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9期


我亲历的仁安羌大捷

作者:王楚英




  今年是中国远征军出征缅甸作战60周年,也是取得"仁安羌大捷"60周年。作为那场战争的亲历者,特撰此文,用正史实,以飨读者,而慰英烈。
  我是湖北黄梅人,1923年出生。"七七事变"爆发那年,刚刚14岁的我便投笔从戎,考上了陈诚的十八军干训班,接受译电训练,经过短期培训,被编入十一师三十三旅,任准尉译电员,随队出征松沪会战,在战斗中又担任了旅部特务排长。1942年3月11日,我被调到当时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美军中缅印战区司令官的史迪威身边当联络参谋兼警卫队长。于是这一特殊的职务使我亲身经历了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许多事件。仁安羌大捷就是其中最令人难忘的战斗之一。
  
  傲慢的英军向中国远征军发出了救命的哀求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不久,日军便于1941年底发动了马来西亚战役,仅以阵亡27名士兵的微小代价,一举歼灭了兵力大于自己三倍,装备也占优势的英军主力,打死英军1200余人,俘虏数万人之多。昔日大英帝国的威风在几天的工夫里就荡然无存。紧接着,日本军队的矛头便指向了缅甸。
  缅甸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是英国除了印度之外在亚洲最大的殖民地,又是通往印度的门户。而对中国来说,这是当时的民国政府依赖外援最后的海陆通道,一旦失守,后果不堪想象。危机关头,英国自知单靠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抵挡凶猛的日军,便向蒋介石政府发出了支援的请求,经中美英三方协商,中国方面决定派出自己最精锐的部队组成远征军,入缅甸布防。然而大战前夕,英国殖民主义者又犹豫不定起来,他们担心请神容易送神难,怕中国军队日后会赖在缅甸不走,于是拒绝了中国军队先行进入缅甸布防。
  1942年初,日军开始向缅甸进军,一路势如破竹,3月8日在没有遇到激烈抵抗的情况下拿下了缅甸首都仰光。英国军队一触即溃,狼狈向缅甸的中部北部撤退。吃了败仗的英国人这才又紧急向中国求援,于是中国10万远征军在准备不足,兵力分散,指挥系统混乱的情况下,陆续开进了缅甸。
  3月8日,在仰光陷落的当天,戴安澜将军率领他的二师进占缅甸中部要冲东瓜(又称为同古)。史迪威将军原计划以二师为先导,待大军集结完毕后由同古发动反击,挥师向南进攻,一举收复仰光。但控制着铁路和公路运输的英方却把运力集中到安排英军撤退上去。中国远征军集结严重受阻,竟使二师成了孤军。他们在东瓜顽强抵抗日军两个师团的进攻达12天,在给予日军重创之后,突围后撤。
  东瓜会战的计划夭折后,史迪威和第五军军长杜聿明共同策划了平满纳会战计划,要旨是在西线英军的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将集中主力于缅甸中部的平满纳一带中央战线,以顽强的阻击大量杀伤敌军,将日军一至两个师团诱至我军预设阵地后,围而歼之。
  4月5日,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在史迪威陪同下来到缅甸。他批准了"平满纳会战计划",并要求史迪威去说服新到任的英军统帅亚历山大,要英军履行他们自己所作的承诺:守住西线要地,以便中国远征军在平满纳与日军决战。这个亚历山大倒也不是个等闲之辈,在欧洲战场他因为成功地指挥了敦刻尔克大撤退而名噪一时。英国首相丘吉尔把他派到缅甸的用意是不言而喻的。
  果然,亚历山大不仅不支持中国远征军的计划,反过来要求中方派一个师去西线支援英军作战。蒋介石发现英军无意参加平满纳会战,判断英军很可能会擅自后撤。为使第五军能按计划在平满纳与日军决战,先破其一路,蒋介石决定:以中国远征军为主,继续实行平满纳会战。
  若单从军事的角度看,我觉得蒋介石决定举行平满纳会战,并提出具体的会战指导方针和要求,其考虑很周全,措施也很得当,这个仗原是有胜算把握的。
  关键问题出在英国人不仅无意参与平满纳会战,而且不"愿意看到中国军队在缅甸打胜仗,制造出使中国人有赖在缅甸不走的理由。"这是英十七师副参谋长安德森上校和装甲营长派生少校1942年2月28日夜在勃固同我话别时向我透露英军在缅最高指挥韦维尔此前对他二人所讲的原话。其实英军的战车和炮兵等重装备明显强于日军,但他们无心恋战,畏敌如虎。
