来的远东局势持续紧张,引起了许多亚洲国家的担忧。1955年4月在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总理为解除这些国家的担忧和澄清事实真相,公开表明了中国的立场:“中国人民同美国人民是友好的。中国人民不要同美国打仗。中国政府愿意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讨论和缓远东紧张局势的问题,特别是和缓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问题。”
  美国注意到周恩来的公开声明,经过两个多月的考虑,于7月13日经由英国表示愿与中国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会谈。从1955年8月1日起,中美开始举行长达15年的大使级会谈。一场箭拔弩张的危机变为谈判桌上的和平对峙。
  
  中央认为,台湾宁可放在蒋氏父子手里,也不能落到美国人手中
  
  1958年金门炮战的影响深远,恐怕是海峡两岸的领导人都始料未及的。
  1958年8月23日17时30分,人民解放军以猛烈的炮火轰击金门各岛,并随即对金门岛进行全面封锁。炮战持续85分钟,火力的猛烈和密集,后来有人评论:“与攻击柏林的炮火差不多,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国民党军“澎湖防卫部”和“金门防卫部” 副司令吉星文、赵家骧、章杰当场毙命。
  金门炮战开始后,美国政府改变在中国沿海岛屿实行的“战争边缘”政策为“脱身”政策,准备以放弃金、马来换取中国承认美国在台湾不走的事实,搞“两个中国”。
  1958年9月30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批评台湾当局,不应该把那么多的军队放在金门、马祖,“使这些部队继续驻扎在那里不是明智的,也不是谨慎的,”并且说,“我们没有保卫沿海岛屿的任何法律义务。我们不想承担任何这种义务。”
  台湾国民党当局知道,金门、马祖等岛屿已成为台湾与大陆在地域上和政治上最后联系的纽带。金、马两岛在行政上属于福建省,如果台湾当局放弃金、马,等于放弃对中国大陆及其他地区的主权主张,而降格为地方性政权。因此,防守还是放弃金、马成了关系台湾当局政治命运的问题。对此,台湾当局寸步不让。10月1日,蒋介石对美国记者谈话时说,杜勒斯9月30日的谈话只是片面的声明,台湾当局“没有任何义务遵守它。”同时蒋介石偕夫人宋美龄亲临金门地下战壕巡视,并派蒋经国三赴金门慰问,鼓舞士气,摆出死守金门的强硬姿态。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综观金门炮战引起的强烈国际反响,实战中美国的表现,以及美台在金、马问题上的激烈争斗,对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以及台湾问题中的沿海岛屿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中共中央开始酝酿并形成对台湾及沿海岛屿的新政策。
  10月3日至13日,毛泽东连续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讨论台湾海峡形势。会议决定,为反对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图谋,让蒋军留在金门、马祖。但我们在宣传上仍要大张旗鼓,坚持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金、马打炮是中国内战的继续,任何外国和国际组织都不能干涉;美国在台湾驻扎陆空军是侵犯中国领土主权,美舰云集台湾海峡是蓄意制造紧张局势,都必须完全撤退;反对美国制造“两个中国”,反对美国霸占台湾合法化;我们和蒋介石通过谈判解决金、马以至台、澎问题。
  10月5日,中共中央向党内发出《关于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军事斗争的指示》,指出:立即解放金、马,同“把解放金马和解放台湾统一起来解决的长远利益比较起来,则不如把金马暂缓解放仍由蒋军占领似乎较为有利。”10月6日,毛泽东起草的以国防部长名义发布的《告台湾同胞书》,公布了对台湾的新政策。接着,毛泽东又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命令》、《再告台湾同胞书》等文告,详尽地阐明了这一新政策。并决定,从民族大义出发,停止炮击金门,以利台湾军队固守。
  1958年金门炮战对两岸关系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经过金门炮战,海峡两岸领导人在“一个中国”共同利益的基础上,配合默契,台湾军队未从金门撤出,挫败了美国“划峡而治”的阴谋。双方的政策都进行了调整,海峡两岸由过去激烈的军事对抗,转为以政治对抗为主,军事对抗为辅的冷战对峙状态。国民党领导人逐步放弃了“反攻大陆”的口号,把主要精力放到经营台湾上。
  金门炮战后,毛泽东对台湾回归祖国问题又作了进一步思考,提出许多重要原则。他表示,台湾如果回归祖国,照他们(蒋介石等)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水里的鱼都是有地区性的,毛儿盖的鱼到别的地方就不行。但是,美国不要蒋时,蒋可以来大陆,来了就是大贡献,就是美国的失败。毛泽东还请人转告台方:蒋介石不要怕我们同美国人一起整他。蒋同美国的连理枝解散,同大陆连起来,根还是他的,可以活下去,可以搞他的一套。关于军队问题,可以保存,我不压他裁兵,不要他简政,让他搞三民主义。
  1960年5月22日.毛泽东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研究并确定了关于台湾问题和对台工作的总方针。中共中央认为,台湾宁可放在蒋氏父子手里,也不能落到美国人手中。对蒋介石我们可以等待,解放台湾的任务不一定要我们这一代完成,可以留交下一代去办;现在要蒋过来也有困难,问题总要有这个想法,逐步地创造些条件,一旦时机成熟就好办了。
  1961年6月13日,毛泽东在与来访的印尼总统苏加诺谈话时进一步提出:“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提出的这些原则,后来由周恩来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为:(1)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陈诚、蒋经国亦悉由蒋意重用;(2)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拔付(当时台湾每年赤字约8亿美元);(3)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征得蒋之同意后进行;(4)互约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
  为了使蒋介石了解中共的对台政策,周恩来特意接见张治中,请张致信蒋介石,转达中国共产党对台新政策。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迫使台湾当局固守的“三不”政策被突破
  
