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9期


有关话剧《野玫瑰》

作者:张 颖




  年纪稍长的文艺界人士,都会知道抗日战争期间(1937-1945)在重庆,也就是当时国民党政府的陪都,话剧演出活动有过非常辉煌的一页。许多进步戏剧的演出激励着国统区的人民坚持抗日,为争取战争胜利起过很大作用,也显示出中国共产党人领导文艺活动的巨大生命力。每到冬季重庆大雾,1941年皖南事变后,日本飞机不能来轰炸重庆,戏剧演出就兴旺起来。两三年间的雾季,演出新创作品话剧上百部,这是话剧史上前所未有的。其中,不少话剧至今仍被视为佳作,如夏衍的《法西斯细菌》、曹禺的《北京人》、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等等。当时的这些活动可以说都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从剧作家和导演、演员以至舞台工作者,他们都拥护共产党坚持抗战进步民主的主张。反对国民党投降、反共、独裁。由于当时一面倒的形势,所以国民党在文艺戏剧等方面很少作为。
  1942年,国民党中宣部面对这种情况,当然是心有不甘,于是找到了发表于昆明《文史杂志》的话剧本《野玫瑰》。作者是战国策派人士陈铨庭,当时的战国策派崇尚武力、独裁。思想上与希特勒很接近。差不多同时,在"中国万岁剧团"内也有个别导演、演员很喜欢《野玫瑰》这个剧本,很想排演。剧本的故事梗概是:国民政府选派一个相貌美的特务夏艳华到北平当间谍,以舞女身份出卖色相,打入伪政府政委会主席王立民身边,窃取情报并伺机搞暗杀活动。她的旧恋人刘云樵亦是特务,也被派到北平,他原是王立民之妻侄,遇到夏艳华,互相不露真相,刘云樵不满意夏艳华的行为,与王立民之女相爱,夏为了保密身份,自命为野玫瑰,并帮助刘云樵脱险......可以说,剧本创作本身也并非一无可取,技巧上是学欧洲古典四一律形式。四幕一景,仅七个形式角色,每个角色都有戏可演。情节曲折,故事性也强。演员喜欢这样的剧本亦是可以理解的。但剧本的思想内容却大成问题,虽说也是反映抗战的,但用当时的话来说是歌颂汉奸,歌颂独裁,歌颂特务。在这里,争取抗战胜利,不是动员全民教育群众,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而是靠特务去暗杀和曲线救国。这样的戏剧得到国民党中宣部的垂爱是必然的。于是他们极力支持演出,认为可以与进步戏剧抗衡。正在他们积极筹备演出的时候,阳翰笙知道了内情,立即和陈白尘等阅读并研究了剧本,认为这是一出反动戏剧,应采取对策。他们向徐冰(南方局文委领导之一)反映了这一情况。随即由周恩来召开了南方局文委会议,讨论这件事。
  我记得在会上讨论时,一致认为国民党中宣部支持此剧演出,我们无力阻止,为了表示对此剧的反对,可以组织进步的戏剧工作者罢演罢导,并可组织批判文章。当时我也参与了串联;比如女主角夏艳华一角戏份最重。当时万岁剧团曾经让舒绣文、张瑞芳主演,她们都拒绝了。以后又约白扬演,也被拒绝了。"中万"里的进步男演员如孙坚白(石羽)、江村、周峰等都没有参加演出。陈铨庭也没有担任导演。当时的戏剧队伍,很是庞大,还有中间分子,和年轻演员缺少经验的参加了演出。应该说当时演出,相当成功,演出十数场,观众过万人。以后在四川多地也广泛演出了。同时批判《野玫瑰》思想内容的文章也很多,《新华日报》发表批判文章,不仅在重庆,就是在成都、昆明批判文章也极多。这些批判文章对《野玫瑰》的思想和内容,都给予严肃的批判,特别是宣扬汉奸、特务这点给予鞭挞,使不少观众受到启发和教育。同时我们也掌握了正确的尺度,参与演出的演员是没有责任的,不要批评,在同事之间也不要歧视他们。而在朋友之间可以相互帮助提醒。所以当演出后,国民党中宣部要给《野玫瑰》发奖,又引起进步文艺界的抗议,发动签名运动。这时参加演出的演员如秦怡也签名反对,表示了正确的态度。
  《野玫瑰》是抗战戏剧活动中曾引起大众关注的事情,也是进步文艺思想与反动文艺思想的一场斗争。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我们领导这场斗争的战略、策略都是正确的,具体做法也是很有分寸的,在文艺队伍中留有深刻的印象。新中国成立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于这桩旧案没有提出什么争议。但80年代以来,又在四川等地引起反响,有人认为当时的批判就是多余的,因为"野玫瑰"也是抗战戏剧中一朵鲜花,不应作为党派之间斗争的事件,也有人认为当时的批判是左倾思想的表现,应予"平反"。另外多数当年曾在重庆工作过的文艺界朋友们,还是坚持原有的看法,对《野玫瑰》持批判态度,甚或不同意收该剧作为抗战戏剧的一种。事实上它已被收入了《文学大系戏剧卷》。
  我个人作为当时在重庆工作的一员,我认为应该尊重历史,因为《野玫瑰》确实在那段历史时期存在过,是抹煞不了的。所以应该承认它的存在。同时也应对它的思想内容给予正确的批判。到现在重读该剧,剧本的思想我仍认为是错误的,不是什么香花。
  (责任编辑:吾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