  在中国远征军于平满纳一线展开时,英军却在4月4日就开始全线北撤,到4月6日,我军平满纳战线的右侧背完全暴露在日军的威胁之下,迫使杜聿明于13日赶往马圭会晤英缅一军军长斯利姆中将,再次要求英军据守现阵地,切勿再后退;并希望英军炮兵和坦克能派出一部支援平满纳会战。斯利姆随即同亚历山大通话商谈此事,以"撤退将军"闻名的亚历山大再次故伎重演。非但不支援中国军队作战,反而要求中国军队派出精锐部队掩护英军撤退。杜聿明当即断然拒绝,说:"既然你们一定要退走,那就请便吧!平满纳会战我们自会独力进行。再见!"他说罢就愤然离去。杜聿明同斯利姆的首次会晤就这样不欢而散了。
  俗话说兵败如山倒,英军一退再退,很快一发不可收拾,终于在短短的10天内把自己最重要的战略能源基地--仁安羌暴露在日军的刀锋之下。仁安羌是缅甸最大的油田,年产石油百余万吨,侵缅日军早就对其垂涎三尺,力图尽早夺取这个极端重要的战略目标,掠取其丰富的石油,以供其侵略战争的急需。仁安羌东邻勃固山脉,西滨伊洛瓦底江,东北距缅北重镇曼德勒约250公里;南至仰光450公里,正南同空军基地马圭仅45公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该地南临因河,北濒宾河,内为沙漠地带,到处耸立着如林的采油井架,靠近宾河的五一高地(其西侧临河高地名白塔山)和南部靠近因河的五一高地(名妙峰山),是控制油田区的制高点。油田内有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柏油公路在白塔山和妙峰山之间交汇;一条公路从伊洛瓦底江边的油田码头通到东面铁路线上的纳貌,另一条公路从宾河大桥经妙峰山西麓南接马圭空军基地。
  14日,英军放弃马圭,随即炸毁仁安羌油田。斯利姆亲率十三旅和10多辆坦克,经仁安羌退向归约、稍埠,英缅一师和战车营由马圭向仁安羌退去,英十七师和装甲旅则由东敦枝向北退到纳貌(又名:纳特卯克)。
  15日,日军第三十三师团长樱井省三中将,得知仁安羌油田已被英军炸了,遥望该处火光烛天,响声动地,即令第二一四联队第3大队长高延隆雄中佐率该部及轻装甲车队、山炮、速射炮各1队,乘汽车向宾河北岸急驰。不久这支日军控制了大桥,一举截断英军退路。并俘获英后勤部队和十三旅官兵280人。第二一四联队主力及山炮3大队则追踪英十三旅占领了油田区内的道路交叉点附近地区,派兵四处扑灭大火,抢救油田设施。黄昏前英缅第一师师长斯考特少将率所部第1、第2两个旅和战车营共7683人,在日军第三十三师团的荒木支队(由少将步兵团长荒木正二指挥二一三联队、山炮三十三联队主力、工兵三十三联队、速射炮3中队)的压迫下,由马圭向仁安羌油田退来,他们以坦克分别提前卫和后卫,一路仓皇后退。刚进到油田区内道路交叉地区,即遭到日军二一四联队主力和乘船由伊洛瓦底江赶来的二一四联队1大队的堵击,以及跟踪追来的荒木部队从英军背后的攻击,该师当即陷进了日军的包围圈中,他们向日军发起了几次冲击,却未奏功。与此同时,斯利姆亲率英十三旅在坦克、装甲车和炮兵支援下,也对宾河北岸的日军高延大队发起攻击,但遭到了日军坚决有力的反击,不但未能逐驱日军,反而损失了数十名官兵和几辆坦克、装甲车,无功而返。斯利姆同时命令英十七师和装七旅,全力进攻仁安羌,解救被围的英缅一师,结果也是一样,被日军迎头痛击后,负创而归。
  亚历山大和在新德里的韦维尔以及远在伦敦的丘吉尔都闻讯大惊,心急如焚,纷纷向中国求援。亚历山大则带着马丁少将于16日黄昏前赶来漂背中国远征军长官部求救,因杜聿明在叶新第五军军部,史迪威、罗卓英均在东线视察战况未归,他们在长官部坐等史、罗二人归来,如同热锅上的蚂蚁。这时,我正开着史迪威的座车,沿着崎岖漫长的山路疾驶,远征军司令长官罗卓英及随行人员的座车则紧跟其后,直到深夜才赶回漂背长官部。史迪威一见亚历山大便满脸的不高兴,旋即冷笑着说道:"阿历克斯(笔者注:阿历克斯是对亚历山大的爱称)您深夜来访,一定是您听说我们马上要发动‘平满纳攻势‘,给我送来坦克和炮兵部队支援战斗吧!我们真要十分感谢您了!"史迪威这个人很有个性,他对士兵非常体贴关爱,但对他看不上的大人物,说出话来常常尖酸刻薄,在美军上层中有"醋性子.乔"的绰号。面对史迪威的讽刺挖苦,亚历山大无心反唇相讥,他正色答道:"乔!(笔者注:这是对史迪威的昵称)非常抱歉!现在我拿不出坦克和炮兵部队来支援你们的攻势作战。相反,我还要请你派新38师赶快去解救被日军围困在仁安羌的英缅1师,那里有七千多英军官兵翘首渴望你们派兵去救他们脱险呢!伦敦和新德里向你们呼救!请赶快行动吧!救兵如救火!"