  70年代末80年代初,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同时,当时的台湾当局坚持一个中国立场,两岸存有共识与合作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在提及台湾问题时,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来代替“解放台湾”的提法。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布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国家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
  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使海峡两岸关系不断得到改善,迫使台湾当局固守的“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被突破。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以后为解决两岸交往中衍生出的具体问题,海峡两岸先后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两会经过长期商谈,于1992年达成关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即“92共识”。在此基础上,1993年两会领导人以民间名义公开举行了1949以来两岸最高层次的会谈——“汪辜会谈”。
  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这个讲话精辟地阐述了邓小平关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精髓,并就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提出了八项主张。这一讲话体现了党中央对台方针政策的一贯性、连续性和在新形势下的深化和发展。在八项主张指导下,全党都来做对台工作,使两岸关系在许多方面出现了新局面:
  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台独”、“两个中国”等分裂活动。针对李登辉访美并大肆鼓吹“两个中国” 的严重事件;针对陈水扁拒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和“92共识”的顽固立场,针对他公然声称“台湾跟对岸中国一边一国”以及“公民投票”决定“台湾的前途、命运和现状”的言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进行了坚决斗争,取得成效。台湾在民进党执政下,主流民意仍然是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要求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台湾各种民调显示,“一国两制” 在民众中的支持率不断上升,而且40岁以下支持者居多。到2001年底,世界60多个国家的华侨、华人相继成立了共约100个“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或类似组织,并纷纷举行以反“独” 促统为主题的演讲、座谈、集会、游行等活动,从而在世界华侨华人范围内形成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任何形式“台独” 分裂活动的大环境。
  2、排除各种干扰,推动两岸人员往来和各项交流与合作。中国政府根据形势的发展,全面发展两岸关系。两岸人员交流逐年增加,2000年首次超过300万人次,交流内容遍及各个领域并日益深入。祖国大陆对台胞投资保护的执法力度加强,两岸经济关系愈趋密切,1995年至2001年两岸间接贸易总额达1635.5亿美元,比两岸自有间接贸易以来的前17年(1978至1994年)的总和还多870.94亿美元。两岸直接通邮、通航取得局部进展,全面直接“三通”已成为必然之势。
  3、改善大陆投资环境,台商投贸大陆大幅上升。祖国大陆将保护台商纳入法制化轨道,并对台商投资的领域、项目和方式实行“同等优先,适当放宽” 的原则。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台湾经济衰退,去年出现50多年来的首次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台商投资大陆明显升温。据外经贸部统计,2001年,新批台资项目4196项、合同合资金额69.04亿美元、实际使用台资31.58亿美元,分别比上一年同期增长36.15%、73.1%、32.83%。2001年台商投资大陆增长幅度,成为1995年以来最大的一年,其中实际利用台资数扭转了1997年后连续出现负增长的态势。台商对大陆投资的新一波热潮,在2000年已经启动的基础上,2001年正式掀起,台商投资项目日趋大型化,投资领域逐渐向金融、保险、医疗、电讯、航空等领域扩展,台资企业结构逐渐以知识密集和资本密集的电子、信息等高科技产业为龙头和主体,台湾上市公司40%多到大陆投资。
  2001年底和2002年初,中国和中国台北先后加入世贸组织,又为台商扩大对大陆的贸易与投资,为两岸的经贸交流与合作,为两岸关系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4、因势利导,积极推动两岸对话与谈判。鉴于海峡两岸已进行的十多次事务性商谈已涉及政治问题,但在原有框架内又无法解决,祖国大陆因时顺势推动进行两岸政治对话与谈判。通过海协会长时间的积极努力,在1998年10月促成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首次率团参访大陆,拉开了两岸政治对话的序幕。台湾当局新领导人上台后,江泽民多次表示,台湾不管谁当权,我们都欢迎他来大陆谈,同时,我们也可以到台湾去。但是,对话谈判要有个基础,就是首先必须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在这个前提下,什么都可以谈。台湾新领导人上台后,拒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对话与谈判的基础被毁,但从总的趋势来看,在一个中国原则下进行两岸政治对话与谈判,已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客现需要,台湾当局对两岸政治对话与谈判终将无法逃避。(责任编辑:萧 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