  史迪威一看事态严重,也无心再戏弄对方,马上找来罗卓英,一道商议亚历山大求救的问题。罗卓英欣然答道:"蒋委员长早就明确指示我们:对于英军要适时适切地给予援助,以免唇亡齿寒之痛。现在英一师在仁安羌陷入重围,危在旦夕,本军义不容辞应立即派孙立人师长率部兼程赴援。但是,平满纳会战也必须立即转入攻势,先破敌一路。"问题到此已经圆满解决,按道理亚历山大应即申谢告辞。可是,他却得寸进尺地向史、罗二人建议:"放弃平满纳会战,将中国军队撤到塔泽、敏铁拉、东沙一带,举行曼德勒会战。如此则胜算较大。"史、罗二人断然予以拒绝。
  当下参谋长柏业孔将军先用电话向孙立人传达了命令要旨,令孙立人立率一一二和一一三团兼程驰援仁安羌,救出英一师;一一四团速开塔泽,暂归杜副长官指挥。同时派我和美军少校梅里尔向孙立人送交书面命令,并监督其实施,还有两名宪兵随车护卫。
  因梅里尔有心脏病又高度近视,便由我开车,连夜向事先约定好的会合地皎勃东进发。17日拂晓我们赶到。这时,一一三团刘放吾团长已率全团先期到达该地,正在埋锅烧饭。不一会,斯利姆带着他的助手也驱车来到这里,他找到刘放吾团长后便说,英一师在仁安羌被围,情况危急。他要刘团长立即率领所部、乘英军汽车继续向宾河前进,英军第十三旅旅长柯第斯准将会在该处(肯耶)同刘团长相会,并以坦克、炮兵支援刘团长作战。
  刘团长则对斯利姆说,没有孙立人师长的命令,本团不能擅自行动。这时,我和梅里尔也告诉斯利姆说,我两人是来向师长传达罗卓英将军命令的。罗长官已令孙立人师长指挥一一二和一一三团反攻仁安羌,解救被围的英一师。并接受您的指挥。孙立人正在急速来此途中,将军可在此稍待。
  早在3月16日斯利姆就任英军第一军军长后,我同梅里尔已同斯利姆见过面。所以,相见就比较谈得来,他接受了我的建议,决定留下来等孙立人。
  17日上午,孙立人随一一二团团长陈鸣人上校、师参谋长何钧衡及师直属部队赶到。我向孙立人呈交了罗卓英的命令,梅里尔则递上史迪威写给孙立人的信。他仔细阅读罗的命令和史的信后,问斯利姆有何指示。斯利姆迫不及待地提出要求:请孙师长立率全师驰赴宾河北岸,对日军展开进攻,他将令十三旅及坦克、炮兵支援孙师作战。孙立人见斯利姆很急,便冷静地对斯利姆说:"据将军所告,包围英缅一师的不过是日军第三十三师团的两个联队,而英缅一师却有两个旅七千多人,百多门大炮58辆坦克,敌我力量相当;而且敌人正忙于扑灭油田大火和抢救油田设施,眼下敌人是不会全力猛攻英一师的,请转告斯考特将军,务必坚守,切勿投降。本师集结完毕后,一定火速前去救援他们。"
  斯利姆也是英军中著名的战将,素以镇定、勇敢、善战见称。曾在东非指挥过打垮意大利奥斯塔公爵兵团,俘虏意军23万的"东非大捷",由于战
  这时,我正开着史迪威的座车,沿着崎岖漫长的山路疾驶,远征军司令长官罗卓英及随行人员的座车则紧跟其后,直到深夜才赶回漂背长官部。史迪威一见亚历山大便满脸的不高兴,旋即冷笑着说道:"阿历克斯(笔者注:阿历克斯是对亚历山大的爱称)您深夜来访,一定是您听说我们马上要发动‘平满纳攻势‘,给我送来坦克和炮兵部队支援战斗吧!我们真要十分感谢您了!"史迪威这个人很有个性,他对士兵非常体贴关爱,但对他看不上的大人物,说出话来常常尖酸刻薄,在美军上层中有"醋性子.乔"的绰号。面对史迪威的讽刺挖苦,亚历山大无心反唇相讥,他正色答道:"乔!(笔者注:这是对史迪威的昵称)非常抱歉!现在我拿不出坦克和炮兵部队来支援你们的攻势作战。相反,我还要请你派新38师赶快去解救被日军围困在仁安羌的英缅1师,那里有七千多英军官兵翘首渴望你们派兵去救他们脱险呢!伦敦和新德里向你们呼救!请赶快行动吧!救兵如救火!"
  史迪威一看事态严重,也无心再戏弄对方,马上找来罗卓英,一道商议亚历山大求救的问题。罗卓英欣然答道:"蒋委员长早就明确指示我们:对于英军要适时适切地给予援助,以免唇亡齿寒之痛。现在英一师在仁安羌陷入重围,危在旦夕,本军义不容辞应立即派孙立人师长率部兼程赴援。但是,平满纳会战也必须立即转入攻势,先破敌一路。"问题到此已经圆满解决,按道理亚历山大应即申谢告辞。可是,他却得寸进尺地向史、罗二人建议:"放弃平满纳会战,将中国军队撤到塔泽、敏铁拉、东沙一带,举行曼德勒会战。如此则胜算较大。"史、罗二人断然予以拒绝。
  当下参谋长柏业孔将军先用电话向孙立人传达了命令要旨,令孙立人立率一一二和一一三团兼程驰援仁安羌,救出英一师;一一四团速开塔泽,暂归杜副长官指挥。同时派我和美军少校梅里尔向孙立人送交书面命令,并监督其实施,还有两名宪兵随车护卫。
  因梅里尔有心脏病又高度近视,便由我开车,连夜向事先约定好的会合地皎勃东进发。17日拂晓我们赶到。这时,一一三团刘放吾团长已率全团先期到达该地,正在埋锅烧饭。不一会,斯利姆带着他的助手也驱车来到这里,他找到刘放吾团长后便说,英一师在仁安羌被围,情况危急。他要刘团长立即率领所部、乘英军汽车继续向宾河前进,英军第十三旅旅长柯第斯准将会在该处(肯耶)同刘团长相会,并以坦克、炮兵支援刘团长作战。
  刘团长则对斯利姆说,没有孙立人师长的命令,本团不能擅自行动。这时,我和梅里尔也告诉斯利姆说,我两人是来向师长传达罗卓英将军命令的。罗长官已令孙立人师长指挥一一二和一一三团反攻仁安羌,解救被围的英一师。并接受您的指挥。孙立人正在急速来此途中,将军可在此稍待。
  早在3月16日斯利姆就任英军第一军军长后,我同梅里尔已同斯利姆见过面。所以,相见就比较谈得来,他接受了我的建议,决定留下来等孙立人。
  17日上午,孙立人随一一二团团长陈鸣人上校、师参谋长何钧衡及师直属部队赶到。我向孙立人呈交了罗卓英的命令,梅里尔则递上史迪威写给孙立人的信。他仔细阅读罗的命令和史的信后,问斯利姆有何指示。斯利姆迫不及待地提出要求:请孙师长立率全师驰赴宾河北岸,对日军展开进攻,他将令十三旅及坦克、炮兵支援孙师作战。孙立人见斯利姆很急,便冷静地对斯利姆说:"据将军所告,包围英缅一师的不过是日军第三十三师团的两个联队,而英缅一师却有两个旅七千多人,百多门大炮58辆坦克,敌我力量相当;而且敌人正忙于扑灭油田大火和抢救油田设施,眼下敌人是不会全力猛攻英一师的,请转告斯考特将军,务必坚守,切勿投降。本师集结完毕后,一定火速前去救援他们。"
  斯利姆也是英军中著名的战将,素以镇定、勇敢、善战见称。曾在东非指挥过打垮意大利奥斯塔公爵兵团,俘虏意军23万的"东非大捷",由于战
  这时,我正开着史迪威的座车,沿着崎岖漫长的山路疾驶,远征军司令长官罗卓英及随行人员的座车则紧跟其后,直到深夜才赶回漂背长官部。史迪威一见亚历山大便满脸的不高兴,旋即冷笑着说道:"阿历克斯(笔者注:阿历克斯是对亚历山大的爱称)您深夜来访,一定是您听说我们马上要发动‘平满纳攻势‘,给我送来坦克和炮兵部队支援战斗吧!我们真要十分感谢您了!"史迪威这个人很有个性,他对士兵非常体贴关爱,但对他看不上的大人物,说出话来常常尖酸刻薄,在美军上层中有"醋性子.乔"的绰号。面对史迪威的讽刺挖苦,亚历山大无心反唇相讥,他正色答道:"乔!(笔者注:这是对史迪威的昵称)非常抱歉!现在我拿不出坦克和炮兵部队来支援你们的攻势作战。相反,我还要请你派新38师赶快去解救被日军围困在仁安羌的英缅1师,那里有七千多英军官兵翘首渴望你们派兵去救他们脱险呢!伦敦和新德里向你们呼救!请赶快行动吧!救兵如救火!"
  史迪威一看事态严重,也无心再戏弄对方,马上找来罗卓英,一道商议亚历山大求救的问题。罗卓英欣然答道:"蒋委员长早就明确指示我们:对于英军要适时适切地给予援助,以免唇亡齿寒之痛。现在英一师在仁安羌陷入重围,危在旦夕,本军义不容辞应立即派孙立人师长率部兼程赴援。但是,平满纳会战也必须立即转入攻势,先破敌一路。"问题到此已经圆满解决,按道理亚历山大应即申谢告辞。可是,他却得寸进尺地向史、罗二人建议:"放弃平满纳会战,将中国军队撤到塔泽、敏铁拉、东沙一带,举行曼德勒会战。如此则胜算较大。"史、罗二人断然予以拒绝。
  当下参谋长柏业孔将军先用电话向孙立人传达了命令要旨,令孙立人立率一一二和一一三团兼程驰援仁安羌,救出英一师;一一四团速开塔泽,暂归杜副长官指挥。同时派我和美军少校梅里尔向孙立人送交书面命令,并监督其实施,还有两名宪兵随车护卫。
  因梅里尔有心脏病又高度近视,便由我开车,连夜向事先约定好的会合地皎勃东进发。17日拂晓我们赶到。这时,一一三团刘放吾团长已率全团先期到达该地,正在埋锅烧饭。不一会,斯利姆带着他的助手也驱车来到这里,他找到刘放吾团长后便说,英一师在仁安羌被围,情况危急。他要刘团长立即率领所部、乘英军汽车继续向宾河前进,英军第十三旅旅长柯第斯准将会在该处(肯耶)同刘团长相会,并以坦克、炮兵支援刘团长作战。
  刘团长则对斯利姆说,没有孙立人师长的命令,本团不能擅自行动。这时,我和梅里尔也告诉斯利姆说,我两人是来向师长传达罗卓英将军命令的。罗长官已令孙立人师长指挥一一二和一一三团反攻仁安羌,解救被围的英一师。并接受您的指挥。孙立人正在急速来此途中,将军可在此稍待。
  早在3月16日斯利姆就任英军第一军军长后,我同梅里尔已同斯利姆见过面。所以,相见就比较谈得来,他接受了我的建议,决定留下来等孙立人。
  17日上午,孙立人随一一二团团长陈鸣人上校、师参谋长何钧衡及师直属部队赶到。我向孙立人呈交了罗卓英的命令,梅里尔则递上史迪威写给孙立人的信。他仔细阅读罗的命令和史的信后,问斯利姆有何指示。斯利姆迫不及待地提出要求:请孙师长立率全师驰赴宾河北岸,对日军展开进攻,他将令十三旅及坦克、炮兵支援孙师作战。孙立人见斯利姆很急,便冷静地对斯利姆说:"据将军所告,包围英缅一师的不过是日军第三十三师团的两个联队,而英缅一师却有两个旅七千多人,百多门大炮58辆坦克,敌我力量相当;而且敌人正忙于扑灭油田大火和抢救油田设施,眼下敌人是不会全力猛攻英一师的,请转告斯考特将军,务必坚守,切勿投降。本师集结完毕后,一定火速前去救援他们。"
  斯利姆也是英军中著名的战将,素以镇定、勇敢、善战见称。曾在东非指挥过打垮意大利奥斯塔公爵兵团,俘虏意军23万的"东非大捷",由于战功卓绝,由印度第一旅旅长擢升为印度第五师师长。他对孙立人的分析甚为信服,便留下韦尔斯上校和罗伯逊上尉作联络参谋,跟随在孙立人左右,他自己则返回归约军部候讯。

[2]